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犀牛的体型庞大。要想搬动它,普通的大力士上来十个八个根本不行,非得动用起重机不可。解说: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 “樱花”的“樱”是个形声字。解说:“樱”字的形旁是“木”,声旁是“婴”。 C: 寒假期间,我看了一些精彩的影片,有《美女与野兽》《钢铁侠3》《爱乐之城》等。解说:这句话的标点使用规范。 D: 阳春三月,旅游旺季,瘦西湖每天都有不下两万的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游客。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瘦西湖有游客。 |
2、 |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 ) A: 善于描写隐秘难言的爱情心理 B: 政治上的讽谕与抒情相联系 C: 借托史事,寄寓吊古伤今之意 D: 以华美辞藻取胜,抒写艳情 |
3、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萌发(méng) 棱镜(léng) 粗犷(guǎng) 迫不急待(jí) B: 静谧(mì) 凄冷(qī) 莅临(lì) 咄咄逼人(dūo) C: 池畦(qí) 冷冽(liè) 干躁(zào) 绿茵菌(yīng) D: 高邈(miǎo) 湛蓝(zhàn) 姿容(zī) 痒嗦嗦(yǎng) |
4、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课外阅读,要提倡学生自选自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自由自在地看才有味道。 ①好比在夏季夜晚看星星 ②不必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 ③那么多的星星爱看哪颗看哪颗 ④教师的指导只起引路的作用 ⑤有的可以盯住它仔细琢磨 ⑥有的可以漫不经心一扫而过 A: ②①③⑥⑤④B: ④②①③⑤⑥ C: ⑤⑥②④①③ D: ①②④③⑥⑤ |
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溺死 迁涉 托辞 瞩目 B: 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 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 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
6、 | 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戏剧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诗剧。 B: 他每一天每个小时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这句话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C: 《孔乙己》选自《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白话小说。《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一篇讽刺小说。 D: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这句话的感叹号运用正确。 |
7、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B: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是寓含深意的。 C: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
8、 |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初中三年,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学习感悟:步履蹒跚走到铁道边的父亲,让我们潸然泪下;一路爬来奄奄一息最终战胜自我的淘金者,让我们肃然起敬;“欺骗”我们眼睛的殷红的落日,让我们叹为观止;还有荫蔽幽花芳草造福人类最终被砍伐的那树,让我们叹惋深思……回顾所学的课文,发现语文原来真是一门多姿多彩的学科。 B: mán yān yīn yīn C: pán yǎn yān yìn D: pán yǎn yīn yìn |
9、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现代社会,文明之所以被推崇,就是因为它能以制度和规则来遏制人们铤而走险的冲动。 B: 面对一片荒山,他没有望洋兴叹 , 而是决心要尽全力把这片荒山变成森林。 C: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老百姓对肉蛋奶以及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D: 刘强突然意识到,在关键环节上的操作偏差,导致了整个焊接工作屡试不爽。 |
10、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B: “听着,朋友,”他们说:“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C: 记者在一些家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D: 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它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在于豁达而豪放,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
请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1 )作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________并称为“初唐四杰”。( 2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和“望”字。 (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玩味古典: 是吾剑 ( ) 所契者 ( ) 遂饮其酒 ( ) 终亡其酒 ( ) ( 2 )请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入水求之 B: 心之所向 C: 数人饮之不足 D: 子安能为之足 ( 3 )请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 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 B: 拔山倒树而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 昂首观之 作青云白鹤观 D: 数人饮之不足 蛇固无足 ( 4 )翻译下列语句 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②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5 )【甲】文与【乙】文都是寓言故事,它们分别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
路
①县政府拨款让修水泥路,我的爷爷不知怎么兴致高涨,自动请缨加入了修路的队伍。六十七岁的老人家,任是由不得我们劝。第二天五点多便起来,扛着水泥袋,推着独轮车,一路晃晃悠悠地向前去。我的爷爷一一那个谢了顶、倔强地扛着水泥石袋走遍大街小巷的老人,他滴下的汗水折射了秋日里最凛冽的寒光,清冷的寒光里,我瞧见了令他愧疚一生、遗憾一生、迟来却未曾缺席的孝意。
②黄沙、水泥、石子堆成了三座小山,爷爷弓着身,操起铲子沿路将泥沙铲平。蓝色的中山装袖口开了两三条缝,露出白色的长长的细线,像极了人生中永远绵延不断的思念。浑黄的泥水在爷爷卷起的裤脚留下斑斑点点的痕迹,额角滑下的细密汗滴在衣领处迅速销声匿迹。爷爷宽大的手掌牢牢地掌控住铲子,又稳又狠的一铲子下去,将凸出的沙石填补到凹处。手肘一上一下,微微凸出的血管一收一缩,爷爷哼哧哼哧地喘着粗气,单薄的脊梁在空中形成优美而脆弱的弧度,铲子带起的黄沙在风里飘飘扬扬。晚上吃过饭,爷爷在院子里的石阶上坐下,缓缓脱下鞋子,宽大的脚板踩在凉凉的地上,粗糙的皮肤里镶嵌着细细的沙子。拧开水龙头,爷爷就着清水拿手抹下鞋沿的黄泥。“我还在队伍里的时候规定都极严,过年放假都不能与母亲见上几面。每每我回家,她总来接我。那时候还没有水泥路,大伙儿来来往往,踩歪了野草,踏实了泥土,就成了‘路’。母亲总喜欢穿小碎花的裙子,每到下雨天,来接我一趟都会弄脏,气呼呼地跟我保证下次不来了。”爷爷歪头笑了一下,我却分明看见他眼里晶亮的光点,“可母亲总是口是心非的啊,每次都梳了大麻辫,眼睛弯成了月牙,笑着等我走过去。我就琢磨着该给她修条正经的好路,那种笔挺挺又干净的路,心里总不愿苦了母亲……”一种不知名的酸涩和不可抑制的温暖渗进我心中,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的脑海里,形成了清晰的一条路的意识,一种不知名的心境。
③晚风很甜,豌豆荚开着淡紫色的小花。
④隔一天夜里,急促的狗吠声撕破了宁静,拴狗的链子被拖在地上响个不停。另一边房里的灯亮了起来,汹涌的风携着雨滴撞在窗玻璃上,榕树摇摆着身子企图挣脱桎梏,发出苍老的喘息。大门被急急地冲开,爷爷顾不上打伞便从院里冲出。我心里发怵,脑袋昏昏沉沉,只能听见歇斯底里似猛兽般乱闯的风声雨声。约莫十几分钟后,雨势小了。爷爷缩着身子缓缓踱步回来,满头满脸的雨顺着裤管滑下,在地上拖成了一条长长的水线。不知是摇晃的光线,是氤氲着的水汽,还是爷爷无形中表露的某种心境,竟使我模糊了双眼。
⑤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爷爷原是担心修路用的黄沙被打湿,急着找塑料布给盖严实。那种不知名的心境在我心里开始渐渐清明,并不是世间所有来不及的孝,都会被遗忘搁浅,都会被干爽的清风吹散殆尽。
⑥过年我再回乡下的时候,敞亮笔直的大路早已铺开。午后与爷爷散步,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路两旁的庄稼都被盖上了厚厚的塑料布,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些许绿意。那天淡淡的风,淡淡的太阳。“每次走在这路上,我心里都踏实得很。”爷爷走在我前面半步,低哑的嗓音里流转着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我的母亲幼时裏了小脚,后来放开了,走在路上也总是喊疼。那时候的路其实也并不算得路。我在外边时,她摔断了腿,我也没得法子,留了后遗症,雨天里疼得厉害也没办法。”我心里极力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想象着一位身为后辈面对母亲伤痛时无能为力的焦灼与煎熬。“我心里总想着得给她修上条好路,不能再摔了伤了。你太奶奶这辈子都没有走过柏油路,现在有了这个条件,人却早就没了。人一走什么都没了,什么都空了,我真怕她迷了南北,找不到我,害怕得直掉眼泪。”我没有接话,只看见爷爷挺直的鼻梁、高高的额骨,被淡淡的太阳镀上一层脆弱的薄薄的金光。漫长的思念和等待尽孝的岁月在老人松巴巴的皮肤上留下缱绻的刻痕。
⑦总听人说,百善孝为先。有时候我想,短促的人生,其实就像一条路,温情冷暖、悔恨遗憾,都缺不得。爷爷修了这条路,尽了一个儿子的孝,也补全了自己漫漫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
⑧一切都已过去,然而爷爷修路的形象我却无法忘记,总觉得这是孝心的最好象征。子欲养而亲不待,又如何?太奶奶啊,请你在某一月色阑珊的夜里,沿着这条路,找到方向,找到无处安放的疼痛的归宿,踏进你儿子的梦里与他一叙吧。
⑨我谨以最真挚、最感动的心意将老人淳淳的孝道铭记。
(选自《美文》,有改动)
( 1 )文章围绕“路”,回忆了关于爷爷的哪些往事?①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⑦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爷爷修了这条路,尽了一个儿子的孝,也补全了自己漫漫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
②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爷爷宽大的手掌牢牢地掌控住铲子,又稳又狠的一铲子下去,将凸出的沙石填补到凹处。
( 3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爷爷的人物形象。汹涌的风携着雨滴撞在窗玻璃上,榕树摇摆着身子企图挣脱桎梏,发出苍老的喘息。
( 5 )有人认为将文章标题“路”改为“孝,从未缺席”更好,你更喜欢哪一个标题?为什么?非主流青铜
阿来
①无论是细雨霏霏光线暗淡的黎明,还是夕阳衔山时显得一派辉煌的黄昏,在抚仙湖这个特定的空间里,我总在这特别的光色中感触到青铜的质地,进而听到青铜的声音。
②我很奇怪,产生这种感觉的地方,不是古老的中原,而是在这里,在抚仙湖,在云岭之南。
③必须说,过去我驻足抚仙湖畔时,山即是山,水即是水,并没有这样多的联想,仅仅是陶醉于这湖光山色的胜景。
④但现在不一样了,再站在抚仙湖边,感受就复杂起来了。是因为那次我看到了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带给我巨大的震撼。
⑤在李家山,我发现了一只铜鼓。
⑥这是一只老旧的铜鼓,在一些庄重神秘的场合肯定被无数次地使用过而变得老旧。于是,人们让它重新回到曾经浇铸它的工场,封闭起传出声音的那一面,再加上一个小小的开口。一只具有礼器庄严的铜鼓,立即变成了很世俗的东西——贮贝器。贮贝器,顾名思义,就是储存贝壳的容器,一只存钱的罐子!
⑦对匠人来说,这个举动也许是不经意的,但这个行为却无意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颠覆!今天,一句用滥了的话叫:走下神坛。在意识中满世界都飘荡着各种神灵的古代,让一面可以通灵的鼓走下神坛,将其变成一只日常的器具。
⑧就这样,李家山的青铜在中国的青铜中成了一个异数。如果那些试图上通于天的青铜代表了主流,那么,李家山这些努力下接于地的青铜就因为接近民生而成为非主流。
⑨而后,我不止一次来到抚仙湖边,不止一次走向那座博物馆,走向那些青铜中的异数,异数一般的青铜一不是铸为祭器与礼器的青铜,不是为了铭刻古奥文字记录丰功伟绩的青铜,也不是铸为刀枪剑戟的青铜。但这并不是说李家山的青铜器中没有这样的东西,比如兵器—刀枪剑戟之外,还有“又”、“啄”和“狼牙棒”,顶部连铸有造型生动的动物雕饰,兵器的威力未减,但在观感上,却有了一点日常用具的亲切——但我更想说的是另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物件与雕饰,复活了古代滇人的生产与生活场景。
⑩来看看古代滇人是如何装饰了那些体形丰满的贮贝器,也就是他们存钱的罐子吧。
⑪至少是那些展示出来的贮贝器顶盖上,无一例外都铸造上了神态生动的各色人等和不同的动物。这是一种有温度的场景,让你感受到的是仍然在呼吸的生活。有这样一件贮贝器:在直径不到30厘米的盖子上,中央铸造了一根铜柱,以铜柱为中心,一共铸造了35个人物。这些人物都处于行动当中,或头顶束薪,或手持陶,或肩扛农具,或捉篮携筐,甚至一个人好像正在展开一块织物,这些行动中的人物站、蹲、坐、行,清晰地呈现日各自不同的装束与神态。就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中间,居然还出现了由4人抬行的一具肩舆,舆内一位妇人娉坐在一柄宝伞下面。当真切地看到一些人身着那时的衣裳,做着那时的事情,一个时代的一角就以原本的面貌呈现了来于他们是去往市集之上进行物物交换,还是正在进行祭祀,倒显得不那么紧要了。
⑫看到李家山各种青铜器物上对于生活场景,对于牲畜与野兽的精细刻画,恍然间,我真的感到《诗经》用富于歌唱性的文字所描述过的生活与劳动场景,以及那些场景中的人的情怀,在某一个瞬间真的复活了。
⑬“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我看到了《白驹》中那匹白马在扬蹄奔跑。
⑭“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这是《无羊》中一个牧人关于丰年的梦想。
⑮怀着《诗经》的情致读这些非主流的青铜,就能感到在辛勤劳动中生发美好与欣怡的流风余韵。今天,中国大部分乡村生活中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已经荡然无存。曾经肥沃的土地日渐瘠薄,心灵中那些欢快的泉水也早已干涸。好在,在云南的乡村,无论是来自中原的汉族,还是世居的或同样是迁徙而来的少数族群,在他们的劳动生活中还多少保留着一些属于古代的乡村的诗意。一句话,生存的努力中还有让人感到温馨的“终和且平”的美感。过去,我对这种感觉无以名之,就叫做“云南的古意”。
⑯这种古意,部分当然源于中原文化,却也自有其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人类文化中最为质朴最为直接的那部分,始终存活在民间生活中间。这不禁令我思考,在中原文明的发祥地,文化进入庙堂后成为一种玄秘的象征,往往失去了对自身存在有力而直接的表达。所以,居于主流文化中的人走向边地,并被深深打动而流连忘返,自身都未必清楚的原因,一定是在这块土地上,在这些边地的非主流文化中感受到了这种文化表达的力量。
(原文有删改)
( 1 )阅读文章①-段,说说作者多次来到抚仙湖畔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写作:
请以“最好的礼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