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今我们要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严禁粗制滥造。 B: 我国的武士在比武大会上,所向披靡,无人能敌,鹤立鸡群。 C: 别太在意别人的评论,不然你会老是郁郁寡欢! D: 养殖业低迷,饲料加工企业的利润微不足道 , 无法与相关产业的利润相比。 |
2、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娆(ráo) 田圃(pú) 颤抖(zhàn) 潜心贯注(qiǎn) B: 襁(qiáng)褓 荒谬(miào) 留滞(zhì) 锐不可当(dǎnɡ) C: 静谧(mì) 分外(fèn) 喑哑(yīn) 成吉思汗(hán) D: 禁锢(gù) 鞭笞(chī) 倔强(juè) 即物起兴(xìng) |
3、 | 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良多趣味:真(或实在)B: 林寒涧肃 :白色 C: 属引凄异:连接 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
4、 | 找出未用典故的一项( ) A: 燕然未勒归无计 B: 闲来垂钓碧溪上 C: 忽复乘舟梦日边 D: 将军白发征夫泪 |
5、 |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B: 郭沫若,现、当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等。 C: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为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所著。 D: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都属于敬辞,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都属于谦辞。 |
6、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看见这个乞讨的孩子,厌恶之情油然而生 , 转身走了。 B: 外面锣鼓喧天,屋内的他却充耳不闻专心画画。 C: 报恩寺是一座精美绝伦的艺术宝库,寺内除佛像外,三百多米的壁画也是精彩动人。 D: 即使奥斯卡颁奖出现了大乌龙,但奥斯卡的影响力还是强大的,很多观众决定二刷《月光下男孩》。 |
7、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故乡》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塑造了闰土、杨二嫂两个典型形象。 B: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C: 用典一是事典,二是语典。《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属于事典。 D: 《岳阳楼记》、《马说》中的“记”“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
8、 | 选出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B: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法国作家都德所写,主要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了莫泊桑、屠格涅夫、福楼拜和左拉的性格特点。 C: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D: 《社戏》选自鲁迅的《呐喊》,描写“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生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枝叶茂盛了,而且生了根。 B: 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判断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前提。 C: 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斤左右重。 D: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磨炼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
10、 | 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因此后人也称屈原为“骚人”,后泛指文人,这种手法叫做借代。如“庙堂”指代朝廷,“丝竹”指代音乐。 B: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是并列复句;“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是承接复句。 C: 《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是一篇演讲词,文章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勉励大家要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其子梁思成之妻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 D: 宋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等。我们学过的宋词有《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雪》、《水调歌头》等。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 1 )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2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①(节选) (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②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③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构亭北碕,号“沧浪”焉。……予时榜小舟,幅巾⑥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⑦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⑧,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注释】①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为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别墅。庆历年间为苏舜钦购得。②崇阜(fù):高山。③并水:沿水而行。④杠:独木桥。⑤亏蔽:遮映。⑥幅巾:头巾,这里泛指轻便衣服。⑦汩汩:沉浮。⑧磨戛:折磨。 ( 1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古代,“废”的本意是“停止,不再使用”,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废”为“废黜,放逐”之意。 B: 成语“画虎类犬”中“类”是“像”的意思,以此类推,“不类乎城中”中的“类”也可以解释为“像”。 C: “东趋数百步……”和“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行走”的意思。 D: “其地益阔”中的“益”有“增加”“好处”“更加”“富足”“渐渐地”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更加”之义。 (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B: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C: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D: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 4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材料,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与苏轼有何相似之处。(链接材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略有改动)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 , 巍如山斗。
( 5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出生于苏州的叶圣陶在《诗的源泉》中谈道:“充实的生活就是诗。”
那么,你的生活里有没有这样的一首“诗”?请以“有这样一首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