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下列词语字形正确的一项 ( ) A: 可歌可泣 迫不急待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B: 马革裹尸 燕然勒功 契而不舍 浑身懈数 C: 义愤填膺 来势汹汹 相得益彰 妇孺皆知 D: 忧心肿肿 戛然而止 语无轮次 迥乎不同 |
2、 |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B: 颤抖 溃退 依傍 融化 C: 颤栗 溃败 依靠 融化 D: 颤抖 溃败 依傍 熔化 |
3、 | 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油光可鉴 胭脂褪尽 险象叠生 水波鳞鳞B: 引经据典 人迹罕至 天翻地覆 相形见绌 C: 英雄气慨 鸡毛掸子 原弛蜡象 锲而不舍 D: 津津有味 仙露琼桨 眼花缭乱 怨天忧人 |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B: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C: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D: “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去预测?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
5、 | 为下面三句话选择正确的译文,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 1 )若毒之乎?( ) A: 你毒害它吗? B: 像有毒的吗? C: 你怨恨它(这件事)吗? ( 2 )君将哀而生之乎?( ) A: 你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吗? B: 君子要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吗? C: 君子要让他悲哀地活下去吗? ( 3 )非死则徙尔。( ) A: 要不想死就搬走。 B: 不是死了就是逃荒去了。 C: 要没死就让你搬迁。 |
6、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是( ) A: 余姚救灾工作中,处于第一位的任务是抢救被困的人员,珍惜每一个生命。B: 冰岛火山喷发形成的烟尘几乎导致差不多整个欧洲的领空被迫关闭。 C: 眼下“汉字听写”的声势很盛,我们如何将汉字写规范似乎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D: 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我们走进了“湖北道德模范”的内心世界。 |
7、 |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B: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 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
8、 | 下列各句中无语病的一项是 ( ) A: 读了《狼图腾》,使我们听到了一首狼的赞歌。B: 苍鹰即使壮勇剽悍,却也寡不敌众,束手无策。 C: 飞倦了的几对小燕子闲散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 D: 春光煦煦的雁回山,是少见的好天气。 |
9、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竹竿(gān) 镌(juān)刻 信手拈(zhān)来 B: 记载(zǎi) 莅(lì)临 锐不可当(dāng) C: 殷(yān)红 哺(bǔ)育 鲜(xiǎn)为人知 D: 和煦(xù) 卓(zhuò)越 诲(huì)人不倦 |
10、 | 将下列四句话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④①③② C: ③④①② D: ③④②① |
古诗词鉴赏。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 )请说说“此中有真意”中“真意”的含义。( 2 )本诗中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颇为相似,请结合他们这两首作品说说其相似点。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蔡顺①少年孤,事母孝。岁荒②,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③,以异器盛之。邻人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邻人悯④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注】①蔡顺:字君仲,东汉人。②岁荒:年成不好。③桑椹:成熟时黑紫色或白色,味甜,可食。④悯:怜悯。 ( 1 )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顺日拾桑椹 日:________ ②以异器盛之 异:________ ( 2 )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 ( 3 )你认为蔡顺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示? |
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
白龙
①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作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文本。
②阅读经典,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犹如一双越过时空的温暖臂膀,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冷湖面的灵魂。它以锐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
③然而,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那似乎是一个和我们置身其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者微信的侵扰,就能迅速把我们拉回现实。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而现在,对于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仅仅闭门恐怕是不够的,只有在静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时空的细弱声响。那个高处的世界并不许诺我们具体的好处,但入得其门,就会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心灵能够感受的欢愉”。
④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理解这些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有时,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意象,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时,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准备。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唯其如此,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
⑤经典会让人变得谦逊,因为见识了大海而更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登上了群山之巅而更能体会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间流沙。而愈了解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人们才会愈发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
( 1 )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深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料,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绝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 1 )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中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我”想吃螃蟹——________——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________
( 2 )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①“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跟把端蟹放进了竹要。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②“可是竹委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母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 4 )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一)题目: 和
(二)庄子想象鲲鹏迁徙南冥的恢宏场景,寄寓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之情;陶渊明想象武陵人探寻世外桃源的神奇经历,寄寓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阿来想象一滴水经过美丽丽江的奇妙旅程,寄寓了人们对自然风物的向往之情……
请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寄寓你在学习或生活中的一种向往之情。题目自拟。
要求:①请将完整的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字数不少于600。③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