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对《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秋天是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有意境。B: 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更易引发怀念之情。 C: “我”是在秋天懂得了母爱,同时收获了生存的勇气。 D: 秋天萧条景象衬托“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反映“我”的人生一直是“秋天”。 |
2、 | 运用对偶知识选出一句,与“凌云劲竹真君子”构成一副对联。( ) 凌云劲竹真君子,_________________。 B: 清香移在菊花枝 C: 梅稍月斜人影孤 D: 空谷幽兰绝美人 |
3、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缀学 蓑衣 拈轻怕重 见义思迁 B: 嫉妒 携手 相题并论 面面相嘘 C: 宗祠 荧光 独占鳖头 谈笑风声 D: 钢盔 皎洁 励精图治 流连忘返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辗转 死心塌地 琐屑 虎视眈眈 B: 笨拙 一代天娇 勾勒 老谋深算 C: 附和 绫罗绸缎 糟粕 兵慌马乱 D: 震摄 举止泰然 岔开 钻牛脚尖 |
5、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海面上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激着灯塔下的石矾,______________ 。 ①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人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有时像森林呼啸 A: ②⑤①④③ B: ④⑤①③② C: ①⑤③④② D: ⑤①③②④ |
6、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红装素裹 一抔黄土 断章取意 以辞害意B: 言行相故 气吞斗牛 媚上欺下 对答如流 C: 不醒人事 勃然大怒 吹毛求疵 前扑后继 D: 恼羞成怒 歇斯底里 妄自菲薄 置之不理 |
7、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只要心中有风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沧桑是一种________;淡泊是一种________;幸福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是生活的色彩,每一次经历都会让生命丰盈。 ①睿智 ②经历 ③姹紫嫣红 ④感受 A: ②①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②①④③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听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大家的心长时间久久不能平静。B: 林妙可将来希望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小童星。 C: 为了防止小沈阳演出期间不发生踩踏事故,主办方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 D: 两岸实现大三通后,两岸关系一定会在交流、融合、创新过程中,再上一个新台阶。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喜迎国庆、欢度中秋联欢晚会上,她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舒婷的《致橡树》。 B: 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 C: 你设计的方案为我们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始作俑者 , 你理应接受我们的谢意。 D: 小明的作文一直不好,上了作文辅导班以后,一下子升堂入室了,作文连连受到老师的表扬。 |
10、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的青年,更能认识创新之于国家的意义。”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年认识意义”。 B: “振兴中华”“声名狼藉”“衣冠楚楚”是同一结构的短语。 C: “今天下午你是打球,还是游泳?”这个句子的标点使用正确。 D: “每个人勇于开拓创新,‘中国制造’就能更上层楼。”这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
阅读陶渊明《饮酒》一诗,完成小题。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 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 “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 2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A: 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 B: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辞也 C: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 ( 2 )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 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 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 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①一部分研制机器人的专家认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人的大小,未来机器人的大小应该和昆虫相仿。
②大型机器人需要沉重昂贵的发动机和大量的动力消耗,需要接合的手臂和数千米的连线。控制所有这些硬件又需要数平方英寸的微晶片。而如果机器人的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只有昆虫那样大小,那么它的造价不但会便宜得多,它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③一般来说,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与工厂中固定的有强大动力的机器相比,许多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不如留给相应的机器去做。但是小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却不是机器所能完成的,这正如微型飞机比大型飞机更适合用来观测农场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控制自动灌溉和施肥系统一样。比如只有微型机器人,才能沿着患者的血管,进入变窄了的冠状动脉去排除血管壁上沉淀的胆固醇,从而解除病人的危险。
④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不过研究人员确已成功设计出一种能进入煤气或自来水管道去修补裂缝或漏洞的微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进入管道之后,可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经过地方的电导,一旦测不到这种电导,就表明那里存在着裂缝或漏洞。于是该机器人便作出“自我牺牲”,用自己的身体来把裂缝或漏洞堵上。
⑤如果许多这样的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更是一般机械所无法比拟的了。比如说战场上可使用微型机器人兵士。这些“兵士”可轻易地偷偷爬过或飞过战场,而不被敌方的雷达系统发现,因为它们体积微小,且可超低空飞行(乘微型火箭).一旦越过敌人的防线,它们便可成为摧毁敌方设施的生力军,就像毁掉农作物的蝗虫一样。
⑥这种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目前已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当然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障碍。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⑦当然目前制作微型动力部件的技术还处于刚刚研制阶段。1988年初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制造出了只有1/5毫米长的带连接部件的曲柄和齿轮。这种齿轮的轮只有红细胞一般大小。新泽西州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研制出了比蚂蚱颚还要小的钳子。该实验室还研制出了只有半毫米大小每分钟24000转的气功涡轮机,其转速比许多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还要快。。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为微型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装置要比电池小非常多才行。不过,微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⑧微型机器人的大量生产恐怕还不是近年之内能办到的事情。然而,一旦这种机器人能 批量生产出来,它们在科研和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 1 )与大型机器人相比,微型机器人的优势有哪些?( 2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大型机器人的发动机沉重昂贵。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
①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主席……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
②也许是因为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吧,至善先生称自己有“编辑瘾”,“老觉着没做够”。他曾在一首《贺新凉》的词中吐露心声:“矻矻何为者,事雕虫、咬文嚼字,灯前窗下。烟蒂盈盘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且不悔为人作嫁……”“且不悔”的“且”字,他说不是暂且的“且”,在北京方言中,“且”字比“终”字还要斩钉截铁。这“且不悔”三字,该蕴藏着多少人生故事!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生不仅表现出了高尚的职业操守,而且训练出了敏锐的编辑眼光,无论是审稿还是编稿,总是目光如炬,运笔如刀,追求一种至善的文字境界。
③且说有一次,先生审读一部关于候鸟的稿子,稿中谈到了军舰鸟。作者说军舰鸟体形硕大而性格凶猛。先生作为科普作家,自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立即发现了其中的疑点:候鸟中有体形硕大的,但并不是猛禽,而猛禽中似乎没有候鸟。难道军舰鸟是一个特例?查核资料后证实:军舰鸟并非候鸟。又有一次从报上读到一篇考古新闻,说是中亚某地发现了一座两万年前的回教寺院。先生说一个称职的编辑,应该一眼便能看出这条消息的荒谬。世界上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回教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三大宗教形成的年代虽说不准,但离现在早则两千多年,晚则不到两千年,这是可以肯定的。两万年前怎么会有回教寺院呢?这些说来都是常识问题,而编辑的职业敏感,正是由常识构成的。
④至善先生不止一次说过:“编辑就是________________。”他做案头工作,自是不放过一个文字疑点,就连读书也会流露出编辑的职业习惯,先生写的《一个编辑读<红楼梦>》一文,便是从文字角度切入的,在红学研究中,可谓别具一格。文中有一节谈《红楼梦》中的两个小人物:“卜世仁夫妻俩”。先生拈出《红楼梦》中的两段文字,作了非常有趣的比较:
⑤《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到住在后街的贾芹之母周氏,通过凤姐为儿子贾芹谋得一个差事:“管办”贾府里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贾芹“就职”那天,你看他那副得意样:“登时雇了大脚驴,自己骑上;又雇了几辆车,至荣国府角门,唤出二十四个人来,坐上车,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
⑥《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到贾府的另一个穷亲戚贾芸,到舅舅卜世仁家借贷。卜世仁是个生意人,在《红楼梦》中只出场一次。贾芸率队往铁槛寺,恰巧被他看到。他绘声绘色地给外甥说:“前日我出城去,撞见了你们三房的老四,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往家庙去了。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
⑦至善先生认为这两段文字很值得咀嚼。前面一段虽是寥寥几笔,但写出了小人得志的神态。“登时雇了大脚驴”的“登时”,“唤了二十四个人出来”的“唤了”,“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的“一径”,都给客观叙述涂上了感情色彩;而后一段则渲染了生意人的艳羡之情,“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简直眼红得连口水都流了下来。
⑧先生细加比较之后,也发现了这两段文字的两处不同:第一,前面是“大脚驴”,后面是“大叫驴”,名称不统一;第二,前面是二十四人,后面是四五十人,数字有出入。至善先生分析认为,第一个不同“大概可以肯定是曹雪芹的疏忽”;第二个不同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二十四人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这是一个准确数字;四五十人则是卜世仁的不由自主地夸大,是艳羡之情驱使下的一种心理错觉。这个与事实不符的数字,正是刻画人物的精彩的一笔。
⑨如此精细入微的分析,确实有别于其他的红学研究。它反映了编辑的特殊视角。
⑩在文字方面,至善先生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一丝不苟。他写的字是典型的“编辑体”,从不龙飞凤舞。凡是字形相似的字,如“活”与“话”、“崇”和“祟”、“没”和“设”,先生总是点是点,横是横,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先生曾写有一首《蝶恋花》,其中有这样两句:“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这可以说是他平日字斟句酌的形象写照。他在《细数家珍》一文中,原稿中写的是,父亲“以前每隔一两年,总要到苏州看看”,定稿时“到苏州看看”改成了“回苏州看看”。一字之改,感情含量大不一样。“到苏州”,叶圣老可以到,其他人也可以到,连外国人也可以到,只要你有时间,有精力,谁都可以到;而“回苏州”,只有苏州籍的人才称得上“回”。一个“回”字,点出了叶圣老和家乡的特殊的感情联系。什么叫咬文嚼字?这就是咬文嚼字。
⑪至善先生称得上是个一生都在咬文嚼字的人。他的身体力行,体现的是出版人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大概在二十年前,我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几个编辑,曾在丁景唐先生的带领下,拜访叶圣陶老先生,至善先生当时曾陪同在座。他俯身在父亲耳边说话的恭谨神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事,我又和先生有过几次直接接触。日前惊悉先生驾鹤西归,不禁怅然若失,当年的情景一一浮上心头。我想,对先生的最好的纪念,莫过去像他那样热爱编辑工作,像他那样咬文嚼字。
(作者是著名出版家,《咬文嚼字》杂志主编)
【注】①丹黄:点校书籍所用的两种颜色;朱砂,雌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如遇误字则用雌黄涂抹。
( 1 )给下面词语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
________ |
荒谬 |
流露 |
什么叫咬文嚼字?这就是咬文嚼字。
( 7 )第⑩段“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一句体现了先生怎样的品格。请以“ 真的不容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③诗歌、戏剧之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