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吴承恩。他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B: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作品如《使至塞上》。 C: 《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写于一九三一年,是《激流三部曲》之一。 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出自德国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2、 |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选自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含蓄而深刻的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B: 《童年的朋友》的作者是俄国的高尔基,他写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 从散文《三颗枸杞豆》中我们了解到人应该珍惜时间,否则就要和“三叔”一样,为自己空虚的度过一生悔恨。 D: 魏巍在他的散文《我的老师》中,回忆了和蔡老师之间的六件事,抒发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全文是按照思念--回忆--依恋我的蔡老师来写作的。 |
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乡愁》《故乡》《春》《威尼斯商人》四篇课文,从文学体裁上来分类,依次属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B: 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写作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C: 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D: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
4、 |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旁骛 掺合 锋芒必露 殚精竭虑 B: 伫立 维幕 大相径庭 振耳欲聋 C: 殉职 抉择 人情世故 李代桃僵 D: 慧星 练达 相辅相承 珊珊来迟 |
5、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雨说》——郑愁予——台湾——《郑愁予诗的自选I》 B: 《故乡》——鲁迅——小说——《呐喊》 C: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法国——《羊脂球》 D: 《隆中对》—— 陈寿——三国——《三国志》 |
6、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模式mó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B: 渊博yuān 汲取qì 压榨zhà C: 是否fǒu 莎士比亚shā 推敲qiāo D: 不言而喻yù 素材sù 惟一wéi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从三亚海鲜餐馆高价宰客事件,反映出了广大游客希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努力完善市场监管,真正尊重游客切身权益的愿望。 B: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论它们围绕哪个阶层的人为中心来展开,它们都深切地关注了人生。 C: 为满足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市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优教南充”的步伐。 D: 近年来,我省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全面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
8、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B: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灵魂的深邃和伟大。 C: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小说集,原名《旧事重提》。 D: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
9、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斑澜 高梁 钥匙 B: 深霄 田垅 默契 C: 暄闹 耻辱 狂斓 D: 懊悔 疙瘩 草率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目前,长沙地铁3号线、5号线都已加入最后的运行调试阶段,有望在12月底通车试运行,预计将于2020年7月初期运行。 B: 被誉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架起了中部地区直通亚欧大陆,和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长沙新港、岳阳城陵矶一起见证了湖南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 C: 随着冷空气的不断侵袭,湖南湿冷的“魔法攻击”已经上线。未来一周,湖南雨量、雨日将明显增多,有阶段性雨(雪)天气过程。 D: 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不少媒体热衷于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的爆款文章来吸引眼球,这些内容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降低了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五律是李白赠别家乡之作,诗题点明内容“送别”,并交代了家人送别的地点。 B: 首联侧重叙事,写自己从遥远的蜀地乘船来到荆门,这里属于古代的“楚国”。 C: 颔联从舟行者的角度写沿岸及江面景色的变化,境界开阔,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D: 颈联写夜景,上联以水中月影如镜侧面表现江面的平静,下联写云彩变幻,想象奇特。 ( 2 )请分析尾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B: 多于堤畔之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 惠子相梁 D: 石篑数为余言扶苏以数谏故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 3 )本文原题为《晚游六桥待月记》,通篇却在写花写人,有何作用?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她跟他居住在美丽的香格里拉的一幢小木楼里。他是一位小提琴演员,音乐,仿若就是他的生命。
每天清晨,一觉醒来,他都会跟尚在梦中的她吻别,独自到楼下的河边练琴。而她总会在他悠扬的琴声中醒来,起床为他准备早餐。
然而,不幸,总是伴随着幸福降临。
这天早上,她尚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刺耳的噪音吵醒。噪音,正是来自于他拉琴的河边。她惊讶,一向练琴宛如天籁之音的流连,怎么会拉出这种难听的琴音?
拉开窗,他仍在楼下。他似乎浑然不觉,仍旧像往常一样,忘情地投入在演奏中。
惊疑,一阵阵袭来。她快步来到他身边,疑惑地问他,亲爱的,你的小提琴是不是出了问题?
他似乎被吓了一跳,小提琴?没有什么问题呀。
他张着大嘴,跟她讲话时声调高得吓人,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奇怪。这是她往日从未曾见过的。
她只会更加心生疑虑,难道,是他的耳朵出了毛病?
那一天,她故意走在他身后和他说话。她的声音很小:“父母最近身体不太好,我们一起去看望他们好吗?”
以往,他一向都对父母身体极为关心的。但这一次,他竟然一声不吭,就像没听到。
果然,就在那天下午,跟她和他都是好友的医生榛证实了她的疑惑。榛把她叫到一边,语气十分严峻,你先生的耳朵出了问题,他的听力下降得非常厉害。
明知事实如此,她却不相信这是真的,急着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榛摊摊手,表示无可奈何,也就是说,也许用不了多久,流连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她的脑子嗡的一声,差点晕倒:对于一个依靠敏感听觉去创作人生的音乐演员来说,耳聋,代表着他将彻底告别自己钟爱的音乐生涯。
可榛,这位优秀的耳科医生都表示束手无策,绝望便袭遍了她的全身。
她没有告诉他耳聋的坏消息,她一如既往地陪伴在他身旁,做他忠实的听众。
幸好,他对自己的听力并没有怀疑,他每天仍然兴致勃勃地去河边拉琴。她则每天强装笑颜,暗地里,却到处打听医治耳聋的办法。
榛给了她一个好办法,他建议她在流连他彻底失聪前,先去学习手语和唇语。因为耳聋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语言障碍,最后导致又聋又哑。
她明白,倔强的他一旦失去音乐,会发疯的,她得早点劝慰他,必须先学会与聋哑人交流。
她偷偷学起了手语和唇语。进步非常神速,几个月后,她已经能熟练地与聋哑人对话交流了。而此时的流连,已经濒临彻底耳聋的边缘。他虽然仍旧坚持每天去河边拉琴,可他似乎也明白,自己身上出了问题。
一天早上,他的脸色突然变得难看起来,他对她说,最近许多人开始对他的音乐水平持起了怀疑态度,为了证实自己的实力,他将随演出团到外地进行演出。
听了他的话,她自然十分着急,不,你不要去管别人说什么,在我心目中,你永远都是最棒的。
他哼了一声,他当然知道他是最棒的,可是许多人不这样认为,他要证明给他们看。
不论她怎么劝,他都执意要去外地演出。第二天,他就悄悄买好了机票,只给她留了张字条就跟随演出团出发了。她又急又气,却又毫无办法。
噩耗,是在半个月后得知的。那一天,她突然接到演出团的电话:流连,也就是你先生,半个月前住院了,经诊断为血癌晚期。
接到电话,她早已天旋地转。当晚,她乘坐最快的航班赶到他身边,可三个小时前,他已永远闭上了眼睛。望着他毫无血色的脸庞,她当场晕厥。
醒来时,榛站在她的床前。
突然,她想起了什么,问他,流连不是只患了耳聋吗?怎么会这样呢?
榛默默地掏出一封信,说,这是流连留下的,你看看吧。
信上,是他歪歪扭扭的笔迹:
亲爱的颖:
原谅我独自一人先一步去了天堂。其实早在一年前,我就已经被确诊患了血癌。我知道,这种病对于医学界还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与其让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死,我更愿意与你共同度过剩余的时光。我并没有耳聋,请原谅我欺骗了你,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你就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手语和唇语,亲眼看到你能用手语与别人交流,我彻底放心了。你知道吗?将要耳聋的不是我,而是你呀……我们在举行婚礼时,我就从你父母那里得知,你先天性的耳疾会使你在30岁时失聪,我担心我离开后,你无法独自去面对这无声的世界,所以编造了这个谎言!最后,我想告诉你,榛是个好男人,我们没结婚前,他一直暗恋着你。我想,他以后一定会好好照顾你的。
泣别,你的流连
看完信,泪,早已淌满她的双颊。
多年以后,她与榛举行了婚礼。红地毯上,两人的手中不约而同挽着的,是一把美丽的小提琴。
( 1 )小说中的流连是怎样一个人?( 2 )小说有几处令人意料之外的情节安排,请分别指出。( 3 )榛是小说中着墨不多的人物,但又不可缺少,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4 )这篇小说不同版本的标题不一样,一个是《遗嘱》,一个是《爱,不会失聪》,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维信公众号。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sì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祭sì________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 3 ) 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渐渐长大的你,心中定会萌发出许多的“渴望”:渴望得到一条漂亮的裙子、一个心爱的篮球,渴望学业获得成功,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理解……
请以“我渴望 ▲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适合你写作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5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