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取缔 恐吓 粘轻怕重 难辞其咎 B: 狼籍 梳理 袖手旁观 锱铢必较 C: 矜持 濒临 招摇过市 顶礼馍拜 D: 寒碜 风靡 随声附和 闻名遐迩 |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到改革开放。 B: 为了避免“假冒游园证”事件再次发生,个园工作人员加大了对年票的检查力度。 C: 在老师的耐心教育下,终于使我醒悟了过来。 D: 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
3、 | 下列诗词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怀旧空吟闻笛赋 B: 忽复乘舟梦日边 C: 到乡翻似烂柯人 D: 拔剑四顾心茫然 |
4、 | 指出对下列各句的修辞判断正确的一组( ) ①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着的银练。 ②只要有对生活的远望和对自身力量的自信,那么整个一生将是一座庄严的时钟,一座洋溢着精神力量,并以其崇高的业绩使人震惊的、伟大的时钟。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④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A: 比喻 夸张 比喻 对偶B: 夸张 借代 对比 比喻 C: 比喻 借代 拟人 比喻 D: 比喻 比喻 拟人 对偶 |
5、 | 假设你和一位同学发生了矛盾,你想与他和好,可他又不理解,你将会如何对他说( ) A: 就算我不对,求求你原谅我吧!B: 这件事我们都有错,你不要太欺负人! C: 不要再为过去了的事生气,我理解你,你也要理解我,让我们再做好朋友。 D: 当初的事全是我的错,你还不满意吗? |
6、 | 对下面语段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自然美依赖于人和人类社会 C: 自然不等于自然美 D: 自然美不能离开自然,但自然美也依赖于人和人类社会 |
7、 | 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 A: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 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 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8、 |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枯瘠(jǐ) 袅娜(niǎo) 坦荡如砥(chí) 好高骛远(wù)B: 宽宥(yòu) 踉跄(liàng) 强聒不舍(qiǎng) 忍俊不禁(jīn) C: 奇崛(qū) 和睦(mù) 不屑置辩(xuè) 面面相觑(qù) D: 伶仃(líng) 充塞(sāi) 迥然不同(jiǒng) 不省人事(shěng) |
9、 | 下列各组划线的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好为《梁父吟》 贤能为之用 B: 以光先帝遗德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 公等遇雨 等死,死国可乎 D: 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 |
10、 | 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B: 《野望》作者王绩,唐代诗人,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日晚景图”。 C: 《答谢中书书》“书”是一种文体,作者南朝齐梁思想家陶渊明,自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 D: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吕岩 |
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完成小题。 天台①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③,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④、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注】①天台:天台府,在今浙江天台。②中书左司掾(yuàn):中书省下所设左司的属官。③照磨:都指挥司下属官吏,掌管文书宗卷。④射:射覆,酒令的一种。 ( 1 )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B: 于是其诗/益工 C: 庭学/无不历览 D: 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 2 )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北________ ②益________ ③越________ ( 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②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 4 )阅读文段,说说陈庭学是一个怎样的人? |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1 )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泉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家里传来消息说:“它死得很惨,被拦腰折断,又裂为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树就在门前站着,是那么粗,那么高。我们这些孩子,日日夜夜恋着它。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树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吐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我们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③我不能不去看它了,一回到村口,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没看到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被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墙角,白花花的刺眼。我心里不禁抽搐起来: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我痛心不已。
④夜里,我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要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突然,我看见在树桩四周的皮层里,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走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要时就消失了。
⑥小儿突然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
⑦“泉!生命的泉!”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紧紧搂住了我的小儿。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涌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条根,该是那一道道的水源了吧!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一片片绽了开来。“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我肯定地说。
⑨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静地坐在“泉”边,谛听这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 1 )请认真阅读选文,在表格A、B、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听到老槐树惨死的消息 |
B________ |
A________ |
痛心 |
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 |
激动(喜悦) |
原句: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
改句:一片片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小叶占了开来。
( 4 )文章在构思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发现。题目:《那是一本 的笔记本》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或短语,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③文章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