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贵州省天柱民族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对下面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问答的形式,从远望的角度,写出了泰山的郁郁葱葱和雄伟阔大的气势。
B: “阴阳割昏晓”是指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割”写出泰山的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C: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既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又写薄暮时鸟儿投林归巢,表现诗人激荡的心情和开阔的眼界。
D: 尾联两句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悲天悯人的情怀。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马说》一文的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他是我国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B: 由于“柳”和“留”,“丝”与“思”谐音,古代有折柳相赠来表示对远行人留恋之情的风俗,所以离别诗中多出现柳树的身影,或烘托环境气氛,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或折柳表达思念之情,如“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C: 鲁迅1918年5月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3年,《狂人日记》被收进《朝花夕拾》出版。
D: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轮胎制造基地、全球第一耗胶大国,但天然胶的生产却不能自给。(在“却”后加“仍然”)
B: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应为“观察、分析、解决”)
C: “开学第一课”是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的大型公益栏目。(在“联合”后加上“举办“)
D: 只要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教师才能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只要”改为“只有”)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老山界》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生动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 《枣核》作者是萧乾,《最后一课》作者是都德,德国小说家。虽然这两篇文章体裁不同,但我们阅读作品时仍倾听到作品中人物抒发出相同的爱国主义心声。
C: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D: 北宋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歌中抒发了国破家亡之痛,表现了誓死报国的赤诚之心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5、填入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也许做不了光芒四射的太阳,那就做一盏光线柔和的路灯,照亮行人前方的路;________;我们也许做不了鲜艳欲滴的花朵,那就做一棵翠色欲流的小草,装点无边的春色。

A: 我们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也许做不了烟波浩渺的大海,那就做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
B: 我们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也许做不了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那就做烟波浩渺的大海
C: 我们也许做不了烟波浩渺的大海,那就做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
D: 我们也许做不了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那就做烟波浩渺的大海,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
6、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白发三千丈”和“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两句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 “市民可以在手机上申请车牌摇号。”这句话的主干是“手机申请摇号”。
C: 关联词考察:“即使……但”(原题未全)。
D: 《史记》中“世家”是用来记述平民的,陈涉出身农民,所以记录在世家中。
7、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湖心亭看雪》﹣﹣散文﹣﹣张岱﹣﹣明末清初人
B: 《夜》﹣﹣诗歌﹣﹣叶赛宁﹣﹣前苏联诗人
C: 《社戏》﹣﹣小说﹣﹣鲁迅﹣﹣现代作家
D: 《变脸》﹣﹣戏剧﹣﹣魏明伦﹣﹣当代作家
8、下列划线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diǎn) 守(gè) 言(jiān) 自吹自(léi)
B: 涵养(hán) 诺(yǔn) 妨(ài) 揉造作(jiǎo)
C: 愚(chǔn) 遗(hàn) 尬(gān) 絮絮叨(dāo)
D: 让(qiān) 积(diàn) 语(yàn) 大发雷(tíng)
9、

作家、作品、朝代或者国籍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罗贯中——《智取生辰纲》————元末明初
B: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英国
C: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朝
D: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法国
10、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垂髫”指小孩,“古稀”指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D: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凉晚步
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注】①可人:合人意。②蕖:荷花。

( 1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呈现的画面。

( 2 )诗歌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边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与日走( ) ②饮大泽( )
③河、渭不( ) ④渴而死( )

( 2 )翻译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3 )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 4 )从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 5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草帽面

宋梅花

①甘城的这个夏天,确实热得古怪。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稀奇事:在甘城小学旁的一条小巷内,来了个卖热面的,卖的是普通的葱花肉丝面,可人人都说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面的香味。常常凌晨两三点了,还有很多人坐在那里吃的吃等的等,像好久没吃东西了。随后再有人来,就找个地方,或站或坐,边聊边等。

②卖汤面的小摊主,推着板车,每天晚上十点准时到来。板车篷架上挂着一张旧招牌,写着三个并不漂亮的毛笔字:草帽面。小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从没摘下来过,像是他做生意的象征。

③要吃面的人很快就排队了。吃草帽面,好像成了这个夏天的一种时尚。就是那些在酒馆茶馆刚出来的人,也往往会相约一句:“走,吃草帽面去!”无论吃面的队排得多长,卖面的师傅总是不紧不慢,不吭一声,一碗一碗地细心配料。他卖的面条,不是超市里买的机器面,而是手工制作的碱水面,一天就准备那么多。卖完后就大声说:“面没了!”语气中含着三分遗憾和五分歉意。后面的人听了,只能摇摇头,等明天晚上早点来吃了。

④在他们心里,草帽面比大闸蟹还要好吃,还要香。

⑤那头有个摆摊烤羊肉串的,看见草帽面生意火爆,非常羡慕。烤羊肉串的悄悄观察了好几天,不久便也卖起热面来。并且做了个漂亮的大招牌,人们只要经过那条巷口,就能看到“草帽面”三个金色大字。

⑥小巷似乎更热闹了。烤羊肉串的很快就尝到卖草帽面的甜头。可好景不长,到他跟前吃面的人就越来越少。那些人宁愿排队,也要等那个老摊摊的热面吃。烤羊肉串的就纳闷了。他悄悄地拉住一个老吃面的人问:“为何人们都爱吃他的面?我的面条无论是材料还是做法,都和他做的差不多啊!”那人仔细打量了他一番后说:“因为你的头上没戴草帽啊!”“啥?这怎么说?都是草帽面,跟戴不戴草帽有什么关系呢?”

⑦那人望了望那顶“草帽”说:“关系可大了。你知道吗?他是个复员军人,在部队是炊事班班长。有一次抗洪抢险,他差点被洪水冲走,幸亏被一块大石头挡住,才保住性命。可他的一块头皮,却被什么东西旋走了,从此留下一个很难看的大疤。为了生活,为了家里人,他才晚上出来卖热面。很多人去吃他的热面,除了面好吃,主要就是冲着他头上的那顶‘草帽’啊!

⑧三天后,烤羊肉串的老板又出摊了。不过不是卖热面,而是照旧烤羊肉串。只是在他身后,多放了些小塑料凳。很多要排队的人,都可以坐在他这儿等着吃草帽面。渐渐地,烤羊肉串的生意也给带动起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 1 )第①段描写草帽面热销的场面,目的是什么?
( 2 )阅读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人们真是冲着一顶“草帽”去吃面吗?为什么?
( 3 )文中烤羊肉串儿的老板虽然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4 )伏笔和照应是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请从本文中找出一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拱桥

①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②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③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④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

⑤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⑥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⑦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⑧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⑨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⑩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⑪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⑫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解释。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⑬“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⑭“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⑮“来吧,孩子。”他又说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⑯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⑰“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⑱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⑲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扳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⑳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㉑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㉒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㉓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 1 )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爬”的表达效果。

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

( 2 )请从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画线句子。

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 3 )请说说第⑭段“我”为什么要拒绝老师背?
( 4 )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文中“老师”这一人物形象。
( 5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题目“拱桥”的三层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要求作文。

题目:的味道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