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四川攀枝花市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教育部近日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采取多校划片原则。
B: 原木色总会带给人们一种静谧、温暖、舒缓的感觉,这间书店把纯白和原木色交融在一起,幽静的同时又不失明亮。
C: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增加要素,减缓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D: 这次中小学心理发展学习研讨会的的学员,除本研究院相关人员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和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颜氏家训》在中国广为人知,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B: 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C: 以“泰微课”为主题的创新案例,从1600多项申请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全国仅有20个)。
D: 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3、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B: 在G20峰会上,发表讲话时多援引处中国古代先贤之言,语言精练,含蓄典雅。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忘乎所以地汲取新知识,使自己获得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D: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铿锵有力的表态,体现了中央打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决心和态度。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尝试不仅需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有变通的能力。
B: 我们都受挫折后,怨天尤人是徒劳的,认真总结教训,才是上策。
C: 人们希望走进校园去健身,但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
D: 不法分子无视消费者的利益之交,谋取暴利。作为他们的不二法门
5、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每次考试他总要画蛇添足般多写很多无用的话,让原本简洁明了的作文显得冗杂累赘。
B: 作为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然而,在首都发展史上,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始终如影随形
C: 白洋淀是典型的北方湿地,是鸟的王国、鱼的乐园、多种水生植物的博物馆,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D: 学生程度良莠不齐 , 老师不宜等而观之,宜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来教导。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A: 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B: 南海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
C: 未成年学生玩手机的危害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
D: 作家曹文轩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7、自主学习时段,小组同学相约观看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在分享笔记时发现,有一副长联,大家都未记录完整,只拼凑出下面的内容。横线处补充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莫:四围香稻,晴沙,九夏芙蓉,

下联:只:几杵疏钟,渔火,两行秋雁,


A: ①赢得 ②半江 ③三春杨柳 ④辜负 ⑤万顷 ⑥一枕清霜
B: ①辜负 ②万顷 ③三春杨柳 ④赢得 ⑤半江 ⑥一枕清霜
C: ①辜负 ②万顷 ③一枕清霜 ④赢得 ⑤半江 ⑥三春杨柳
D: ①赢得 ②半江 ③一枕清霜 ④辜负 ⑤万顷 ⑥三春杨柳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诗集《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
B: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都德,他是法国著名作家。
C: 《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D: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9、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B: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0、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和我叹息他的境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
B: “什么呀!”赵小贞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读得不对?”
C: 母亲生气了,就问我:“你是跟着你父亲出去打工?还是继续读书?”
D: 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人主义社会,中国思想一直强调“天人合一。”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新月

沙鸥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 1 )“新月”与“小船”,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面,诗人是如何将这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这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2 )诗歌第二节选取了哪几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怎样的情感?(联系第三节作答)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琅嬛福地记(节选)

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实,”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合,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襄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望石再拜而去。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注释】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厝文学家。②扃钥(jiǒng yuè):门户锁钥。③署篆(shaǔ
zhuàn):署印。因官印皆刻篆文,故名。④薜荔(bì
lì):木本植物。茎蔓生。叶子卵形。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便还家________

溪深入________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视其所枕书,莫能辨,茂先异之。

( 3 )(甲)文中,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 4 )(甲)文中渔人“遂述,不复得路,(乙)文中张茂先“路迷不得至”。请说说作者为何这样写。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

杏荫井台

杨闻宇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⑧“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⑨“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⑩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⑪“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选自《文汇报》2015年5月13日第11版,有改动)

( 1 )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画线句看,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2)联系全文,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并作简要说明。

( 2 )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 3 )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其中的四处。

( 4 )文章第⑨、⑩、(11)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

( 5 )“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失母

席慕蓉

①八岁还是九岁的那年,住在香港,有一回在最热闹的中环街上和姐姐走散了。

②在努力地左奔右跑试了一阵子之后,终于明白自己是回不去了,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人站在马路旁边大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还向聚过来看热闹的路人哀求:“请你带我回家好吗?”后来还真是有好心的路人替我找来警察,高大的警察把我带回办公室再通知父亲来领我回去。见到父亲时大哭了一场,回到家里,又害怕母亲会责怪我,就踌躇着不敢向前了,母亲微笑着什么话也没说,倒是姐姐们在旁边一直问我,问我真的好意思一个人站在马路上哭给大家看?

③而在今年五月三日的这一天,在台中一个专科学校的礼堂里,在千百人面前,在初闻噩耗的那一刻,我也和多少年前一样,魂飞魄散,不得不失声痛哭起来。只是因为一切来得实在太突然,我好像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忽然发现自己再也回不了原来的家。

④在前一天下午和母亲道别的时候,还没有任何预兆,一切如常,母亲仍然是那个安静平稳在努力做着保健运动的母亲,我仍然是那个匆忙急躁有着一切理由要跑出门去的女儿,是一个星期六下午,一切如常。我一面急着往外跑一面又回头高声向她说再见,我说我去台中领个奖章回来送她好不好?母亲正在护士的扶持下做一个困难的动作,没有回答我,而我也没有耐心停下来等她回答。

⑤我没有领到那个奖章。

⑥清晨就赶到台中的丈夫,在颁奖会场入口签名的地方伸手拦住了我,把我牵到旁边,迟疑又迟疑之后,用他所能用的最和缓的语气向我宣告:“妈妈过去了。”而在那个时候我脸上竟然还带着微笑,正惊喜于他的出现,正奇怪他为什么不让我签名,正疑惑他为什么不让我和我身旁的朋友打招呼。要在思索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明白那五个字的意思,要在挣扎抗拒了之后才在热泪滂沱中接受了命运的宣判。

⑦我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失声痛哭,忽然明白自己从此是个失母的人了,和许多年前的那一天完全不一样的是我从此再也没有可以回头的路,再也没有可以重新获得的机会了。

⑧五月终于过去了,此刻的母亲已经长眠在一处有着许多阳光的山坡上,山坡周围有野生的松树和台湾的相思,远处可以望到北海岸灰蓝色的海洋。父亲忽然回头问我:“妈妈这墓是朝北的吗?”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北方,北方是那里?是哪一个方向呢?是妈妈用七十年的时间慢慢走过来的那个最初的地方吗?是妈妈在离开的时候并不知道从此就不能再回去的故乡吗?

⑨母亲的故乡在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一个遥远的她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地方,只听说春天来时草原上会开满花朵,而夏日风过时草香直漫到天际。乡关路远,归梦难圆。而此刻,要经过生死的界限,要在终于长眠在温热的南国岛屿上之后,我们的母亲才能重新再回到她的土地上去了吧。

⑩而那是多远多远的一条路呢?

(注)席慕容:女,蒙古族,台湾著名诗人和作家。

( 1 )第⑥段划线句采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2 )本文记叙了三件事,请你概括
( 3 )对文章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家人的依恋。
B: “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故乡,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母亲的哀思。
C: “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D: “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故乡,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
( 4 )文章第⑩段极富语言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材料:一个小孩手拿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付出相应的劳动。”“那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