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静谧(mì) 吝啬(sè) 贮蓄(chú) B: 应和(hè) 肥硕(shuò) 着落(zhuó) 莅临(wèi) C: 粗犷(guǎng) 棱镜(líng) 冷冽(liè) 暖和(huo) D: 澹澹(dàn) 竦峙(sǒng) 发髻(jì) 高邈(miǎo) |
2、 |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 A: 老子 B: 荀子 C: 庄子 D: 孟子 |
3、 |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面对全球的新冠疫情,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 要密切关注它的发展动向。 B: 人生路上有时山高难,海阔难越,但只要我们锲而不舍 , 定会登上理想之巅,到达梦想之岸。 C: 这里风景如画: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山泉瀑布,清幽佳绝……真是美不胜收。 D: 大剧院里,几位演员表演了话剧《屈原),他们将剧中人物演得栩栩如生 , 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
4、 | 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 面,语序不当) B: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 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 C: 老王和老李是我的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 D: 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和“途 径”搭配不当) |
5、 | 将①﹣④句填在下列文字的横线上,填写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水的秋阳透彻,清亮,洒落在红叶上,瀑布就变成了火焰的峭壁。 ②只见整整一面墙壁都被茂盛的枝藤紧紧地包裹起来。 ③一场冲天大火在眼前翻卷,升腾,盘绕,幻化,闪耀。 ④枝藤上的红叶像瀑布一样从楼顶倾泻而下。 就在阶梯教室的旁边,有一座已经废弃的三层高的旧楼房。学校的一位小伙子告诉我们,那是老早以前的理化教学楼。,整座楼如灿烂的火焰里燃烧,欢呼,我仿佛能听见从火焰里传来的狂歌和浩叹。 A: ④②①③B: ②④③① C: ④①②③ D: ②④①③ |
6、 | 下列词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纤细(qiān) 河堤(tí) 锃亮(zhèn) 锐不可当(dāng) B: 佃农(diàn) 推崇(chóng) 禁锢(gù) 坦荡如砥(dǐ) C: 陨石(sǔn) 扼制(è) 刹那(shà) 重峦叠嶂(zhàng) D: 藩篱(fān) 气氛(fèn) 匀称(chèng) 迥然不同(jiǒng) |
7、 |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晏子避席对曰——晏子离开座位说。B: 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很顽固,都善于偷东西吗? C: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 D: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
8、 | 下面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所以 动心忍性 C: 人恒过 ? 然后 能改 D: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
9、 | 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C: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
10、 |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语文老师引领我们学习《诗经》《论语》等经典,附庸风雅 , 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 B: 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C: 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后,多家媒体强聒不舍地争先报道。 D: 有些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 , 制造嚎头,失实报道,误导舆论。 |
诗歌鉴赏 (甲)西洲曲 南北朝乐府民歌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 )(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 )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断2处)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晓雾将歇________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③怀民亦未寝________ ④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蒋交横,盖竹柏影也。 ( 4 )填空。①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和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 ②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________”句子中。 |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温家宝说:“读书可以改变人。”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⑥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
(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是人群
①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人是很麻烦的。”这是一句大实话。
②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一滴水是清晰可见的,但是,当它融入到水中,你还能找到那滴水在哪里吗?同样,即使你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自我的人,如果迫切希望被别人接纳,渴望合群,常常也会磨掉自己的棱角,隐藏自己的个性,屏蔽自己内心的声音。马克·吐温说:“跟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我所暴露给世人的只是修剪过的、洒过香水的、精心美容过的公开意见,而把我私底下的意见谨慎小心地、聪明地遮盖了起来。”因为,只有当你变得与人群中的其他人没有多大区别的时候,这个群体才会接纳你。
③人们总是喜欢接纳与自己相同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人们渴望被什么样的人群接纳,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需要警惕的是,渴望被人群接纳的心理常常会让我们削尖脑袋,扭曲自己的个性,压抑自己,甚至做出违心的事情。最后,我们虽然被人群接纳了,但我们的自我却消失了。
④在人群中消失了真实的自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会导致巨大的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⑤人与人群有什么区别呢?人是有“我”的人,这个“我”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梦想……
⑥人群是什么?人群就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为了得到人群的接纳,每个人都磨掉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意愿、个性和自我。
⑦一个人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这是一个“人”。很多人聚集在一个社交场合,推杯换盏,彬彬有礼地交谈,这就是“人群”。这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人,他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和目光,不用考虑自己的姿态和着装。他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而在社交场合交谈的人,特别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很在乎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他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按照别人喜欢的方式行动。
⑧正如张爱玲说的那样:“装扮得很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人需要社交,但不需要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变成社交。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乎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在乎别人的议论和评价,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自我的空间,忽视自己的感受,泯灭自己的思想,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廖之坤∕文,选自《读者》2016年第1期,有删节)
( 1 )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观点。( 2 )第①段引用道格拉斯·亚当斯的话,第②段引用马克·吐温的话,各有什么作用?( 3 )第④段说“在人群中消失了真实的自己”“会导致巨大的非理性行为的发生”。请结合你的经验,举一个事例证明这个说法。请以“别样的_________情”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①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③浓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