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某法官在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他都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为此,人民群众给他送上了一面锦旗。下面几句作为其内容最恰当的是( ) 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2、 | 为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A: 监狱B: 案件 C: 狱所 |
3、 | 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 , 但在我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了。B: 每逢节假日,中央大街两旁的店铺,就会顾客盈门,生意葱茏。 C: 同学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各展风采,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 家中的相册里,总有一些年代久远,发黄褪色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
4、 | 与例句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A: 燕王私握臣手曰……B: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C: 岂天地之大,独私一人一姓乎 D: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喧闹 寒暄 获益匪浅 轻飞慢舞B: 要诀 决择 出奇治胜 融会贯通 C: 蓬篙 竹蒿 相濡以沫 戛然而止 D: 斑斓 谰言 好高骛远 苦心孤诣 |
6、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古代一直都是贵右贱左,故常将贬官称为左迁,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 《天净沙》是曲牌名,不是题目;马致远是元代散曲家、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D: 古代把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称为“牺牲”。 |
7、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B: 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C: 以残年余力 以君之力 D: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
8、 | 对下面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 B: 传统的相声表演形式亟需改变 C: 回归观众是相声俱乐部火爆的原因 D: 相声只有重返民间舞台才能重获新生 |
9、 | 将下面几句话组成一段文字,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这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衬上红墙、黄瓦,给人民的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 ②在公园里,在马路旁,在草坪里,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 ③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了一团团的红雾。 ④细碎的绿叶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座的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 A: ④②①③B: ③①④② C: ②④③① D: ②③①④ |
10、 | 对下句中划线词语的词类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B: 名词 代词 数词 量词 形容词 名词 C: 代词 动词 数词 量词 形容词 名词 D: 代词 代词 数词 量词 名词 形容词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颂钓者 (唐)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 1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 2 )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元饲弃狗 有犬为人所弃,惶惶于阡陌间①。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逐之。元乞求毋弃,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人所弃而死,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已不省人事。速延医治之②,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注释)①阡陌:田间小路。②延:请。 ( 1 )解释文中加点词。①遂许焉 许:________ ②张元怪之 怪: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 3 )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元收养弃狗的原因。①________ ②________ ( 4 )阅读全文,从最后“视犬如亲”中可看出,张元叔父是一个( )A: 关爱动物的人 B: 知恩图报的人 C: 易于感动的人 D: 重视亲情的人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养一畦露水
许冬林
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看见了又一道风景:雾色迷濛,芦苇郁郁苍苍,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我和远房堂姐相约着去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脸上、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又凉又软,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寂静。满世界,只剩下了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风里摇摇欲坠。
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以至以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枕草子》里写露水的笔墨多而有情趣,而我最爱玩味的是这一句:“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长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议:‘怎么任它长得这么高呀,不会叫人来芟除吗?’没想到,却听见宰相之君的声音答说:‘故意留着,让它们沾上露,好让皇后娘娘赏览的。’真有意思。”读到这里,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养花种草,不是目的,是为了给一个闲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戏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种草来养露水的风雅。
我读着《枕草子》,痴想有一天,能拥有一座带庭院的房子,四围草木葱茏。院子里,种花种菜种草,清晨起来,临窗赏览,看一畦一畦的露水,都是我养的。
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选自《七彩语文》2014.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又到麦浪翻滚时
周霞
①蜗居小城,终日上班下班,做饭吃饭,庸庸常常,忙忙碌碌。傍晚,出去散步,信步走远了些,不知不觉就远离了车马人喧,走上了一条土路。走着走着,田野里就有一阵阵植物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甲]麦子的昧道。暮色里,一片金黄的暖色蓦然吸引了我。只不过是一小片麦地,却在一瞬间让我的记忆弥漫开来,一直弥漫到老家那翻滚着的无边麦浪里。
②我的老家在鲁西北平原。每到这个时节,一望无垠的金色麦浪随风起伏,煞是壮观,乡亲们的脸上也荡漾起富足的笑意。然而,我小时候,抢收麦子却是很辛苦的活儿,早了不好,晚了麦粒就容易掉进地里。那时收割没有机械化,完全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割下来,再一捆捆系紧,运回场院,翻晒碾压,或用脱粒机脱出麦粒,再晒干贮藏。不管天多热,不管人多累,都要马不停蹄地劳作,就担心会遇到雷雨天气。
③小时候,麦子成熟前,我们总爱搓麦粒吃。我会先找几颗大麦粒,揉碎在手心,两手相对,槎来搓去,于是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味道就从手里慢慢弥散开来。搓好了,就张开两手,轻轻一吹,那些皮儿就四散开去,往嘴里一捂,清淡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递到全身,于是,满心就都是[乙]麦子的味道。等麦收结束了,我们小孩子就挎上小篮子,到麦地里拾麦穗。拾得多了,父亲会夸我,母亲会把麦穗晒起来,搓成粒,然后用麦子换挂面。母亲做的挂面汤,只是滴几滴香油,倒点香醋,就很好喝。
④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我们全家收割麦子,虽然天色暗了些,也有露水,但不用受曝晒之苦。那时的我还不懂稼穑的辛苦,休息时,还有闲情望望皓月,和家人不停地说笑着,觉得是一种乐事。割麦子时,要是谁被落下了太远,前面的人就会接趟子。这样,有人帮忙,割得慢的人也就有了信心,等到都割完长长的一垄,全家人再齐头并进。累了,就直起腰,抹抹汗,甩甩手,再埋头继续干。天气再热也要穿长袖衣裳,不然,尖尖的麦芒会扎得生疼。脚上穿着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倒是不再怕麦茬刺破脚。
⑤麦收时节是一年里很累人的时候,又没有工夫去集市买东西,父母总是提前把鸡蛋腌制好,偶尔也会拿出春天里储存的香椿芽。当疲惫地回到家,大家就齐动手,烧火,擀面条,切菜。天热,面条煮好后,要放进刚挑来的井水里浸泡一下,再捞出,这样吃起来才过瘾。这个时节的菜,只有黄瓜、西红柿和菜豆,反正地里长什么就吃什么,吃饱了,好好睡个午觉,再切开一个大西瓜,美美地吃一顿,舒坦极了。太阳稍稍收威,就又起身下地了,麦收不等人呢。
⑥麦收时节,大人们总是让自家的娃们去帮老师割麦子。于是,我和伙伴们就组织起来,在麦田里穿梭。师生你追我赶,割得快的学生会善意地取笑一下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不到半天时间,几亩地就割完了。今年春节,和儿时的伙伴通电话,说起当年每到开镰时麦地里弥散着的[丙]麦子的味道,觉得是那样美好。是呀,那时真好,那时的麦子好,那时的空气也好,那时的师生关系也和谐自然。偶尔的田间劳作,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⑦那时的感情是那么纯朴,那么温馨,亲切而悠远,令我至今难忘。于是,我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想从乡音里捕捉[丁]麦子的味道。(有删改)
( 1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我”早年在麦收时节的一些生活情景。这些情景包括:“我”搓麦粒、________、和家人一起割麦子、________、________。( 2 )“麦子的味道”在文中出现了4次,其中,有的指麦子本身的味道,有的指麦子味道中蕴含的作者情感。请结合内容作出判断。(填序号)指麦子本身味道的是:________
指麦子味道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是:________
题目:小人物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