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海口市八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们习惯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需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创作就会受到影响。
④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遵循论证,无须想像。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④①②③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美国小说《地下铁路》的主人公黑奴科拉,在逃离南方的一路上,不但展现了不凡的智慧和勇气,而且遭遇各种艰难险阻。
B: 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成败,事关亿万百姓福祉。
C: 近日,华商报“怕弄脏地面农民工脱鞋跪地取款”一文见报后,这名脱鞋跪地操作的农民工赢得了大家的同情和尊重。
D: 空军试飞员将驾歼-20飞机在第11届中国航展上进行飞行展示,这是中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公开亮相。
3、下列空处应填入一组正确的词语是( )

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____中睁开眼睛,_____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_____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_____一个青年妇女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

A: 模糊 蒙眬 闪 望见
B: 蒙眬 模糊 映 看见
C: 蒙眬 模糊 射 瞥见
D: 模糊 蒙眬 照 瞄见
4、下列句中加点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子非我,知我不知鱼之乐/得广厦千万间
B: 必先苦其心/便扶向路,处处
C: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猿则百叫无
D: 才美不外/渔人,乃大惊
5、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鄙夷:看不起。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B: 阴晦:阴沉昏暗。 苏生:苏醒,重现。
C: 愕然:吃惊的样子。 无端:无缘无故。
D: 惘然:茫然不觉。 髀:大腿。
6、下列加横线的词语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妄自菲薄 , 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 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 这孩子,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 , 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
D: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7、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 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B: 运动会上,为了班级的荣誉,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C: 有的领导抓住无关主旨的一两句话大加发挥,滔滔不绝,给人的感觉是小题大做
D: 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陈萌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8、下面是一位同学未完成的对联,请你选出最恰当的一组补充完整。( )

八方聚爱,____________。

____,情连宇内卫中华。


A: ①爱涌心头驰江城 ②万众情牵
B: ①爱涌心头驰武汉 ②万众牵情
C: ①爱心涌起驰江城 ②万众情牵
D: ①爱心涌起驰武汉 ②万众牵情
9、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领悟了志士仁人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忧愤,我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B: 一想到要到现场参加阅兵,我老爸就无比兴奋,阅兵前一天晚上,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非常兴奋、激动。
C: 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开始变得喜怒无常 , 他的母亲十分担忧。
D: 职业本没有高低贵贱,每个人养家糊口都不容易,就算有理也不必咄咄逼人
10、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数一年的忙忙碌碌,有多少成为了我们岁月的珍藏?回顾一年的点点滴滴,又有几何镶上了人性的金边?我们是为这黑夜的绵长击鼓欢呼,还是为明天的曙光呐喊助威?
B: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在艰难困顿之中,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C: 这大概就是懦弱者和坚强者的区别:前者在困难面前不战自退,后者总是直面困难,并勇敢地跨越一道道樊篱。
D: 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就在老人的关爱、提携下慢慢开花、结果,终于进入了那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②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湖月上浮云散,轩槛③凉生,莲芰④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②坞(wù):湖岸凹入处。③轩槛:长廊前木栏干。④芰:即菱。

( 1 )词中通过波平岸静 、月色清幽、________表现“西湖好”。
( 2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 3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宝坻杜文端公(立德),德器厚重,人不见其喜愠之色。京师有无赖子,偶与驺卒哄①,乘醉随公舆②后辱詈③,公若不闻。无赖子随至邸第,詈不止。久之,公遣问曰:“詈可乎?”无赖子归,酒既醒,或告以昨辱宰相,仓皇诣第谢罪,公慰遣之,仍予二金,令改行生理,无赖子感泣而去,岁时必至公门叩拜,为善人。予乡文定孙公(廷铨)、司寇高公(珩),居乡亦然,皆可为士大夫法。

(二)

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④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他父欲食饼?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⑤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注释:①驺(zōu)卒:掌管车马的差役。哄(hòng):吵闹。 ② 舆(yú):指车。③詈(lì):骂,责骂。④伧父(cāng fù):晋南北朝时,南人讥北人粗鄙,蔑称之为“伧父”。⑤修刺:置备名贴,作通报姓名之用。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詈可乎(停止)
B: 为善人(最后,终于)
C: 他父欲食饼(通“否”)
D: 令于是大(立刻,马上)
( 2 )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
B: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
C: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
D: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酒既醒,或告以昨辱宰相,仓皇诣第谢罪。

②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

( 4 )请结合两篇短文分析杜文端公和褚公在为人品性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懂得尊重,才有温度

最近,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为了便于和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交谈,在3分钟内跪蹲3次。这种采访的姿态,被网友们称赞。不少人说“这一跪,跪出了素养”。素养何在?正在“尊重”。

尊重,这一应成为常识的文明素质,值得不断重申。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扰,如半夜时分电话响个不停、未打招呼就被人找上门,甚至是朋友在公共场合与你“勾肩搭背”。有些可能是工作中的紧急任务,有些可能是朋友间的“情不自禁”,但难免也会让人有一些被打扰的不适,一些不被尊重的不快。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何为尊重,如何尊重,却还需细细思量。一部纪录片中,家长和孩子的争执,也让人反思尊重的问题:儿子算错了数学题,一旁辅导的爸爸就会大声吼,孩子被吓得错误不断。很多人会认为,“子敬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唯一的尊重方向,但其实父子交流,同样也是两个主体间的对话。对待晚辈如能平视、对等,遇到问题才能有效沟通,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糟。不只是家长,很多人或许都需要补上“尊重的教育”这一课,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岂不是更可贵?

的确,尊重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未必见于行动。而在公共领域,有些言行已经不仅不是尊重,更可说是轻慢了。前不久有段视频,很多人排队去摸“霍去病”石碑,据说每天都有上千人,因为相信摸一下真的可以“去病”。摸碑效果的真假显然不难判断,暂且放下基本认知能力不说,不管出于什么心理,仅是把手伸向石碑的一瞬间,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就消失殆尽了。

呼唤类似的尊重,或许还需要长久的拉锯。以文物为例,“请勿触摸”“请勿拍照”早成规矩,可是一旦兴致来了,手就不听使唤。而实际上,尊重文物不妨让它“静静地美”。如果还有更深层尊重的话,那就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是给文物以“尊严”,这不仅是最大可能地修复文物、展示文物,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一样,而且是在创意与服务中让观众最大程度地理解文物、感受文化。

不管是具体的人、细微的事还是陈列的物,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尊重。很多时候,之所以尊敬少了、轻佻多了,或许只是少了点同理之心。看不到他人的辛劳,才会打“连环夺命call”;不顾及朋友的感受,才会太把自己当回事,始终认为“你的就是我的”;而视代代传承的文脉为玩物,才只会把书画当纸张、把碑刻当石头。无论是“敬”还是“重”,都是诉诸人类情感并培养情操的过程,敬人者会自重、自重者更要敬人,懂尊重的“人设”才能立得住。

单个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需要文化,把不同的个体黏合在一起。而互相之间的尊重,正是“人类黏合剂”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有序社会交往的基础。一位教育哲学家曾说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这就是说,对他人不要抱着一种“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尤需记住,彼此弯腰致敬时头不会相撞,才是合适的距离,也才有真正的尊重。

( 1 )文章第1段讲述了董卿采访的事例,其作用是________
( 2 )作者认为对人、对物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①________

②对人、对物都要给对方留出合适的空间和距离。

③________

( 3 )第3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

A举例论证 B引用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其作用是________

(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董卿跪访嘉宾的事例引出话题,逐层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人与人的交往要保持合适的距离才有真正的尊重。
B: 作者认为“子敬父”不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唯一的尊重方向,父子交流,是两个主体间的对话,两者应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
C: 文章第4段以摸霍去病石碑为例,从正面论证了如何尊重文物;第5段则以纪录片为例,从反面论证如何给文物以“尊严”。
D: 文章告诉我们,尊重他人,应该怀有同理心,对待他人,不要抱着“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的温度。
( 5 )你是否同意单霁翔院长的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材料链接)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院之一,馆藏文物近180余万件。单霁翔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外交惯例,建议任何来宾的机动车都不要穿行于紫禁城的开放区,即便是国家元首的。他甚至亲自拦下了到访的法国总统的车队,让这位总统步行进入故宫午门参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冬日一炉火

李风玲

①立冬了,天冷了。城里的楼房渐次开始供暖。屋子里热烘烘的,热量是有了,可我总觉得,这热看不见摸不着,总不如从前的那一炉火,来得生动立体有味道。

②记忆中的第一炉火,燃在小学三年级。那个冬天的下午,正在教室里看着我们读课文的老师,似是突发奇想地说:“天冷了,我们砌个炉子怎么样?”

③只有十多岁的我们,并不知道怎样砌成一个炉子。老师其实是同村的长辈,他一个人守着这间小小的学校。不但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还要敲钟打锣修修补补。

④于是,这个冬日的下午,心灵手巧的老师说干就干。年纪尚幼的我们也根本帮不上老师的忙,我们只是坐在凳子上看着老师一个人在那里摆弄忙活。

⑤他先是在教室里端详了半天,然后决定将炉子砌在教室的正前方。那里的空场比较大。选好了位置,老师便开始和泥,搬砖,砌炉子。也就半个下午吧,一个又高又粗的炉子便砌成了。

⑥算到现在,已是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我却仍记得那炉子的大致模样。它底座较粗,上身稍细,敦实实地像班里某个憨厚的胖男孩。老师去教室外面拾了点干柴树叶,火柴一擦,那火苗便起来了。只听得偌大的炉膛里呼呼作响,就是炉火熊熊的感觉。

⑦我们经常在下课的时候,将手贴到那炉子的外壁上去。用泥抹成的炉壁,暖得非常妥帖。它好像会呼吸似的,一丝丝渗透到我们的肌肤里去。

⑧不记得那炉子生了多久。也不记得是不是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拆掉了。但那就是我记忆中的第一炉火。后来的初中和高中,都再没有任何取暖的经历。我们就在教室或者宿舍里,靠了自己青春的热度,熬过整个冬天。

⑨生命中的第二炉火,是毕业以后。

⑩21岁,我大专毕业回到家乡小镇。从教的学校办公室有十几间。每到冬天,寒意渐深时,学校就开始发放炉具,准备生火取暖。

⑪那些年年都要取出来的炉具啊,真是有着足够顽强的生命力。炉子早就生了锈,管子就更不用说,有些还破了窟窿。但是,照样拿出来用。

⑫年长的老师负责技术指导,年轻的则踩着高凳安装。管子应该用几截,弯脖应该用几个,老师们都是有商有量,斟酌再三。还有的老师打水和泥“膛炉子”。所谓“膛”,就是在炉子的内壁上抹一层泥。经验告诉我们,“膛”过的炉子会更旺。

⑬一切就绪。办公室的前辈说:“中午我们祭炉子!”一个“祭”字,有着很强的仪式感。

⑭祭炉比生炉,还要让同事们兴奋。大家买菜的买菜,割肉的割肉。也不是什么精菜细菜,不过就是萝卜白菜、粉皮豆腐,就那么热气腾腾地炖上一锅儿。有老师在炉管上放了几只咸鱼,那鱼让火一烤,真是满室飘香。

⑮老师们都很自觉,谁早到谁就会生炉子。课间休息的时候,老师们便围着火炉,谈天说地。聊自己的学生,聊国际形势。炉火将我们的脸烤得通红,炉上的水壶“嗞嗞嗞嗞”冒着热气。烤着火炉,抱着水杯,全然忘记了室外是怎样的天寒地冻。

⑯炉子烧了整个冬天。从大雪刚至,烧到春暖花开。然后它被收拾起来。待到来年冬天,雪花一飘,又被重新取出,等那炉子管子钩子铲子叮叮当当地安装起来,照样会炉火熊熊,一季暖冬。

⑰生命中的第三炉火,是我结婚以后。

⑱婚期定在冬天。老公买了新的炉具,安在小小的新房里。仍旧是铁皮炉,炉盖一圈儿一圈儿。管子锃亮,一截伸出屋外。老公劈了木头,买了齐整的煤块。然后揉一团报纸,用火柴点了,扔进炉膛里去。紧接着再放几块砍好的粗细适中的木头,便听得炉膛里“轰轰”作响,有火苗从炉口窜出来。但是不急,先盖上炉盖,再添几块木头,让那火势够大够硬。然后,才将不大不小均匀的煤块填进炉膛里去。很快,煤块便引燃了。火势不张扬,没有声息,但散发的,却是恒久的温度。

⑲我坐在炉子旁,抱一本书,围炉夜读。《池莉文集》让我翻烂了,但还在看。《乱世佳人》有两块砖头那么厚,我将它放在膝盖上,闷着头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炉火弱了的时候,我便挑起炉盖,往里面加煤。也顺便活动一下,僵直了的脖颈。

⑳我就在这样的温馨与静谧里一直读,读到我也情不自禁拿起笔来,抒写这些有温度的生活。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47期)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⑤段中“端详”“选位置”“和泥”“搬砖”等词语,塑造了老师心灵手巧的形象。
B: 选文中“呼呼作响”“轰轰作响”“炉火熊熊”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炉火的声和形。
C: 作者写初中和高中都再没有任何取暖经历,是为了与小学三年级时的记忆形成对比。
D: 第⑱段语言生动,多用短句,其中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尤其细腻,画面感十足。
( 2 )根据提示,把表格填写完整。

三次炉火

事件

记忆中的第一炉火

①________。

生命中的第二炉火

大家一起安装火炉、围炉谈心。

生命中的第三炉火

②________。


( 3 )阅读文中的划线句,回答问题。

①“用泥抹成的炉壁,暖得非常妥帖”句子中划线词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②“炉火将我们的脸烤得通红,炉上的水壶‘嗞嗞嗞嗞’冒着热气”句子中,划线部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 4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5 )第⑳段“这些有温度的生活”的“温度”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亲情是七彩阳光,七彩合在一起便是自然白,她朴素真挚。沐浴其中,我们可曾阅读过这一缕爱的阳光呢?是春日艳阳的温馨,还是夏日骄阳的热烈?是秋日夕阳的深沉,还是冬日暖阳的温存?请以“那份爱”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