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大余县池江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交代了写信的缘由,然后谴责了英法联军洗劫、焚毁圆明园的野蛮行径,最后热情赞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
B: 本文结尾“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照应了开头“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实现了首尾呼应。
C: 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感情强烈的回信,从中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有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D: 本文运用感情激越、对比鲜明的语句给读者以强大的阅读冲击力,赞美圆明园极尽渲染之能事,谴责英法强盗则用入木三分的讽刺语言。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B: 《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在上个世纪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C: 在团委的精心策划下,我校新年联欢会办得栩栩如生 , 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
D: 《环球时报》“史海回眸”版的63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历史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不少文章堪称“独家”。
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郁(yì) 裂(jūn) 自(wěn) 滋暗长(qiǎn)
B: 见(piē) 骂(màn) 枝(qiú) 而不舍(qì)
C: 临(píng) 据(jié) 号(chuō) 死心地(tā)
D: 骗(kuāng) 狡(xiá) 宫(pàn) 战战兢(jīng)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完成了制作怀旧网页的工作。
B: 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C: 福州的春天简直就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D: 在学习实践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5、下列各选项中,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 巨浪翻滚 花色微红
B: 爱国情怀 克服困难
C: 曲折漫长 心潮澎湃
D: 关得很紧 分外美观
6、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幼时/即嗜学。
B: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 余因/得遍/观群书。
D: 俯身/倾耳/以请。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订/课/首企盼 自怨自/方兴未
B: 伤/凄 赠/功亏一 谆谆教/韬光养
C: 淆/蛋 重/荷实弹 风尘仆/前后继
D: 户/慰 刻/百争流 殚精虑/竿而起
8、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

A: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邹忌齐王纳谏
D: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9、下面划线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 学而习之(时常) 人不堪其忧(不能忍受)
B: 经为博士(研究) 辞爷娘去(早晨)
C: 其一坐于前(狗) 不可得(竟然)
D: 但微之(下巴) 乎众矣(应当)
10、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①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
②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
③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原因是什么?(均用原文词句回答)

( 2 )词的上片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和例句中加下划线意义相同的一项。
( 1 )例: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欧阳修《卖油翁》)( )
A: 众菩萨献毕。请如来明示根本,指解源流。(吴承恩《西游记》)
B: 周进他说这样话,倒不同他让了,竟僭着他作了揖。(吴敬梓《儒林外史》)
( 2 )例: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孟子《富贵不能淫》)( )
A: 众人见晁盖如此志 , 尽皆欢喜。(施耐庵《水浒传》)
B: 献帝泣曰:“朕被二贼欺凌久矣!若得诛之,为大幸!”(罗贯中《三国演义》)
( 3 )例:佛印类弥勒,祖胸露乳,矫首昂视。(魏学《核舟记》)( )
A: 唤李催、郭汜领兵五百,围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尽皆诛。(罗贯中《三国演义》)
B: 老和尚见说,满心欢喜,却才揩了眼泪道:“好,好,好!此计妙!”(吴承恩《西游记》)
( 4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
A: 故特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曹雪芹《红楼梦》)
B: 行者见说,唤山神、土地,同来见了三藏,言前事。(吴承恩《西游记》)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醉春图

傅玑是国内一流的国画大师,善画花鸟、山水和人物,而在花鸟之中,又擅长牡丹。去年,他应邀到铜城画的“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在拍卖会上以三十万元的价格拍出,遥遥领先其他作品。

这个消息是他的弟子符小华告诉他的。傅玑已是八十高龄的人了,但精神矍铄,一头如银似雪的白发纹丝不乱,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

“老师,好消息好消息。”傅玑散步回来时,符小华手里拿着当天的早报,兴冲冲地迎了上去。

傅玑停下脚步,目光平静地看着符小华,缓缓地问道:“什么好消息?”

“您的画创造了一个新高,拍了三十万呢。”已届不惑的符小华,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地说道。在以往的拍卖会上,傅玑的作品曾经拍卖过二十万元一幅。作为当代画家,作品能卖几万的就算是很有成就的了。

“是嘛?”傅玑淡淡地应道,好像这个好消息与他一点无关。

回到客厅,符小华把刊登有拍卖会消息的报纸摊在桌面上。报纸是彩印的,标题很大,也很醒目。傅玑拿过水杯,喝了口茶,然后才不紧不慢地拿起报纸看了起来。

报上刊登着几张“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不同角度的图片,还有记者的一大段文字说明。这个“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是去年傅玑应邀到铜城画的。铜城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制陶历史的小城,为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铜城每年举办一届陶瓷艺术节。艺术节期间,有一项议题是邀请一些名家现场为陶瓷产品作画,然后进行烧制后拍卖。

傅玑是第一次去铜城作画,也是第一次将画作画在陶瓷上,想不到他的作品能卖出这么高的价钱。“那是他们的陶瓷做得好。”傅玑一边看一边说。

傅玑画的是两枝牡丹,分别开着两三朵盛放的牡丹花,那淡雅的笔画,错落有致的线条,将牡丹那种雍容与富贵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师,您的画是鲜花,他们的陶瓷只是一张绿叶。”符小华说道。

“鲜花少了绿叶,就没有了生气。”傅玑说着,目光落在了衬托鲜花的那几张绿叶上。忽然,他的脸变得僵硬起来——顶头的一张叶子,他少画了两笔,那叶子看上去就有些颓败的样子——但是,如果不是专业的人士,是根本看不出这个微小的错误的。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傅玑心里追问道。他沉默了好一阵子,终于想起来了,那时眼看画作就要大功告成,符小华过来催促他,让他赶快过去参加主办方关于艺术与陶瓷发展的一个论坛,回来的时候,他净想着这个画作的名称,结果就忘记把那两笔给添上去了。

几天后,傅玑和符小华专门去了一趟铜城。

他们刚下车,就被一位姓曹的中年人接到一座豪华的别墅里。中年人正是“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的新主人。那个花瓶此时正摆在他的客厅里。傅玑大步来到花瓶前,上下打量了一番,说道:“曹老板,希望您能把这个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让给我。”

曹老板抚摸着陶瓷花瓶,摇了摇头,说道:“傅老您的画作炉火纯青,这个陶瓷花瓶又是您的第一个陶瓷画作,非常具有收藏意义。”

傅玑看着曹老板,诚恳地说道:“您开个价吧。”

曹老板还是摇了摇头。傅玑想了想,说道:“这样吧……”

最后,傅玑以三十万元的价格,外加一幅画作,换回了那个“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交易完毕,符小华问道:“老师,这是何苦呢?”

傅玑指着花瓶上那片没画完整的叶子,说道:“看到了吗,这是个不该犯的失误。”傅玑说完,捧起“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往地上狠狠地摔去。只听“砰”的一声脆响,那花瓶便变成了一堆碎片。

符小华和曹老板望着一地的碎片,已是目瞪口呆。后来,听说傅玑深居简出,再也没有答应过别人在现场进行作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6期,有删改)

(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 2 )结合语境,分别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①傅玑停下脚步,目光平静地看着符小华,缓缓地问道:“什么好消息?”

②“是嘛?”傅玑淡淡地应道,好像这个好消息与他一点无关。

( 3 )除傅玑外,文中还写道了符小华这一人物形。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 4 )从全文看,文中画线语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 5 )小说结尾处写“符小华和曹老板望着一地的碎片,已是目瞪口呆。”请根据上文,分别揣摩符小华和曹老板此时的心理活动,将其“内心独白”以第一人称表达出来。

符小华:________

曹老板:________

小明和你阅读一篇游记,你们边讨论,边做旁批。

初游燕子矶

陈白尘我是个俗人,不懂得风雅。活了七十四年,很少游览名山大川。但有一次例外,便是五十八年前,我独自游览了南京东北郊的燕子矶。

小明的批注:开篇即自道“俗人”,后又反复提及。“俗”既指不懂游山玩水、怀古赋诗、触景生情的风雅,也暗含不能洞察人情的稚嫩。

一九二四年,当时的东南大学将在暑假招收一批学习班学生,不拘学历,学宿费也不贵。这征得父亲的同意,我便以初一结业生的资格混迹于东南最高学府之中了。我的“醉翁之意”自然不在学习,而是以廉价的宿舍作为我“旅游”的“宾馆”。既然是俗人,便不会到石头城上、乌衣巷口去怀古,更不曾去栖霞看枫叶饮酒赋诗……

于是在近处便爬鼓楼,登台城,眺望一下玄式湖;远处,只去了一趟幕府山,由燕子直游到三台洞。燕子矶其实并不高,但对生长在苏北平原的我说来,自然是颇有“登泰山而小鲁”之慨了。況且当时的长江是直抵矶下的,还大有惊涛拍岸的气概。登临其上,连我这个俗人,俯瞰万里长江在悬崖下滚滚东去,东风拂衣,也仿佛飘然欲飞。

这时我突然听到了脚步声。一回头,上山的原来是拉我来此的那位人力车夫。

“好玩么?”他似乎随便地问我,并且笑笑。

“好!”我有点惊奇,心想:他也有此雅兴?便反问:“你也上来看看风景?”

“哎,”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却说道,“没什么好玩的,快去三台洞吧!”

我微感不快,他偷偷地跟着我上山来,是怕我不给车费从小路逃走么?还是怕我耽搁他太多的时间,不愿等候呢?总之,把我一生中难得的雅兴冲散了。我便跨下崖石,悻悻然下了山。

小明:这位车夫真有意思,我想他当时催促作者的表情一定是 (紧张而急切)的,因为他担忧作者的安危。

沿着幕府山,从头台洞、二台洞一直游完了三台洞。他一路上再没催促过我,而且把有关这三个洞以及那“铁索链孤舟”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地讲给我听。我们感情接近了,一起在三台洞喝了茶,吃了点心。返回的路上,他的腿脚也欢快得多。再经过燕子时,他停了车。

“怎么?”我问。

“你不再上去玩玩么?”

我笑了笑以示感谢,说:“天不早了,回城吧。”我也想赶回东南大学食堂吃晚饭。

车夫操起车杠,不疾不徐地奔走在回域的路上。几分钟后,他悠闲地和我攀谈起来。他从我的姓氏、家乡、在何处读书一直问到是否结婚等等,为了报答,我也问了他这一切。

突然,他问:“少爷,你为什么单身一人出来游玩?”

我怎么回答呢?学习班里同学数以百计,确实没交上一个朋友。勤奋好学的人年岁都较大,不大注意我这十六岁的娃娃;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也不少,但男的多纨绔子弟,女的么,我还没有勇气去接近。我那时确实是孤独、甚至孤僻的。我只好回避问题,反问他:“一个人不能出来游玩么?”

“哎呀!”他回过头来対我笑道,“少爷,你刚才可吓死我了!”

我大吃一惊,问:“为什么?

他又回头笑笑,说:“你没看见山上那块木牌子?……”

那块动人猛回头的牌子我是见过的。突然,我精神上受到然一击,满脸发烧,说不出一句话来……

五十八年过去了,惊心动魄的事经过不少,但至今难以忘怀那位四十上下、纯朴憨厚的车夫。我虽然当时并不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却第一次从他身上感到劳动人民无私的爱!

南京的冬天是阴冷的,但一想到在南京认识的这第一位朋友,我身上总感到温暖。

(选自《最忆是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版,有删改)

( 1 )如果用圈点的方法在画线句中点出一个关键词,你会点哪一个?为什么?
( 2 )读到重返燕子矶车夫询问作者是否需要再游玩时,你也想画表情。请概括你想画的车夫表情并说明理由。
( 3 )随着游踪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变化了。你和小明跟着作者的足迹体会了作者的心情。

登上燕子矶,________→跨下崖石,悻悻不快→沿着幕府山,游完三台洞,________→归途交谈,心生感动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说人生百味。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的,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味道。鲜嫩可口是美食的味道,絮叨爱抚是妈妈的味道,睿智哲思是书籍的味道,清新和谐是自然的味道,酸甜苦辣是生活的味道,厚重沧桑是历史的味道……只要你细细品味,用心感悟,人间真味尽在其中。

请以“………….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要有一定的细节默写;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