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B: 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C: 通过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D: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应该好好订正这道题。 |
2、 |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舐犊(tián) 创痛(chuānɡ) 涕泗横流(sì) C: 侵蚀(shǐ) 谦卑(bēi) 自知之明(zhī) D: 挫折(cuò) 天赋(fù) 廓然无累(kuò) |
3、 | 下列典籍以作者字命名的是( ) A: 《袁中郎集》 B: 《稼轩长短句》 C: 《柳河东集》 D: 《定庵全集》 |
4、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B: “学须静也”的“学”不单单是指一般的学习,还含有修养自身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指单纯的安静,还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
5、 | 下面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峰峦(luán) 馈赠(guì) 迫不及待(pò)B: 磐石(bān) 哺育(bǔ) 人声鼎沸(fèi) C: 潮汐(xī) 肥硕(shuò) 相得益彰(zhāng) D: 轻盈(yíng) 娴熟(xián) 随声附和(hé) |
6、 | 对林冲恩将恩报的人是( )。 A: 关胜 B: 鲁提辖 C: 李逵 D: 柴进 |
7、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收藏精彩,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成功失败,她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 B: 只 无论 还是 更 C: 只 无论 还是 都 D: 还 要么 要么 都 |
8、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B: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 C: 《河中石兽》的作者是清代的纪昀,选自他的《阅微草堂笔记》 D: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孙权劝学》就出自于它。 |
9、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B: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C: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D: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
10、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激动万分”“土地的誓言”“纪念白求恩”的短语结构类型分别是补充短语、偏正短语和动宾短语。 B: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一句中,加点的“而”在这里是连词。 C: “台阶”“我们”“美好”“已经”分别是名词、代词、形容词、介词。 D: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目。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被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日:“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 ( 1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属予作文以记之B: 至之市 C: 亲戚畔之 D: 怅恨久之 (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 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 B: “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 C: 伍子胥攻打楚国,既为吴国灭了楚国,又报了杀父之仇,称得上是忠孝两全。 D: 蔡昭公被放回就立即要攻打楚国,表现了他的草率与莽撞。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即拘昭公南郢,三年然后归之。 ②囊瓦者何?楚之相也。 |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 1 )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晚开店→________→________→收野栗→________
( 2 )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从此“筷子”便在民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a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b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