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中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
2、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晋代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该文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 《社戏》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反映童年生活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 D: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
3、 | 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怅恨久之(失望) 秦王色挠(屈服) B: 为天下唱 , 宜多应者。(同“倡”倡导) 去国怀乡(国都) C: 以数谏故(屡次) 长跪而谢之(感谢) D: 谓为信然(说) 宜枉驾顾之(拜访) |
4、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家书,通过古代文人的装点状绘,从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专属中,逐步递升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成为瑰丽的文化遗产。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________,成为垂范后人的政论经典;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________,成为自唐以来的散文名篇;怀素的《苦笋帖》,________,成为万世学书的重要摹本。 ①以信函形式,酣畅淋漓地倾诉对友人的信任和欣赏 ②以书信文体,旗帜鲜明地表达政治主张和变法态度 ③以信礼体裁,彰显了书法作品行云流水的线条美感 A: ②③① 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
5、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荷兰王后访德期间,靓丽的时装上赫然镶嵌着类似纳粹的万字符,引起了轩然大波。B: 经过十六个小时的浴血奋战 , 英勇顽强的消防官兵终于扑灭江苏德桥仓储大火。 C: NBA常规赛进入最后一天,湖人坐镇主场迎来了万众瞩目的科比谢幕演出。 D: 对于这种小虫子,我起初不以为然 , 但是后来发现脚踝和手臂多处被叮咬。 |
6、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A: !”,﹔。 B: ”!;,? C: ”!,,? D: !”﹔;? |
7、 |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和我叹息他的境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 B: “什么呀!”赵小贞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你怎么知道我读得不对?” C: 母亲生气了,就问我:“你是跟着你父亲出去打工?还是继续读书?” D: 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人主义社会,中国思想一直强调“天人合一。” |
8、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 教诲(huì) 竭力(jí) 胆怯(qiè) 深恶痛疾(wù)B: 倔强(jué) 干涸(hé) 馈赠(guì) 广袤无垠(mào) C: 刊载(zǎi) 执拗(niù) 挑衅(xìn) 忍俊不禁(jīn) D: 鸟瞰(kàn) 迸射(bèng) 管束(sù) 众目睽睽(kuí)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 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B: 2003年10月16日,我们靠自己力量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是中国人永远值得纪念和骄傲的日子。 C: 我们要确保安全生产,防止万无一失。 D: 近段时期以来,小红电脑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
10、 | 下列诗作中不属于律诗的是( ) A: 文天祥《过零丁洋》 B: 王维《使至塞上》 C: 杜甫《春望》 D: 陶渊明《饮酒》(其五) |
诗词赏析 如梦令•汉①上晚步[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选自《全宋词》) 【注释】①汉:汉水 ②霁(ji):雪后转晴 |
文言文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鸣声上下 ________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________ ③前后类如此________ ④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________ ( 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汝 记 吾 言 三 十 年 后 世 上 人 更 不 道 著 我 也!( 3 )翻译下面句子。 ①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 ( 4 )阅读【甲】【乙】两文,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甲文的几个“乐”在表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 【乙】文欧阳修因看到别人诗文成就高而感到高兴,表现出他关心后辈人才,心胸开阔的品格。 C: 【甲】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显得含蓄委婉,文章结构严谨,处处注意前呼后应,无懈可击。【乙】文在写法上采用侧面反衬的手法。 D: 【甲】文和【乙】文都可以看出欧阳修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亘古长存的萤火
①在张家界的一天夜里,我非常迫切地想独处一会儿。我朝一片茂密的丛林走去,待我发现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时,一片星月下的竹林接纳了我。
②我拨开没膝的蒿草坐在竹林里,竹林里的空气好得让人觉得上帝也在此处与我共呼吸。在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如果你想真正领略风景的神韵,是需要独自和自然进行交流的。
③那是个朗朗的月夜,我清楚地记得竹林里无处不在的月光。我很惧怕阳光,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而对月光却有着始终如一的衷情,因为它带给人安详和平静,能使紧张的心情得到舒缓与松弛。
④眼前忽然一亮,一点光摇曳着从草丛中升起,从我眼前飞过。正当我迷惑不已时,又一点光从草丛中摇曳升起,依然活泼地从我眼前飞过。这便是萤火虫了。如果在我的记忆中不储存关于这种昆虫的知识有多好,我会认定上帝开口对我说话了。我也许会在冥想中破译这种暗夜里闪光的话语。
⑤然而我知道这是昼伏夜出的萤火虫,它在腹部末端藏有发光的器官,这种飞翔的光点使我看到旧时光在隐隐呈现。它那颤颤飞动的光束不知怎的使我联想到古代仕女灿烂的步摇、亮丽的丝绸、中世纪的流水、戏院里的器乐、画舫的白绸以及沙场上的刀光剑影。一切单纯、古典、经久不衰的物质都纷至沓来,我的心随之飘摇沉浮。
⑥萤火虫的特殊技能使它成为一种神奇的昆虫,它总是在黑夜到来时才出现,它同我一样,不愿沉溺于阳光中。阳光下,我在庸碌的人群和尘土飞扬的街市上疲于奔命,而萤火虫则伏在安闲的碧草中沉睡。它是彻头彻尾的平静,而我只在它发光时才消除烦躁,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它本身是光明的,所以它能在光明下沉睡,只有在黑暗中它才如鱼得水,悠游自在。而哪一个人能申明自己是完全拥有光明的呢?我们曾被一些阳光下的暴行吓怕了,所以我们无法像萤火虫一样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沉睡。我们睡着,可睡得不安详;我们醒着,却又糊涂着。萤火虫则不然,它睡得沉迷,醒得透彻,因而它能心无旁骛地舞蹈,能够在滚滚而来的黑夜中毫不胆怯地歌唱。
⑦相比之下,萤火虫的光束毕竟是微不足道的,能够完全照亮竹林的还得是月光。然而萤火虫却在飞翔时将与之擦肩而过的一片竹叶映得无与伦比的翠绿,这是月光所不能为的。萤火虫也在飞过溪涧的一刻将岩石上的一滴水染得泛出珍珠一样的光泽,这也是月光所不能为的。
⑧萤火虫忽明忽灭地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我确信它体内蓄积着亿万年以前的光明。多少人一代一代地去了,而萤火虫却永不泯灭。旧坟塌了成为泥土,又会有新坟隆起,而萤火虫却能世世代代地在墓园中播撒光明。也许它汲取了人的白骨中没有释放完全的生气和光芒,所以它才成为最富于神灵色彩的一种昆虫。
⑨我坐在竹林里,坐在月光飞舞、萤火萦绕的竹林里,没有了人语,没有了房屋的灯火,看不见炊烟,只是听着溪流,感受着露水在叶脉上滑动,这样亲切的夜晚是多么让人留恋。
可我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那种亘古长存的萤火在一瞬间照亮了我的青春。我将要走出竹林时,一只萤火虫忽然从草丛中飞起,迅疾地掠过我面前,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层。
(作者:迟子建 选自《时代青年》2015年第八期 )
( 1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学会欣赏
李建永
①生活里需要学会欣赏。
②我们欣赏大千世界,首先要从欣赏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开始;这当中,又首先要从欣赏朝夕相处、休戚与共、“一个锅里搅稠稀”的家人开始。
③记得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时,用“辛苦”一词造句。她写下:我们上学最辛苦。我问,为啥说上学最辛苦?女儿说,我早晨起床上学,爸爸还在睡觉;我晚上回家写作业,爸爸躺在床上随意看书。我觉得我比爸爸辛苦。我哈哈大笑说,说得好。
④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女儿写暑假见闻类作文,写到奶奶家的鸡栖息在院子里的果树上,老师一句批语:“只有你奶奶家的鸡才会上树”,女儿既委屈又沮丧。我耐心地对她说,爸爸认为你这篇作文真实生动,写得很棒;但是,由于老师的闻见所限,不熟悉农村的真实生活,也不知道古诗词中“鸡呜树巅”所在多有,比如汉代《鸡呜》诗即有“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三国时期阮籍的《咏怀》诗有“晨鸡呜高树,命驾起旋归”,西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云“虎啸深谷底,鸡呜高树巅”等等,所以老师的这句评点不足为训。女儿诧异地问,老师也有不知道的?我摸着她的小脑瓜说,知识是无穷尽的,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你要好好读书。
⑤前几天,妻子拿着一幅饶宗颐先生的篆书,问我这几个字怎么念。我说,应该是“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吧。她问,啥意思?我说,前者讲“克己复礼”,后者说“爱惜光阴”。孔门弟子曾参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为孔门弟子的颜回亦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为“曾三颜四”。《淮南子》记述:“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常话人日: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是为“禹寸陶分”。妻子感叹道,原来如此,短短八个字,包含这么多思想内容。
⑥其实,妻子原本是不喜欢提问的。也许是年轻时太爱面子,她当年对不知道的东西从来不问,即使我问她“这说的是啥”,她也会用“你说呢”反客为主,试图“蒙混过关”。那时,我经常借用朱子的话对她说,学如叩钟,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不叩则不鸣;心里有疑问,却疑而不问,疑问就永存心中,怎么可能释疑明道呢?就这样“婆婆妈妈”地说教着,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就月将,渐次影响,妻子知道我心下欣赏的是提问者,才慢慢启齿发问,才有了长足进步。
⑦“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许一个欣赏的眼神,即可化作一种莫大的鼓舞。由于我对提问者特别欣赏,鼓励了妻子提问的积极性,乃至激发了探索其他技能的可能性。不认识的繁体字,她问;不知道的典故,她问;不了解的草木虫鱼等百科知识,她问;不理解的哲学命题,她问……遇到我所不知道或不能够确切解答的,我们就及时查阅,现场作答。多少年走过来,妻子与我“问答相长”,释疑解惑,共同进步。她已经从原来的临渊羡鱼者,变成后来的退而结网人。当初,她觉得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那是高山仰止,何等了得。而今,她自己就能写一手不错的文章。当初,她看着我和女儿一起练毛笔字,万般艳羡,只是怎么都不肯拿起笔来写下一撇一捺;而今,她天天提笔临帖写字,而且已经写得有模有样,把我和女儿甩在了后面。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是和日常生活中家人的陪伴、赞赏和鼓励分不开的。
⑧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欣赏和鼓励。只要你适当地给予家人、亲戚、朋友和同事以赞许和肯定,他们就能从你的善意中获得鼓舞和力量。歌德说过,最真诚的慷慨是欣赏。千万不要忽略了欣赏的价值和意义,正确的欣赏可以给人以正能量甚至可以塑造人。
⑨能够正确地、从容地欣赏别人的人,必然是一个明智的人,自信的人,宽厚的人,有担当的人,谦逊的人,同时还是一个向上、向善、向美的人。不然的话,一个心胸褊狭、鼠肚鸡肠、喜欢搬弄是非、见不得人好的人,怎么可能颔首微笑、慷慨大方地去欣赏别人呢?
⑩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只有睁开眼睛看到他人的“寸长”,欣赏他人的美善,才有可能补足自身的“尺短”,补齐自身的短板。一个人能够经常看到别人细微的长处,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长处,这是一种境界和能力。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06日20版)
( 1 )文章第三段讲述女儿用“辛苦”造句的趣事,有什么作用?即使我问她“这说的是啥”,她也会用“你说呢”反客为主,试图“蒙混过关”。
( 3 )请从文章构思的角度说说第⑦段不能和第⑥段调换顺序的原因。当初,她看着我和女儿一起练毛笔字,万般艳羡,只是怎么都不肯拿起笔来写下一撇一捺;而今,她天天提笔临帖写字,而且已经写得有模有样,把我和女儿甩在了后面。
( 5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一)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秋天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天是稻浪滚滚,硕果累累。秋天是丰富多彩的,秋天是生机勃勃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品味秋天!请以“我眼中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生活中有你崇拜的偶像,他们清纯、活泼、靓丽;有你敬重的父辈,他们勤劳、淳朴、守责;有你尊崇的名家,他们热诚、创新、立业……你是否觉得你自己也很出色?譬如:勤奋学习,兴趣广泛,洁身自好,……请以“瞧我这个人”为题目写一篇鼓励自己的文章。要求:通过事或细节突出自己的特点,有恰当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字数不少于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