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淮安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改正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将“努力”与“随时”调换位置。
B: 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删掉“具体”。
C: 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传统。“传统”改为“作用”。
D: 经过共同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删掉“使”。
2、

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竹,是上天赏赐南山的肺,吐纳氧气,滋生水汽,

①泻进山脚下的尘地 ②凝结在叶尖化为晶莹的露珠 ③汇成一泓清莹的静湖 ④跌落岩缝汇成“叮咚”作响的山泉

A: ①③④②
B: ②④①③
C: ④③①②
D: ②③④①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B: 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C: 家园——这个饱含深情的温暖词汇,其基础全在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D: 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B: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少优秀的文化著作,可作为青少年人格教育的读本。
C: 有无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D: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5、

下列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 )

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喻)
B: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对比)
C: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拟人)
D: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设问)
6、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边境贩毒人员在暴利的诱惑之下,铤而走险,贩卖毒品,从中谋取巨大的利润。
B: 截止今天下午三点,今年校园歌手大赛的报名人数已经达到78人,创造了历年来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并且尚有部分班级名单未上报。
C: 考场上,张杰如坐针毡 , 沉着冷静,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严谨答题,考出了区第一名的骄人成绩。
D: 法国雕塑家罗丹技艺高超,雕刻出了《思想者》、《手》、《吻》等优秀作品,姿态万千,惟妙惟肖
7、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你对一位获奖的同学说:“祝贺你!你有什么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B: 你已经交了作业,科代表仍在追要,你说:“难道你让我交两遍不成?”
C: 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D: 你对夜深仍在大声说话、喧闹的邻居说:“不要讲话了,我们需要休息了。”
8、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B: 课后,请大家以《我读冯骥才《捅马蜂窝》一文》为题,写一篇作文。
C: 他笑吟吟地开口了:“怎么样,疼吗?”
D: “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至少有两千年了。
9、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村民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①就像勇猛的战土一样

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

③马上扔下背包

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A: ②④①③
B: ①④②③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10、《繁星》、《春水》诗集中没有表现的主题( )
A: 母爱
B: 童真
C: 爱情
D: 自然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牡 丹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注释】①占断:独占。②破:超出、胜过。

(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物华”就是好景色,洛阳城里的好景色让牡丹花占据并垄断了,谁人不喜欢?诗人从人们的普遍爱好着笔,直截了当地表明了牡丹人人皆爱,开篇扣题。
B: 第二句是对提问的回答。暮春时节,群芳凋谢,牡丹独开,享尽春光,占断万物之光,无怪人称牡丹是“国色天香”。
C: 牡丹“千娇万态破朝霞”,犹言牡丹花放射着洛神的灵气,千娇百媚、千姿百态,神女般地钻出,犹如朝霞般的神奇。
D: 暮春时节,群芳凋谢,牡丹独开,享尽春光,占断万物之风光;早晨九日东升时,是牡丹的千姿万态冲破了朝霞,给人带来了美丽和希望,难怪诗人对洛川神女情有独钟。
( 2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没有具体描写写牡丹花的漂亮,而是通过赏花者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的,这样写,既可见牡丹之美,又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B: “疑是洛川神女作”,以虚拟之笔,将牡丹与传说中的美女洛神类比,远而望之,皎若朝霞。
C: 结句“千娇万态破朝霞”,将牡丹之形、态、色,以一“破”字托出,“破”字十分形象,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态势。
D: 诗人以洛神喻牡丹,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见诗人是用了加倍衬托的艺术手法,颇有令人遐想的韵味。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③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溪行 ( ) ②渔人甚之( )
③亦雅咏不( ) ④颖脱不( )

( 2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为乡邻所贵
B: 悉外人 晏
C: 武陵人捕鱼乡邻之所贵
D: 环堵萧 并怡自乐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4 )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
①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②或 载 酒 肴 而 往

( 5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困难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麻麻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甚至草莓,等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

③恐惧自何而来?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某些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须提高警惕,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的动物靠近(比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若想要摆脱你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选自《博物》2012年第4期,有改动)

(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所以恐惧心越重越好。
B: 常见的恐惧症有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
C: 人类对蛇的恐惧心理有可能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D: 对恐惧的事物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
(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四种常见的恐惧症。
B: 第②段“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一句中,去掉“主要”一词文意没有改变。
C: 第③段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什么是恐惧、恐惧的类型、恐惧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恐惧心理。
( 3 )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电闪雷鸣时,我们很多人会感觉到强烈的恐惧,甚至会出现心悸、抽搐、身体蜷缩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雷电恐惧症”。

①雷电恐惧症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怎样才能减少或消除对雷电的恐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

③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呆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了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就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以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那是一次社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了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肯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

⑧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

⑨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

⑩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

( 1 )阅读全文,回答“人生的另一种财富”是什么?

( 2 )文中的“我”走出耻辱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

( 3 )请写出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话,并谈谈理由。

( 4 )文章第④段加横线词“噎”用得好,好在哪里?

( 5 )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在给父母的信中写些什么内容?请你帮“我”写一封信。(60字左右)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有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人说,幸福无处不在,缺少的是一颗善感的心。

请以“__________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作品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