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阎良区武屯镇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锲而不舍 涕泗横流 心会神凝
B: 敬业乐群 怒不可遏 面面相觑
C: 无与伦比 重蹈覆辙 自知之明
D: 格守职责 心无旁鹜 断章取义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bāo) (líng)镜 屋(yán) (jié)毛
B: (duō)咄 静(mì) 粗(kuàng) 高(miǎo)
C: (lì)临 吝(sè) (yàng)出 池(wā)
D: (xī)沥 (yōu)远 诱(huó) 干(sè)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我的老师是多么________、多么________、多么________、多么________的人啊!

A: 温柔 慈祥 公平 高大
B: 温存 慈祥 公正 伟大
C: 温柔 慈爱 公平 伟大
D: 温存 慈爱 公正 高大
4、

下列名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末刘向统计编订.
B: 《钦差大臣(节选)》中市长主官员们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个个丑态毕露.
C: 《爱莲说》的作者是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
D: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我们学过她的作品《一厘米》.
5、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俨然
B: 是故所欲有甚于于忧患,死于安乐
C: 是亦不可以乎 然胡不
D: 万钟我何加焉 子墨子闻之,起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云彩像一位艺术大师,让雪山增添了不尽的神奇。时而云蒸霞蔚,玉龙山_______;时而碧空如水,_______;时而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_______;时而晚霞似火,雪峰如披红纱,_______。

A: 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B: 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冈峦翠碧 娇艳妩媚
C: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D: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7、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成(níng) 热(chì) 想(chī) 心惊跳(yòu)
B: 静(tián) 立(sǒng) 微(bì) 中流柱(dǐ)
C: 新(cù) 芳(xīn) 解(pōu) 苦心孤(zhǐ)
D: 隐(cè) 谦(xùn) 立(zhù) 长途涉(bá)
8、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一句名言:“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就是“自我” 不断实现的过程。
B: 原西南师范大学校长邱玉辉、高级工程师彭燕华、重庆大学教授尹超……等多位国内人工智能专家出席了大会。
C: 医学专家指出,大量快速的进食冷饮,会损伤孩子稚嫩的胃黏膜,引起急性胃痉挛,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
D: 年少时,眼神澄澈,心地纯良;长大了,受到名利、欲望、贪婪等熏染,变了质,走了味,失了魂。
9、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

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民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以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 ④①⑤②③
B: ⑤②③④①
C: ④①②⑤③
D: ②③④⑤①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相比)。”《咏雪》②(扬起,举起)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B: ①尝贻(赠送)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询问)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C: ①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孙权劝学》②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诚实)。”《曹刿论战》
D: 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陋室铭》②秦王不(通“悦”,高兴,愉快)。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 1 )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2 )请对“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做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管夷吾举于________

②困于心,于虑________

③病愈________

④四夷俱________

(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 4 )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母爱如佛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高僧,心里不免敬仰,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仙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但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去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席间听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路。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伺奉,拜他为师,成佛又有何难?”
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
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人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
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自己家时分他彻底失望了。日暮时,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门时已是午夜时分。疲惫至极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谁呀?”
“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
很快地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借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这时,他一低头,蓦然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动。母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永远都是伟大的。不能事亲,焉能成佛?在你失意、忧伤甚至绝望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你身边立着的母亲。尽管她不能点拨你什么,但在你无助无奈之时,她的微笑会如佛光一样为你映出一片光明,使你对人生萌生希望。不管你是怎样的卑微和落魄,母亲永远是你可以停泊栖息的港湾,她的关爱和呵护一样会把你度上一条风雨无阻的人生之船。
母亲就是那可以毫不犹豫赤脚为你开门的人,母亲拥有可以宽恕你的一切过失的胸怀。
我们苦苦寻找想要伺奉的佛就是母亲。你想到了吗?

( 1 )文章结尾说:“我们苦苦寻找想要侍奉的佛,就是母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用自己的话简答。

( 2 )当母亲听到是儿子回来的时候,她赤着双脚迎了出来,母亲为什么赤着双脚?

( 3 )“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了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他”到底明白了什么?

( 4 )本篇文章的记叙线索是什么?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5 )前呼后应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请找出一个前呼后应的例子。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复仇的鸟

彭建华

①这是一个发生在六、七年前某个夏天的故事。虽然时间已经沉淀为历史,但那两只鸟却总是在我脑海里哀号着盘旋、俯冲,挥之不去,令我内疚,让我难过。

②那是两只已经死了的鸟儿,那是一对为死去的儿女复仇的夫妻。为了复仇,它们自己也死了。

③那个夏天,在广东打工的我辞职赋闲了二个来月,于是就回了一趟湖南祁东老家。其时正是乡下收摘黄花菜的时候,我就帮父母摘一些种在我自己房屋边的黄花菜。我家房屋是新建的平房,单门独户,南边是晒场,北面就是父母的黄花菜地。北面紧傍黄花菜地的是一排柚子树,尚未挂果,虽只有二米上下高,但却是枝繁叶茂。

④有一天,摘完黄花菜,我坐在后门口读《容斋随笔》,突然发现一棵柚树的枝杈间竟然有一个稻草做成的鸟窝。过去一看,里面正有五只还不能站立起来的小鸟,它们见有动静,竟误以为是父母回来了,纷纷伸出光秃秃的小脑袋,向上大大地张开着口,仿佛古代的酒觞,等着父母的喂食。我不忍用手去触及它们,生怕给它们造成些许的伤害。看它们稚嫩可的模样,与任何一家的小宝宝又有什么不同?它们也是一条条需要呵护的小生命,也是天地般的父母所孕育的生灵呀!怜惜之余,我又不免为它们担心,树这么矮,鸟窝如此显眼,如果哪一天被小孩子发现了,它们岂不要遭殃?我在心中直责备它们粗心的父母,从来没见过有建得这么矮的鸟窝,你们敢建,难道你们就对人类这样的信任?

⑤幸好平安无事。因为忙于摘黄花菜,院子里的小孩子很少来这里玩,没有他们的发现,小鸟就会安全地长大,再过上十几天,小鸟会飞了就不用再担心了。

⑥渐渐地,小鸟身上和头上长出了绒绒的毛,翅膀上也显出了粗黑的毛管。虽然不会飞,但它们可以站起来了。

⑦有一天,我看见十多岁的儿子在家里侍弄一只小鸟,让它在地上自己蹒跚地走来走去。我喝问:“哪里来的小鸟?”儿子出门指着柚树说:“上面有个鸟窝。”“谁让你去弄它的?”我几乎想揍儿子一顿。儿子却显得很委屈,告诉我说:“是财神皂的小孩弄的,他们在这里摘黄花菜看到了鸟窝,捉走了四只。”儿子接着说,是他硬向他们要来这只鸟的,不然就全捉走了。儿子想保护这只小鸟,喂大它,然后让它跟自己父母飞走。

⑧我让儿子将小鸟放回鸟窝,这时正有两只大鸟停落在从黄花菜土上方拉过的电线上。它们盯着这里,时而哀叫几声,时而俯冲而下,紧迫着我们的头顶划几道弧线。我知道这是小鸟的父母,它们要来救自己的孩子,准备进攻我们。

⑨两只大鸟不是麻雀。以前我们院子后的那片竹林没有毁掉时,有着成千上万的麻雀,后来随着竹林的消失而绝迹。再说麻雀也没有这两只鸟大,头顶上也没有一片白色的羽毛。我叫儿子快将小鸟放回窝里,赶快回家,省得让那两只大鸟误会我们。

⑩然而误会还是发生了,当天下午摘黄花菜的时候,我和儿子看到了惨烈的一幕:两只大鸟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啄起,抛出鸟窝,掉在地上的小鸟一边叫一边抽搐。它的亲生父母,那两只大鸟紧接着追到地面,猛啄小鸟,刹时鸟羽翻飞,鲜血迸溅,肝肠横流,小鸟一命呜呼!

继而两只大鸟飞落贯土而过的电线上,叽叽地叫,突然如箭矢一般俯冲而下,直逼我和儿子的头顶,吓得我们慌忙举起装盛黄花菜的背篓,罩住头部,只听连续不断的“哆哆”之声,有如雨打蕉林般在头顶响起,异常骇人。为防备它们啄我们身上其他部位,我叫儿子赶快蹲下,朝家中移步而回。到了家后,急忙将房门关住,只听一阵骤雨又猛击门页…

十分余钟后,才终于归复平静。好久好久我才敢打开房门观看,只见阶台上躺着那两只已是一片血肉模糊的鸟夫妻,它们那尖尖的嘴喙已经折断,一片小尖舌也是只剩半截,其中一只鸟的脑袋都几近粉碎,两只小眼珠硬生生地挂在外面,圆鼓鼓地看着这个对它们来说异常丑恶而残忍的世界……

儿子吓得大声哭喊,我则被深深地震撼:千万莫要看轻两只小鸟,当威胁和迫害已经突破它们的生存底线之后,它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沉默中颓灭,要么在爆发中

壮烈!两只曾经激烈地攻击我们的鸟,让我知道了生命的敬畏和价值,还有尊严,它们令我肃然起敬!

我与儿子一道挖了一个深坑,默默地将三只因人而惨死的鸟埋在地下…

因为它们不是普通的鸟,而是复仇的精灵!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 2 )文采用了哪一种记叙顺序?这样写用什么好处?
( 3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 4 )选文第⑩段中“惨烈的一幕”指的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5 )选文第13段中“儿子吓得大声哭喊,我则被深深地震撼”,请说一说是什么“震撼”了“我”。
四、写作(分值:60分)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写下来。

请以“难忘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温馨提示: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别忘了交代清楚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结尾处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你受到了怎样的触动,他在你成长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可起到点题的作用。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用修正液(纸),减少错别字。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