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宜宾三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海电影节期间,中外大片络绎不绝 , 影院前购票的人排起了长队。
B: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C: 长沙市交警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D: 在网络时代,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加迅捷,令人叹为观止
2、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清天上淅淅沥沥飘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脸上缓缓流淌着的是水还是泪?
B: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C: “民主”这个外来词,最初音译为“德谟克拉西”,《新青年》戏称为“德先生”,以后又译为“惟民主义”、“民主主义”,最后“民主”一词才通行。
D: 桃花开了,红的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3、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有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各路神仙把美猴王塞进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四十九天后美猴王炼就了火眼金睛,冲将出来。
B: 《父亲的病》(选自《朝花夕拾》)一文,回忆作者儿时给父亲求医治病的种种荒诞情景,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C: 《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东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D: 《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次成功演示表明,未来使用高容量、自由空间的量子通讯,创建地基网络和卫星之间的安全通信链接将成为现实已是证明。
B: 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C: “上海合作组织”的倡议得到了成员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D: “孝”文化,尽管是中国人的根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气质。
5、

下面这段话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一场小雨如约而至,细密的雨丝无声地洒落在湖面上,①(móng)胧的景象让你不由地惊叹,不用打伞,就这样②(zī)意地③(cháng)徉在瘦西湖畔,如痴如醉,安宁,④(xiá)意!烟雨江南终于看到了你极致的一面。雕栏画⑤(dòng)的游船,长⑥(tí)垂柳,钓鱼台,五亭桥,白塔,波光⑦(liàn)⑧(yàn)的瘦西湖如一位清纯的江南女子款款而来。

A: ①②⑦
B: ②③⑤
C: ④⑥⑧
D: ③⑤⑦
6、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安岗村是广东革命老区,通过政府帮扶后,演绎了从省定贫困村到“国家森林乡村”的美丽蝶变的变化。(删掉“的变化”)
B: 电视剧《安家》通过呈现家庭中细微、真实的矛盾冲突,讲述了“家”背后所承载的凝聚性、安全感与归属感。(将“呈现”与“讲述”调换位置)
C: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国人相信,越是在艰难困苦之中,越是身陷逆境险境,越能体现品格,越能表现力量。(将“表现”改为“彰显”)
D: 在班主任的悉心教导下,使我们的学习成绩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将“悉心”改为“耐心”)
7、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战/职/私枉法 堂大笑/一而散
B: 坍/踩 刻/盆大雨 慷解囊/英雄气
C: 甘/子/根问底 山岛耸/才傲物
D: 职/具/装作样 差不齐/天大树
8、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谣言 高粱 门槛 微不足道
B: 屏障 取缔 迭起 锲而不舍
C: 烦琐 草率 丰饶 心不在焉
D: 深宵 默契 烦燥 大庭广众
9、下列各项中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B: 小明同学一学年来的语文成绩进步很快,让人刮目相待
C: 面对这扑朔迷离的春景,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D: 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众所周知的巾帼英雄
10、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沉(miàn) 猎(shòu) 锐不可(dāng)
B: 痛(chì) 田(pǔ) 然失色(àn)
C: 寒(jìn) 骄(sē) 尽职守(kè)
D: 狂(lán) 别(jié) 跟踉跄跄(liàng qiàng)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 1 )第二句中________和________两字,最能突出诗题“城东早春”中的“早”字。
( 2 )下列有关此诗内容和写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的“清”字用得贴切,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B: 全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初春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花似锦”为想象之景,是虚写。
C: 全诗用了“对比”的手法:早春“清景”与“花似锦”形成对比,“诗家”与“看花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花团锦簇、游人如织的春天景色的喜爱。
D: 如果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也可以把此诗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重复那些已经俗滥的旧套。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渔人甚之:________

如外人:________

③便还家:________

④处处之: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 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 本文语言华丽,对桃花源进行了大量优美的描写。
D: “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 4 )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原文作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①“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②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③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④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⑤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⑥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⑦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1 )下列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读书(阅读)需要。
B: 文章第②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听书”这种有声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
C: 作者认为数字化阅读几乎己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
D: 作者认为听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加融合。
( 2 )根据文章内容,结合下面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项目

时间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

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2016年

4.65

3.21

5.60

3.61

2017年

4.66

3.12

5.83

3.35


A: 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 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 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 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 3 )“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③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上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④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⑤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⑥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cāng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岁月cāng桑

( 2 )请在第4段□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

( 3 )简要分析第2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 4 )文末说“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是因为()

A: 眼睛独特,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
B: 农具身上的眼睛让我回忆起了贫苦屈辱的童年。
C: 它见证了那段美好的农村生活,也使作者的心灵更温和宁静。
D: 农具的眼睛不同于尘世中人的眼睛,它淡定、充实。
( 5 )题目“农具的眼睛”的含义

( 6 )文章无论从语言的表述,还是结构的布局,都体现了作者不凡的写作功力,请以第5段为例,从语言或构思,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之。

四、写作(分值:60分)
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邻………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