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华安县第六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成群结队”“沐浴春风”“左顾右盼”“慢慢探身”是类型各不相同的短语。
B: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一句的主干是“星星出现”。
C: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中“辜负”是名词。
D: “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这是条件关系复句。
2、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划线“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 ②呼尔而与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 ④暮寝而思

⑤羲之书晚乃善 ⑥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

⑦夫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⑧况仁人志士遗风余思

A: 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B: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C: ①⑤⑧/②/③④⑥/⑦
D: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可和王刚关系很好,平时总是摩肩接踵 , 形影不离。
B: 昨晚,在黄梅戏剧院,一台惟妙惟肖的音乐会让我们领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C: 这部武侠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深深吸引了广大读者。
D: 沉迷手机游戏的风气在班级潜滋暗长 , 我们要警策自己,不要让手机毁掉自己的前程。
4、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
“月送花香浮小院”

A: 绿叶红花映山前
B: 风摇竹影到幽斋
C: 梦随春风到天明
D: 风吹萤火到满园
5、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聒噪 旁鹜 亵渎 阔然无累
B: 禁固 恣雎 脚踝 孜孜不倦
C: 喑哑 发窘 抽噎 袖手旁观
D: 妖娆 阴诲 要诀 根深蒂固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B: 《女娲造人》是一篇寓言,以幻想的形式解释宇宙的起源。
C: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被称为“世纪老人”。
D: 童话的重要特征是想象和夸张,它的故事是虚构的,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7、下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是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倾诉,文中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B: 《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写“我”对母亲的怀念,自始至终,作者没有用一句话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情,但文中与母亲有关的每一个细节,又都浸润着这份深浓的感情。
C: 《散步》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用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面对漫长的严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经受的磨难与艰辛。
D: 《世说新语》是主要记载魏晋士大夫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是南宋人刘义庆主持编写的。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出师表》一文作者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报先帝”和“忠陛下”这六个字来概括。
B: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本书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C: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作者吴敬梓,安徽全椒人。
D: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按内容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其中“世家”是历代帝王的传记。
9、

《三国演义》中非诸葛亮故事的是( )

A: 挥泪斩马谡
B: 空城计
C: 舌战群儒
D: 桃园三结义
E: 借东风
F: 七擒孟获
10、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①文化繁荣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今后我市将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步伐,逐步建成宁德市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馆等一批大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通过保护闽东畲族文化、民俗文化、廊桥文化和红土地文化,重视培育文化名人、文化大家,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构建丰富多彩新文化的“大宁德”。

②到2017年,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全面实施文化风尚引领、文化设施完善、文化惠民推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精品打造、文化产业跃升等“六大工程”;与此同时,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力争到2017年,文化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基本实现文化强市目标。

阅读以上文段,你认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力争到2017年,文化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这句话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B: 构建新文化“大宁德”需要保护闽东畲族文化、民俗文化、廊桥文化和红土地文化。
C: 文段①划线词“逐步”意为“依照先后次序,一步挨着一步”,说明建成宁德市图书馆等一批大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需要一个过程,与实际情况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以上文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夜雨寄北》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1 )下列选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B: “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C: 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啰嗦,不能更好地形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 2 )“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李生论善学》(节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
[注]①或:有人。 ②志:记,记住。 ③但:只。 ④还:同“旋”,转身。 ⑤故:特意。 ⑥冀:希望。 ⑦逾:超过。 ⑧厌:满足。 ⑨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⑩迨(dài):等到。 ⑾谢:道歉。 ⑿铭之坐右:把它当作座右铭。

( 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王生不 ( ) ②吾能志之 ( ) ③王生益 ( ) ④善学者不下问 ( )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君但志之不思之

A: 拔山倒树来(《幼时记趣》)
B: 学时习之(《论语》 )
C: 狼亦黠矣,顷刻两毙(《狼》)
D: 跪拾之以归(《赵普》)
(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夫 善 学 者 不 耻 下 问。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 5 )这篇短文中,李生认为“善学者”应具备哪些特点(用原文词句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济南的味道
①站在济南一些偏街背巷的路沿上,掰开一只烤得焦黄的汪着油的烤地瓜,未等入口,一股仿佛弥漫着数千年历史的悠远绵长的香气便会扑鼻而来。济南由于地辖华夏南北的要冲,其饮食自然融会了南北大菜和各地民间小吃的精华,有着亦朝亦野的特点,能登得大雅堂奥,也能下得百姓厨房。诸如说起来就能让你流下口水来的油旋儿和想起来就放不下的甜沫,更是济南独有的风味,并且深深地附着了济南人怀旧的情结。
②评价济南在突破饮食口腹囿围之余,品味若干元素亦会让人流连忘返。
③品济南不能不读济南的山,山是这座城市的骨架,也定格了济南的品质。有堪舆家言,泰山是济南的太祖山,因此济南的山从南边一路走来,携着东岳的余威,裹挟着南山的秀美和北域的风情,成就了隽秀沉稳、旷远绵邈的别一番风韵。它们时刻不停地在向你述说着这个城市的骄傲和温情。无怪老舍先生当年看到这群山簇拥的济南老城,便发出了“这个城市像一个卧在群山中的摇篮,在冬天里一望便让人觉得温暖”这样由衷的慨叹了。
④品济南最美莫过于畅饮济南的水了。这是一个被泉水滋养着的城市,泉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命、带来了灵动、带来了性情、带来了极致的品位。泉水是济南的魂,“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光景不是哪一座城市都有的。青青石板路,光滑如冰,只见那泉水从石缝间涌出,汩汩地,潺潺地,漫了青石板,漫了孩童的小脚丫,那么清澈,那么晶莹。泉畔小憩,舀一瓢泉水,沏一壶清茶,就着三伏天的酷暑一饮而下,酣畅淋漓,清韵爽然。
⑤品济南不得不穿越济南的历史和人文。泉城文脉正,大舜历山耕。这是华夏人文始祖给济南留下的第一缕印记。且不说在这座城池的历史长河中如鲍叔牙、闵子骞、扁鹊、曹操秦琼、曾巩、铁铉、边贡、李攀龙、丁宝桢、刘鹗、季羡林等一个个明星巨擘给济南留下的一笔笔财富。单说中国文学史,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辛弃疾李清照这“二安”居士,那么宋词“ ”的豪放和“ ”的婉约到底会逊色多少呢?如果没有了张养浩,在元曲的体裁中还会另有其人喊出“ ”这句深埋在封建史上历代老百姓心中的绝唱吗?如果没有了老舍,近一百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天平上的砝码会不会轻了许多?这是济南的骄傲,但我又觉得这更是济南的乡愁。
⑥品济南的味道,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一定要读懂济南的人。济南人的性格由于地域的关系,糅合了中国南、北方人种的性格和气质,更兼具了齐人和鲁人的天赋和秉性。自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开始,一路走来取精去粕地形成了济南人独有的豪放豁达、尚善重义的好品质。每一个成熟的济南人都像是一瓶陈年的老酒,只要起开瓶盖,一股醇香而绵长的味道便会悠然而出,让你为之迷醉。
⑦品济南,不由不感染于她时刻升腾着的气象。这是一个包容了各种元素的蓬勃生命,时刻在成长。济南,恰是一朵由泉水滋润的清荷,嗅一下雅透脏腑,品一下情远意长。济南,更是一个由荷精心孕育的莲蓬,每一粒睡在母亲怀里的莲子,都会带给你久久的悠香……
(作者农人,文章有删改)

( 1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用心品咂济南,你会发现韵味无穷。品美食,悠远绵长;品山, ;品水, ;品历史、人文, ;品人,

( 2 )结合全文,说说第②段的作用。

( 3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A.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赏析第③段画线词“簇拥”的表达效果。
B.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⑥段画线句。

( 4 )将下列诗句分别填入第⑤段中的画线处,顺序依次是 。(只填序号)。
A.花自飘零水自流 B.气吞万里如虎 C.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5 )今年3月,我市启动了“你心中的济南标识——找找济南范儿”的大型活动。请结合文意或生活体验,写写你心中的济南范儿,表达你对济南的热爱和理解。(60字左右)

【注】范儿:多用于口语,指风格、风范、品质。城市范儿就是能代表城市历史、名人、艺术和自然等文化资源中,最具城市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也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丁立梅

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日,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面上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换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后面跑。

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起一些人的张望。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等母亲气喘吁吁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你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哪?!”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母亲不恼,母亲仰着头看着儿子,杨树一样的儿子,多么让她骄傲。她轻言慢语说:“我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躲闪。

母亲还是宽容地笑:“你这来来的,多浪费时间哪,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儿子一听,恼了,跺脚叫:“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细细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掉,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直到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地转身,一步一匍伏地走了。

在校园里,我亦曾碰见过另一个女学生,对着前来看她的父亲发火,是嫌她父亲给她买的外套不好,女学生冲着父亲叫嚷:“谁让你买的?乱作主!这颜色难看死了,我不穿!”做父亲的捧着那件外套,讪讪笑着,束手无策地站在一边。

女学生我教过,平日里,是个温文尔雅的孩子,却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礼貌。当她看见我,很尴尬,低声叫了声:“老师。”我摸摸那件衣服,说:“挺好看的呀。”做父亲的如同得了“天书”:“你看,你们老师都说好看的。”女学生瞅了父亲一眼,红着脸,不情不愿地接下了父亲买的衣服。

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木纳,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

( 1 )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当她看见我,很尴尬。

(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两件事。

( 3 )题目“不要对那个人叫嚷”中的“那个人”指的是谁?

( 4 )“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此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母亲的形象?并谈谈这些方法的作用?

( 5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 6 )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读了此文后,你想对文中的孩子说些什么?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在你的生命中,一定有那么一棵树:或在窗前,给你带来夏的清凉与秋的金黄;或在远方,唤起你的乡愁与梦想;或在名人笔下,演绎出曲折动人的故事,引发你的情思与遐想。在你的生命中,一定有那么一棵树,呵护你,陪伴你,指引你。或许,你也是一棵树……

请以“有那么一棵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②不要套作和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④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