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关于事故的详细情况,你以后再做汇报。
B: 是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因素。
C: 中国将建成核应急救援队,主要承担复杂条件下重特大核事故突击抢险。
D: 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啜(qì) 立(zhù) 归(shěng) 浑身数(xiè)
B: 悲(chuàng) 跚(pán) 取(xī) 众目睽(kuí)
C: 感(kǎi) 骗(kuāng) 挑(xìn) 尽职守(kè)
D: 慰(jí) 菜(qí) 曲(quán) 断壁残(yuán)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 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 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 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暮色 戈壁滩 严惩不贷 转瞬既逝
B: 诀窍 口头禅 入不敷出 汗流浃背
C: 皈依 笑吟吟 苍海桑田 殚精竭虑
D: 蓦然 文绉绉 不可名状 眼花瞭乱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学生如果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 , 就一定要学会自律,提高管理时间的能力。
B: 不要把自己禁锢在已有的思维模式中,要学会接纳新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C: 陈总工程师殚精竭虑用心钻研无线电接收技术,终于在抗干扰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D: 他正襟危坐在影院的按摩椅上,怀着激动的心情欣赏以郎平为原型拍摄的影片《夺冠》。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背影》一文运用了白描手法,作者在写父子之情,但全文却无“关心”“爱护”“感激”之类的字眼,更没有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B: 刘湛秋笔下的雨是美丽的,昆明的雨在汪曾棋的笔下是有趣的。
C: 毛宁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画作,描摹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再现宋朝的经济繁荣,民生和乐的景象,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D: 《中国石拱桥》一文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行文灵活。
7、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仰慕 凛冽 鞠躬尽瘁 一代天娇
B: 阴诲 嬉闹 眼花潦乱 夜色苍茫
C: 取缔 笼罩 重峦叠嶂 抑扬顿挫
D: 迁徙 羁拌 脍炙人口 捷足先登
8、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B: 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C: 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呢?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9、

下面这段话,作者主要阐明的观点是( )
一个人的堕落往往经过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种种征兆觉察出来并及时采取措施,为身遭灾祸的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你觉得孩子开始显得心不在焉,似乎只是本能表面地参加家庭生活时,你必须睁大眼睛,刨根问底。

A: 一个人的堕落是长期的过程。
B: 家长应该给孩子帮助。
C: 家长和教师应及时觉察孩子的反常行为,及时给以帮助,以免孩子堕落。
D: 家长和教师应该相互合作,发现孩子的问题。
10、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 我一直很不理解,为什么弟弟要这样苦心孤诣的来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 斯科特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了迟到的英国——“联合王国的国旗”。
C: 现代社会信息与时俱进,上网已成为追求时尚的中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D: 自然科学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代诗歌鉴赏

野 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 1 )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植物的景象。

( 2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康直节堂记

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注释】① 填委:堆放。② 循吏:奉公守法。③ 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④ 说:同“悦”,喜欢。⑤ 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 1 )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太常之旗________ ②杉之________

③散布叶________ ④而不危乎________

( 2 )请在原文中另找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 3 )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

庭 有 八 杉 长 短 巨 细 若 一 直 如 引 绳 高 三 寻 而 后 枝 叶 附 之。

( 4 )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 5 )本文由树及人,相映成趣。请用文中的两个字来准确概括杉树与徐君的共同点。

( 6 )徐君一生被人所称道的德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摘录原文作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为低碳生活,后者为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 1 )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 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第④段“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一句中划线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 4 )除了文中所述的低碳生活方式,你还能再支三个“低碳生活”的高招吗?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著,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 1 )请阅读选文③-⑯自然段,梳理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① 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疯狂

( 2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合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

( 3 )请联系全文,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 4 )文章以“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为题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下面的题目和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生活在世界上,总会有邻居,人与人、人与动物、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能成为邻居。邻居家的人或事,肯定会引起你更多的关注,给你留下更深的印象;邻里之间有的还曾演绎出许多故事,结下深厚的情缘。中国文化中也有很多词语描述邻居间的关系,如“德不孤,必有邻”“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伴”“以邻为壑”等。

请以“邻居”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