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选项中,作品、人物、情节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小福子——难产而死
B: 《汤姆.索亚历险记》——蓓姬——洞中历险
C: 《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从野人手中救下“星期五”
D: 《童年》——阿廖沙——把白桌布扔进染缸,被外祖父打得失去知觉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以深切的情感对文学作品作了生动的描述,读之使人更加亲近文学、热爱文学。
B: 小说《社戏》写了作者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C: 《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鹂道元,字善长,北魏人,著名的历史学家、散文家。
D: 《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人物传记,表现了伽利略不轻信权威、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

下列对文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燕》原题为“海燕之歌”,作者是俄国的高尔基,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B: 《再塑生命》节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沙利文老师帮助海伦认识了水、自然、爱等事物。
C: 《马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朝著名作家韩愈,文章借千里马不能被发现和重用,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和愤懑。
D: 《我的母亲》中母亲是一位严师、慈母,母亲以她的“言传”、“身教”使“我”在走上社会后获得一定的成功。
4、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小石潭记》)
B: 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奔:奔驰的快马(《三峡》)
C: 主人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白天(《送东阳马生序》)
D: 小惠未 , 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曹刿论战》)
5、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而”相同的是( )
A: 濯清涟不妖
B: 启窗
C: 舟中人两三粒
D: 溯迎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他的一生是曲折的,颠簸的,但他从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B: 2020年让我们抖擞精神,用汗水浇灌收获,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C: 长征五号再次踏上征途,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辛苦付出,离不开巧妙绝伦的工匠精神。
D: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大骂特务,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 , 声震天地。
7、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技俩 云翳 迫不急待 怒不可遏
B: 嘻闹 诘难 粼次栉比 对答如流
C: 蓬蒿 决别 如坐针毡 昏昏噩噩
D: 藩篱 尴尬 涕洒横流 恪尽职守
8、下列划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诚危急存亡之也(时候) 未尝不叹息痛于桓、灵也(憎恨)
B: 以先帝遗德(光亮)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给予)
C: 贤臣,远小人(亲近) 营中之事,悉以咨(他,代指向宠)
D: 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昭陛下平明之理(所以)
9、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zhì)热 (diàn)污 (jié)据 (kè)尽职守
B: (gèng)古 抽(yē) (shěn)笑 (qiè)而不舍
C: 涟(yī) (mó)然 挑(xìn) 强(guō)不舍
D: 峰(luán) 阻(è) (qǐ)丽 味同(jué)蜡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B: 《史记》全书共130篇,其中为帝王作传有十二本纪,为诸侯作传有三十世家,为人臣作传有七十列传。
C: 古代对年龄有特定的称呼,例如,“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弱冠”指男子十八岁,因为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D: 符节,指君主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符,是政治和军事的凭证信物,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节,是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1 )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 2 )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注释】①家赀:同“家资”。②包恺:隋朝人,字和乐。③杨素:字处道,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④玄感:杨玄感,杨素之子,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慕圣贤之道 斟酌损

B未敢稍降辞 征于 , 发于声

C色愈恭,礼愈 承天寺寻张怀民

D遇其叱咄 异二者之为

(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3 )语段(一)写了作者幼时读书之艰和成人后求师之难,请结合文章说说“求师之难”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 4 )从语段(一)的宋濂和语段(二)中的李密看,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美丽如初》,完成问候题目。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习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 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 1 )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2 )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 3 )第④段中“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你如何理解?

( 4 )纵观全文,找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 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

( 5 )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 6 )结合自身实际,用描写抒情的文字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字数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警句

徐懋庸

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 1 )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 写说明文,不必硬添入许多奇警的句子。
B: 好文章无处不善,是不刻意追求警句的。
C: 写作时,如果多使用警句可使文章增色。
D: 阅读作品,不应该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
( 2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第二段中划线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

②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 3 )文中说:“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请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背影》为例,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谚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童谣
生活中很多事需要人们“合作”,请写出你的故事,或写出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 题目自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如果需要,请用“XXX”代替。
提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