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反问)B: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排比) C: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比喻) D: 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引用) |
2、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对来宾要热情接待,千万不能怠慢。 B: 他为人处事十分洒脱 , 即使在生人面前也从不拘束。 C: 她看过配料单后,自行换了一些配料如法炮制出这道菜。 D: 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副其实,让人叹为观止。 |
3、 | 选择下列加横线词使用恰当的一项( ) B: 外郎中学的教室整洁,明亮,广袤无垠。 C: 很多人都想一睹托尔斯泰的风采,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D: 星期天,我在解放碑看到一个满脸污垢、头发蓬乱的乞丐,他真是器宇轩昂。 |
4、 |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 B: ①③②⑤④ C: ①④②⑤③ D: ①④②③⑤ |
5、 | 下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大闹天宫 B: 诸葛亮——三顾茅庐 C: 武 松——井阳冈打虎 D刘姥姥——进大观园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B: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C: 执策而临之(面对) D: 策之不以其道(鞭子)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舞蹈家杨丽萍对自己的每一个舞姿都有极高要求,甚至自认为有点吹毛求疵了。B: 国庆节当日,同学们不言而喻地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 C: 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精益求精,只有拥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D: 我们对别人说的话千万不要断章取义 , 这样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
8、 | 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保尔脑袋被弹片击中,伤好后经朱赫来介绍,在铁路肃反委员会工作。一次,在车站偶遇谢廖沙,却忘记将瓦莉亚英勇牺牲的事告诉他,一个星期后,谢廖沙在战场上牺牲了。B: 《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故事都与鲁智深有关,从中可见其虽有急躁莽撞、嫉恶如仇的一面,但也有粗中有细的一面。 C: 《西游记》中,孙悟空假扮的“牛魔王”以吃斋为由不肯吃唐僧肉引起红孩儿怀疑,又因答不出红孩儿的生辰,被红孩儿识破。最后,悟空只好请来观音菩萨,降服红孩儿。 D: 《汤姆索亚历险记》“洞中历险”情节中,汤姆与艾米·劳伦斯在岩洞里探寻玩耍,因讨厌蝙蝠,选择其他路径,结果迷了路,后来还遇到了印第安·乔。 |
9、 | 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翘首(qiào) 诘责(jié) 禁锢(gù) 杳无消息(liǎo) B: 挑衅(xìn) 婆娑(suō) 窒息(zhì) 玲珑剔透(tī) C: 镌刻(juàn) 瞻仰(zhān) 踌躇(zhù) 怦然心动(pēng) D: 不逊(xùn) 滞留(zhì) 炽热(zhì) 正襟危坐(jìn) |
10、 | 下列词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皑皑(ái) 农谚(yàn) 羁(jī)绊 挑拨离间(jiān) B: 闸(zhá)口 旷(kuàng)野 怅惘(wǎng) 接踵(zhŏng)而至 C: 恐吓(hè) 蛮横(hèng) 寒噤(jìn) 暴风骤(jù)雨 D: 闭塞(sāi) 凋(diāo)零 隧(suì)道 草长莺(yīng)飞 |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 )请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示的画面。(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1 )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乃入见________ ②小惠未徧 , 民弗从也________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①公将战,曹刿请见。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生命里的白发
冯骥才
①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偶尔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部跑到稿纸上去了。”就这样,嘻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脊,开始渐渐下坡来。或者再努力,往上登一登。
②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下子回到了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开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啊!我禁不住过去扑在母亲怀里。母亲不知出了什么事,问找,用力想托我起来,我却紧紧抱住母亲,好似生怕她离去……事后,我一直没有告诉母亲这究竟为了什么。最浓烈的感情难以表达出来,最脆弱的感情只能珍藏在自己心里。如今,母亲已是满头白发。但初见她白发的感受却深刻难忘。那种人生感叹,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的落叶抛回树枝上去……
③当妻子把一小酒盅染发剂和一枝扁头油画笔拿到我面前,叫我帮她染发时,我心里一动,怎么,我们这一代生命的森林也开始落叶了?我瞥一眼她的头发,笑道:“不过两三根白头发,也要这样小题大做?”可是待我用手指撩开她的头发,我惊讶了,在这黑黑的头发里怎么会埋藏这么多的白发!我竟如此粗心大意,至今才发现才看到。也正是由于这样多的白发,才迫使她动用这遮掩青春衰退的颜色;可是她明明一头乌黑而清香的秀发呀,究竟怎样一根根悄悄变白的?是在我不停歇的忙忙碌碌,侃侃而谈中,还是在不舍昼夜的埋头写作中?是那些年在大地震后寄人篱下的茹苦含辛的生活所致?是为了我那次重病内心焦虑而催白的?还是那件事……几乎伤透了她的心,一夜间骤然生出这么多白发?
④黑发如同绿草,白发犹如枯草;黑发像绿草那样散发着生命诱人的气息,白发却像枯草那样晃动着刺目、凄凉的,枯竭的颜色。我怎样做才能还给她一如当年那一头美丽的黑发?我急于把地所有变白的头发染黑。她却说:“你是不是把染发剂滴在我头顶上了?”我一怔。赶忙用眼皮噙住泪水。不叫它再滴落下来。
⑤一次,我把剩下的染发剂交给地,请她也给我的头发染一染;这一染,居然年轻许多!谁说时光难返,谁说青春难再,就这样我也加入了用染发剂追回岁月的行列。谁知染发是件愈来愈艰难的事情,不仅日日增多的白发需要加工,而且这时才知道,白发并不是由黑发变的,它们是从走向衰老的生命深处滋生出来的;刚染过的头发看上去一片乌黑青黛,但它们的根部又齐刷刷冒出一茬雪白。任你怎样去染,去遮盖,它还是茬茬涌现。人生的秋天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顽强。挡不住的白发啊!
⑥开始时精心细染,不肯漏掉一根。但事情忙起来,没有闲暇染发,只好任由它花白,染又麻烦,不染难看,渐而成了负担。
⑦这日,邻家一位老者来访。这位老者阅历深、博学,又健朗,鹤发童颜,很有神采;他进屋,正坐在阳光里。一个画面令我震惊——他不单头发通白,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亮透明,宛如银丝,真是美极了!
⑧我禁不住说,将来我也修炼出您这一头漂亮潇洒的白发就好了,现在的我,染和不染,成了两难。
⑨老者听了,朗声大笑,然后对我说:“小老弟,你挺明白的人,怎么在白发面前糊涂了?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旺的美,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恬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必羡慕谁,更不能模仿谁,模仿必累,勉强更累。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其自然。对!所谓听其自然,就是到什么季节亭受什么季节;哎,我这话不知对你有没有用,小老弟?”
⑩我听罢,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一片秋光中的芦花。
( 1 )本文以“白发”为线索,以“我”的心理变化为写作思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请结合相关内容和已给出的样式,概括出其余两件事。①“我”同母亲聊天时发现母亲的白发,感到害怕、凄然和无可奈何。
②________
③“我”看到自己的白发层出不穷,感到困惑和悲叹。
④________
( 2 )请从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我禁不住过去扑在母亲怀里。
( 3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①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园里的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概。
②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反映。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③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在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来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④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⑤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这些人和物有些对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我不关痛痒。我对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⑥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有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⑦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
⑧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⑨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⑩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 1 )本文题目是“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在文中具体指哪三种态度?每一种态度各有什么特点?请分条说明。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作文:
本期教材引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话说明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读者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课文《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就是在写景写物时透过字里行间揭示作者体会到的人生哲理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一景或一物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A、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B、题目自拟,立意自定;C、不得透露与个人身份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