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龙岗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根据语境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________。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宣誓:心死,_______________,和平可期,________,杀人者必覆灭。

A: 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 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紧 民主自由
C: 人生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D: 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绛的学生这样评价她:无事,决不惹事,有事,决不怕事。
B: 读宋词,往往会读感伤、哀怨、忧思……等情感,
C: 你参加了《翰墨飘香》主题书法大赛了吗?获得了第几名?
D: 纸质书、电子书,手抄本、印刷本,书的载体、形式变了,喜欢阅读应不拘泥于是什么书。
3、下列画线的字注音错得最多的一项是( )
A: 麦(huì) 热泪盈(kuàng) 首(qǐ) 淙溪流(zōng)
B: 骨(hái) 强不舍(guō) 窃(piāo) 首以待(qiáo)
C: 闻(fěi) 锐不可(dāng) 愧(zuò) 百争流(kē)
D: 挑(tì) 按不住(nài) 信(qiān) 惟妙惟(xiào)
4、结合下面选文,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唯一尽心付出却不求回报的人,也是最不愿意给我们添麻烦的人。都说,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其实做儿女又何尝不是?(子欲养而亲尚待,绝对是上天给予最大恩赐。)趁父母还年轻,趁父母还健在,多陪陪他们吧。陪伴不是只在口头上说一说,而是要多拿出些实际行动去做、去实现。


A: “父母”、“儿女”、“年轻”、“陪伴”都是名词。
B: “这”、“他们”都是代词,“付出”、“行动”都是动词。
C: “回报”的同义词是“回应”,“年轻”的反义词是“古老”。
D: 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在“给予”后加上“我们的”。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色歌曲,唱响鄂州》活动,表达了鄂州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
B: 屈原在诗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
C: 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D: 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6、下列句子原句与改句意思发生改变的一项是( )
A: 原句:谈起最喜欢的人,小李毫不犹豫地叫道:“萝卜”。改句:萝卜最喜欢的人是小李。
B: 原句: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正推动中国人对牛肉的需求,如今牛肉的售价要比猪肉贵。改句:现在牛肉价格比猪肉贵是收入增加、需求增大造成的。
C: 原句:难道《人民的名义》不是一部叫好叫座的文艺作品?改句:《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好的文艺作品。
D: 原句:我们是党的干部,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改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党员干部的职责。
7、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据报道,古长城现状堪忧,不少地段的长城淹没在杂草、乱石之中,甚至被人为损坏。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超过七成保存状况较差。

A: 即使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虽然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
B: 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的明长城,是距今年代最近的长城
C: 即使距今年代最近的明长城,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
D: 明代长城虽然距今年代最近,但也只有8%的墙体保存完好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这部纪录片对我非常有兴趣,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大片。
B: 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C: 本次招聘,多数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医院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D: 学生能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将决定他未来人生的成败。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恣睢 涟漪 佝偻 歇斯底里
B: 慰籍 恻隐 臆测 循章摘句
C: 嗤笑 褴褛 泻渎 鳞次栉比
D: 蕴涵 怜悯 汲取 格物至知
10、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世纪启动的国家课程改革,在天津实验区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B: 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C: 上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
D: 昨天下午,我们聆听了李华老师关于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做合格中学生的专题报告和讲座。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1 )“圣明”“肯”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 2 )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 1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 3 )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③⑤⑥
D: ①④⑤
( 4 )【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让生命之花常开不败
①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一颗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②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③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开放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④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一百多年后,大汉的史书上书写下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⑤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叮当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她拒绝贿赂画师终致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⑥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最好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⑦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⑧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呢?
⑨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给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⑩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

( 3 )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 4 )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的经历可以证明本文论点 ,请用简练的话概括在下面。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⑧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⑨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⑩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⑪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⑫思念家乡: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 1 )简要概括故乡的秋枣有何特点。

( 2 )围绕秋枣,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童年往事?

( 3 )品味下面加线的词语,体会后写出其表达效果。
①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
②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 4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借写秋枣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 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选文中“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一句颇富哲理意味,能引发读者的思索。
B: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笔优美,写作的 目的主要是刻画表现祖母的形象。
C: 祖母总是捧出往日晒干的一大捧枣儿给家人吃,她这样做主要是要让大家共尝甜枣、品味生活,体现了她对大家的关爱,表现 她待人的深情。
D: 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起到点明题旨,照应上文的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漫步雨中,你感受了它的清凉;独坐湖畔,你享受着它的宁静;面朝大海,你欣赏到它的澎湃。水,给每个人带来不同的感悟,孔子面对流水感叹时光之一去不返,“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由水联想到至善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李白借一泓清潭抒写深厚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水,让你想到什么?它又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以“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但题目中必须含有“水”字,文体不限。要求内容具体,认识深刻,感情真挚,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