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四川省大竹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被称为“诗家夫子”的是( )
A: 杜甫
B: 王昌龄
C: 陆游
D: 李商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蒙味 蔓延 精妙绝纶
B: 纤维 推祟 络绎不绝
C: 教诲 狼籍 连绵不绝
D: 篱笆 濒临 春寒料峭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 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 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 《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4、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菜(qí) (quán)曲 归(shěng) 浑身(xiè)数
B: 悲(chuàng) (pán)跚 (xī)取 众目(kuí)睽
C: 慰(jí) 啜(qì) (zhù)立 断壁残(yuán)
D: 感(kǎi) (kuāng)骗 挑(xìn) (kè)尽职守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除了罗切斯特先生以外,还有一个人差点走进简爱的内心——圣约翰,他对简爱是一片真心,可简爱对这份爱情却坚定地拒绝了。
B: 戏剧是与小说、散文、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威尼斯商人》这部戏剧成功塑造了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夏洛克和聪明机智、见义勇为的鲍西亚等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C: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D: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写到的“客路”,是一种古人出门去别家做客的生活状态。
B: 古代称谓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如家父、拙作、见谅、愚见、鄙人等是谦称,令尊、垂询、大驾、赐教、高寿等是敬称。
C: 诗歌中的意境指带有诗人主观情意的物象,意象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D: 文眼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如《秋天的怀念》中文眼是“北海的菊花开了”一句。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市民文明素质的高低,都是铜仁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 文艺界的同志对这一节目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
C: 威海海防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展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D: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8、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窠巢 粗犷 三楞镜 众目睽睽
B: 惯技 感概 翻来覆去 踉踉跄跄
C: 倜傥 云宵 花团锦簇 截然不同
D: 鉴赏 花瑞 淅淅沥沥 花枝招展
9、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设问)
B: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C: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D: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B: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C: 父母常年在外,奶奶年迈多病, 拈轻怕重 , 很多农活儿就落在了年仅十二岁的王安身上。
D: 正是凭着这种对群众负责和对案件 精益求精的坚定信念,十年来,她经手的三百余件案件,无一起错案。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1 )这首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有
这四个词语在内容上交代了 ;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

( 2 )诗人笔下的乡愁指哪些感情?这些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 3 )最能触动你心怀的是哪一小节诗?说说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个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斯人,吾谁与归 微: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野芳发而幽香。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 )仔细阅读以上两个选段,将下面的分析补充完整。(前一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范仲淹遭遇贬谪之后,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仁人志士应该具有“”的政治抱负;这一年,同样因“庆历新政”被贬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通过对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自己 的情怀。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彰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

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事业发达,步步高升”也是人们之间喜用的相互祝福语。正常的人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中都是希望“升”的,希望升职务、升地位、升薪水、升能力、升品质、升影响,一句话,希望与“升”有缘。同“升”结伴,不断地超越过去,最好是“升”得超越他人,“升”得出类拔萃,备受社会的尊重和赞赏。

②然而,不是想“升”就可以“升”的,更不会毫无条件地拔地而起、扶摇直“升”,“升”需要深入、深耕、深造,需要深学、深探、深究,需要养成“深”的功夫、“深”的习慣、“深”的品质和“深”的作风。

③只有“升”的想法没有“深”的行动,“升”的想法只会是空中楼阁;虽有“深”的行动但得不实不透,“升”的想法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画饼。只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生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的,向往成为博学之才,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却浅尝辄止或“蜻蜓点水”,学问是永远不会沾的。盼望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干起活来怕苦怕累,要么半途而废,要么点到为止,生活能够原地踏步就是一种万幸。一句话,没有投入,没有付出,没有坚守,没有沉得住气的定力,没有俯下身子扎进去的深度实践,“升”的期待只会是水中的月亮和镜中的花朵。

④“升”的愿望一旦和“深”的表现结为连理,“升”的景况不是“旭日东升”,也是“冉冉升腾”。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便“凿壁偷光”,借着隔璧邻居墙缝中的一缕烛光读书,终于学有所成,被封郎中,迁博士,那些声名远播的成功人士,无不是拥有追本溯源、寻根究底、挖细究的“深”劲头,拥有不弄清楚、不搞明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清香需要磨砺和苦寒才能换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说的是任何奇迹的出现必须要坚持不懈去努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到了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出的神话,这些名言俗语,实际上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升”与“深”的关系。

⑥“升”是朝上走、向上伸,“深”却是向下沉、往下扎“深”与“升”,朝向截然相反但却是相得益彰、相反相成:只有“深”得越下,方可“升”得越上;只有“深”得越厚实才能“升”得越茂盛,“升”是“深”的结果与景象,“深”是“升”的前提与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基实才能托起高楼,只有“深”得扎实,才有高高“升”起的可喜局面,这就是“升”与“深”的辩证法。

( 1 )文章的开头引用俗话有何作用?
( 2 )第④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简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 4 )读完本文,你懂得“深”与“升”的辩证关系了吗?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①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②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③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④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唯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⑤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⑥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选自《只有一个人生》,有删减)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第③段中“由此可见”中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
( 3 )作者论述的“你自己”具有怎样的特点?怎样才能成为“你自己”?
( 4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问答句式进行说理,有何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从《水浒传》中选取一个人物,以“我眼中的 ”为题,完成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②不少于4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