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各公司并没有草率的进行裁员,否则的话他们可能还要花更大的成本去返聘这些人。B: 这位歌唱家的歌声气冲斗牛 , 声入九霄。 C: 我们与父母在许多方面是迥乎不同的,但这并能成为我们排斥父母的借口。 D: 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他都知道,所以大家叫他“百事通”。 | ||||||||||||
2、 |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 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 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 ||||||||||||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B: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C: 柳宗元,字子厚,宋代河东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D: 吴伯箫,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舌耕笔耘,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代表作有《放声歌唱》,其作品主要收在《羽书》、《黑与红》等作品当中。 |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往晓之 B: 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C: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 去后乃至 乃悟前狼假寐 | ||||||||||||
5、 |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________不能取得科学成就。________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实验,________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A: 因此 只要 就 B: 就 只要 有 C: 就 只有 才 D: 因此 只有 才 | ||||||||||||
6、 | 选出下列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 他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其实心里却不以为然。 B: 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 , 自然分数差距也就大了。 C: 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里很多字、词的古今义大相径庭。 D: 本月日本已经连续发生多次地震,但居民们对地震早就麻木不仁。 | ||||||||||||
7、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红(yīn) 孱头(chán) 迥异(jiǒng) 无虞(yú) B: 谰语(lán) 愧怍(zuò) 萦带(yíng) 酣然(hān) C: 竹篾(mài) 迭起(dié) 浊流(chuò) 丁卯(mǎo) D: 晌午(xiǎng) 嗥叫(háo) 揩油(kǎì) 伛着(qū) | ||||||||||||
8、 | 选出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B: “这儿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到人群中去,问道, “你在这儿干什么?你干吗竖起手指头?……是谁在嚷?” C: 我问那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D: 仿佛突然走进一个新奇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会因为我的《强权》瞬息即逝,使他来不及领略其中的瑰丽。 | ||||||||||||
9、 | 书法作品的落款是指在作品的一角留下作者、日期、地点等。落款的书体讲究“文古款今”,意思就是说正文书体的出现时间应该早于落款书体的出现时间。例如,楷书作品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但不能用隶书落款。下列四幅书法的正文和落款的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 ||||||||||||
10、 | 下列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 A: 窸窸窣窣 左顾右盼 小心翼翼 从容不迫B: 空空如也 三眼一板 无可言喻 束手无策 C: 蹑手蹑脚 死不暝目 无济于事 清晰可辨 D: 络绎不绝 精疲力竭 寡不敌众 目不转睛 |
古诗鉴赏: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 1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岁月 B: 不必若余之手录 若:像,如同必 C: 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拜见之 D: 言和而色夷 和:谦和 ( 2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B: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 自谓少吋用心于学甚劳 D: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 3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 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 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
这个手机没听筒
在两个世纪前,音乐家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将另一端抵在钢琴上来感知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贝多芬这种听声音的方式就是“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实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了骨传导手机。众所周知,手机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话,但是当你看到这样一部手机的时候,你或许一下子还不清楚该怎么用它来通话,因为这个手机没听筒!但它的确是一部手机,只是运用了最新的“骨传导”技术代替传统的听筒。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骨传导”技术的概念。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而这种声波必须经过一定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才能传播并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各有不同,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15℃空气环境下为340米/秒。也就是说,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编者注: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等组织叫做颌)传播的速度是大于340米/秒的。当然,声音在固体中的衰减也较其他介质快,因而它传不远。
最早在手机中运用这一技术的分别是日本的夏普公司和京瓷公司。既然是一部手机,那么它就一定有“听筒”,从官方的介绍资料上看,这两家公司的手机主要都是将声波以屏幕震动的方式传递到颅骨,再经内耳的内、外淋巴液、螺旋器到达听觉神经。相较空气传导路径,减少了耳廓、耳道、骨膜等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
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通话质量。加之将整块手机屏幕作为发声区域,面积大,传导效率高,在特殊环境中,比如水下、建筑工地,其优势更加明显。目前在消防、特种作战部队等部门,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骨传导的耳机。
同时,“骨传导”技术也是听力障碍者(从外耳到中耳的传音系统引起的听力障碍)的福音。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耳膜性能下降时,就会产生听力障碍。“骨传导”技术不需要振动耳膜就可以直达听觉神经,因此老年手机将被重新定义。
此外,手机用户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扬声器的位置因为构造的关系,不免会有凹陷和缝隙,这就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如今的“骨传导”技术还有一定的缺陷,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人发声的频率范围仅在85—1100赫兹之间,电话通信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400赫兹,而一般的“骨传导”耳机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000赫兹,如此一比较就会发现,“骨传导”技术在高频响应方面,本身不具备优势,要想使“骨传导”技术运用于音乐欣赏,恐怕尚需时日。
(本文有删改)
( 1 )文章中第一段叙写贝多芬的例子有什么作用?①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
②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 3 )文章介绍了“骨传导”技术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回答。①奶奶,您用这款手机打电话时,一定要把手机顶部贴在额头或下巴上,才可以接听电话。
②奶奶,您买菜的时候,不管菜场有多热闹,用这款手机接听电话,您就可以听清对方的声音,对方也可以听清您的声音,保证双方都不受环境干扰。
“球王”贝利:一个让对手尊敬的人
“球王”贝利的父亲是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在父亲的影响之下,贝利从少年的时候起便喜欢上了踢球,他的球技比其他的孩子也略胜一筹。
一个夏日的午后,贝利像平时一样,穿着短裤、赤着脚与一群玩伴在一片空地上踢球。仅10分钟的时间里,他就连下对方三城。这时,贝利又一次得球,只见他左晃右突,先后闪过对方两名队员,但却遭到了第三名队员的顽强阻拦。这似乎也难不住小贝利,他故意卖了个空子给对方,对方一伸脚就被他一个不起眼的绊子给放倒在地,接着,他便一路推进,又一次把球射入了对方的球门。
小贝利正暗自得意之时,谁知他的父亲从天而降,一下子冲到他的面前,把他按在地上就是一顿痛打,所有的人都被贝利父亲的举动弄得不知所措。打完了,他把痛哭流涕的小贝利拎了起来喝问道:“知道为什么打你吗?”小贝利可怜巴巴地摇了摇头。他的父亲教训他说:“踢球靠的是技术取胜,而不是靠阴险的‘小动作’。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你都要尊重你的对手,并且,你自己也要做一个值得对手尊重的人!”
童年的记忆,一直伴着贝利的成长,父亲的话语,一直是指引他前进的人生之路上的明灯。父亲植入他幼小心灵里的种子,终于在他人生的岁月里收获了丰厚的果实。
1958年,17岁的贝利被选入巴西国家队,并首次代表国家队与队友一起参加了在瑞典举办的第6届世界杯。他们一路冲杀,终于打进了决赛,而他们的夺冠对手正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瑞典队。
比赛刚开始4分钟,瑞典队便以其凶猛的攻势首先破门得分,这一记射门刹那间让瑞典人看到了夺冠的希望。然而,接下来的时间里,巴西队渐渐地占了上风,只见贝利接到队友的传球之后,看到对方球员一下子上来两人夹击自己,便迅速将球传出,飞身向前,接到球的队友把对方球员吸引了过去,又一脚把球传回给奔跑中的贝利,接到球的贝利迅猛出脚,一记远射,足球打到门柱之后弹入门中。这一记进球让瑞典的观众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就在人们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只见40米开外的队友又一记长传把球踢向贝利,在球还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几个瑞典的后卫队员也立即作出反应,从后向前封堵贝利。此时的贝利镇定自若,只见他敏捷地用胸一挺把球停下,然后对着对方队员冲上来的方向把球轻轻一挑,这一挑拿捏得恰到好处,球刚好从对方后卫的头顶越过。不待足球落地,贝利已经迅捷地转身,同时晃过扑上来的3名饿虎般凶猛的瑞典队员,左脚凌空抽射,未等门将斯林索反应过来,球已直蹿大门右下角。
停球、挑球、转身、射门,一气呵成。这一记精彩绝伦的入球,折服了所有的瑞典人,在场观众站起来激情欢呼:“贝利!贝利!”连瑞典队守门员也跳起来为贝利喝彩。在所有的瑞典人看来,自己的国家队输给这样的对手,是他们的荣耀!比赛结束之后,瑞典人毫不吝啬地送给贝利一个“球王”的称号。
凡是与贝利同场踢过球的人,不论是他的队友,还是对方球队的球员,无不被他精湛的球技和人格魅力所折服。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被对方球员重重地“铲”伤过,甚至因伤有好几年都不能上场踢球,从而导致巴西队世界杯卫冕失败,但他从不报复对方,他有一句名言就是:“报复对方的最好方法,就是再进一个球!”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一定想到了童年时的那个午后的一顿痛打,想到了父亲吼着对他说的那句话:你自己也要做一个值得对手尊重的人!
是的,贝利做到了!经历了无数人生的辉煌和荣耀的贝利,是一个尊重对手,也值得对手尊重的人。
( 1 )一,二两段叙述了贝利小时候的一段经历,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拍下一张照片是最容易不过的事。照片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新闻照等,比比皆是。照片记录了生活点滴,
照片呈现了大千世界,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 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②不得引用、摘抄阅读语段。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姓名。④字数在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