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B: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三国志》等。 C: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领袖,还是诗人和书法家。他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D: 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
2、 |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断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 一位父亲对孩子说:“我能告诉你人生的真谛, ;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 ;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 ;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 ①但不能替你物色朋友 ②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③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 ④但不能替你做出选择 A: ③④①②B: ③①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②③①④ |
3、 | 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第①段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山水的特点。B: 第②段写富春江江水之异,异在水色之美,江水之清,水流之急。其中“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正面把江水的清澈表现得淋漓尽致。 C: 第③段写山之奇。既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又抒发了作者在如此奇景中的感受,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全篇的主旨所在。 D: 作者在文中描绘山水,把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图景,给我们以美的熏陶和享受。 |
4、 | 下面画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 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 , 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C: 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
5、 | 选出下列词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胚芽(pēi) 芳馨(xīng) 脸颊(jiá) 恪尽职守(gè)B: 臆测(yì) 琐事(suǒ) 档案(dàng) 养精蓄锐(xù) C: 抽噎(yē) 重荷(hé) 坍塌(dān) 乐此不疲(pí) D: 惩戒(chěng) 颓唐(tuí) 威慑(hè) 不言而喻(yù) |
6、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B: “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C: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D: 《孔乙己》的作者是鲁迅,《变色龙》的作者是莫泊桑。 |
7、 | 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善读”,即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②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③在读到读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时,人们常常引用“开卷有益”这句古语。 ④不过,“开卷有益”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 ⑤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如汉代大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A: ③⑤②④①B: ① ③⑤②④ C: ⑤②④①③ D: ③②⑤④① |
8、 |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个人物( ) A: 吴用 B: 戴宗 C: 公孙胜 D: 柴进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B: 赵亮真是别有用心 , 办的手抄报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精彩。 C: 领奖台上,奥运冠军刘翔挥动双臂,神采飞扬 , 充满着民族自豪感。 D: 一谈起学习经验,班长就夸夸其谈 , 真让同学们钦佩不已。 |
10、 |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犊(dú) 溃退(tuì) 秀颀(qí) 坦荡如砥(dǐ) B: 诘(jié)责 翘(qiào)首 丘壑(hè) 恹(yān)恹欲睡 C: 琐屑(xiè) 镌(jùn)刻 教诲(huì) 摩肩接踵(zhǒng) D: 纤维(xiān) 俯瞰(kàn) 禁锢(gù) 春寒料峭(xiào)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诉衷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④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奚:何,什么。 ( 1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①秋水时至(时:________) ②河伯始旋其面目(旋:________) ③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见:________) ④小童辞(辞:________) ( 2 )下列划线字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此之谓失其本心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B: 顺流而东行 向为身死而不受 C: 河伯始旋其面目 其真不知马也 D: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焉 (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②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 4 )【甲】文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5 )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核桃压枝低
王建领
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核桃压枝低。
② 这几天,只要你来到商洛,步入农村,往往不等你开口,就会有村夫农妇,或老叟稚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欣慰地夸耀:“今年核桃结得繁。”
③ 放眼望去,整个商山洛水间,那一株株、一片片、一凹凹、一坡坡的核桃树,在秋日金色阳光下,自在地摇曳。信步走入林间,一位饱经风霜、满脸慈祥的大爷,正用木杆支撑似要被一颗颗、一簇簇核桃压折的树枝;一个满脸稚气,但活泼阳光的男童,不知从哪窜来,径直爬上核桃树,兴奋地表演起摘果、去皮、取仁的杂耍来。大爷一脸幸福看着孙辈,也不呵斥,任由孩子在树上与我们捉迷藏。我问道:“大爷,你这核桃林今年收成怎样?”大爷干着手中的活,也不看我,如数家珍地说开来:“我房前、地里、山上共有二十株核桃,算两亩吧,今年少说也能收一千斤。”“能收多少钱?”“前几天有人来买,一出口一斤十块钱,我嫌采青糟蹋东西,没卖。到中秋节后成熟期再卖,少说也能卖一万三千元。”“你家几口人?”我继续问道。“我两口,我小儿子三口,一年的零花钱,家中大的开支补贴就看这核桃呢。核桃丰收了,心里就踏实了。”与大爷一样,商洛大约有80%的农民拥有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15%,人均近500元。我不由得感叹:这核桃可真是商洛农民的摇钱树啊!
④ 早就听说秦岭无闲草,商山有仙果,这仙果就是核桃。之所以称核桃为仙果,是因为核桃果仁的形状如缩小了的人脑,一分为二的果仁,是典型的两叶肺的外观,一分为四的果仁,是肾的轮廓。难怪人们常说多吃核桃,强身益脑。
⑤ 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而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孰料这话当即受到商洛同仁的挞伐:“仓颉造字、商鞅封地、四皓隐居、闯王屯兵,商洛历史文化厚重,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后来居上待有时。”
⑥ 是呀,商洛位置独特,是唯一的被秦岭全覆盖的地区,而秦岭又地处长江黄河分水岭、南北自然分界线,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商洛自然会得秦岭之灵韵底气,以其无尽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享誉全国。
⑦ 如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商洛的各种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特别是经济类作物,核桃、板栗、柿子等全国有名。可以说,商洛的核桃独步华夏。桃树那笔直的树干,庞大的树冠,浓密的树阴,姣美的树形,给人一种挺拔伟岸之感;浓绿的阔叶给人一种厚重之感,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之感。它的身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的木西,蕴含着无穷的魅力。作为生态林木,它从不挑地形,不争地劲,在商洛的房前屋后,山坡沟旁,枝繁叶茂地尽情生长,固土护绿,有的是担当;作为经济林木,它五年成木挂果,年复一年为人们提供长寿果,且与低秆作物和睦相处,农民务林种地两不误,生财聚宝,有的是奉献;作为用材林木,它木质坚韧,纹理美观,质地顺平,为上乘木材,家居日用,有的是用场;作为欣赏林木,它上得了野岭,进得了园林,经济效益极佳,有的是市场。
⑧ 离开商洛时,我深深地感到:丰收季节,商洛呈现给人的除了无尽的核桃压枝的景致,还有在累累的硕果间,大人们忙碌的旁影和孩子们嬉闹的场面。那荡漾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和那压低枝头的核桃构成了一幅安逸、和谐、福的农家丰收图。我相信这幅图景会在人们的描绘中更关。 (选文有改动)
老屋
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
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 1 )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站在村口远远望去→________→________→默默地坐在堂屋里→________→站在老屋门口
( 2 )文中描写细腻感人。从第⑦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一句加以品析。“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贴着你的心窝……”今年是我们亲爱的祖国70年华诞,《我和我的祖国》的曲调也随之传遍大街小巷,唱响了每一位炎黄子孙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之心。
请以“让我为你唱首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言之有理,表达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