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重庆市开县陈家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字形和加线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跚(pán) 愧(zuò ) 烦躁 锐不可挡
B: 吊(yàn) 阻遏(yè) 鞠躬 张皇失措
C: 荒(miù) 歪(zè) 取谛 大庭广众
D: 问(jié) 尬(ɡān) 狼藉 穷愁潦倒
2、读下面这段话,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生活在计算机时代的人们发现,“离开电脑不会写字了”,“有些字认是认得,就是写不出”。②随着电脑输入法功能的日益强大,让许多人在键盘上敲字的速度也“飞”了起来。③会打字,但不会写字,这成为当今电脑一族患上了“怪病”。④越来越多的人担忧,这样下去会导致书写能力的退化,出现一群只会看不会写的新“文盲”。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间的关系需要稳定。
B: 为了提高产量,广州某电子企业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采用了新的技术。
C: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D: 据调查,我国超过80%左右的青少年睡眠严重不足,其表现是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低。
4、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对于疫苗来说,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一不可。②接种疫苗,就是给健康人体内输入无毒或弱毒的“病原体”,以此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免受疾病侵袭。③大量实践证明,我国疫苗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④人类与疾病斗争,疫苗功不可没。⑤如果因为担心疫苗安全性而拒绝接种,无异于因异废食,只会增加患病风险。

A: ④①②⑤③
B: ②①③⑤④
C: ④②①③⑤
D: ②①⑤③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给》中记载我儿时要去看五猖会,在兴高采烈之际,被父亲命令要背书过关才能去,这样的落差给作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回忆。
B: 在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作者设想了有强大功能的潜水艇,有能发射到月球的大大炮弹,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C: 《水浒传》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的不同人生和反抗道路,表现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平等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D: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么?你想错了。”这是简·爱这样一个迫求人格独立和尊严的女性的宣告。
6、解释划线词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狼之并驱如(原来) 屠大(困窘)
B: 屠起(突然) 行甚远(连接)
C: 担持刀(卸下) 野有麦场(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D: 止露尾(屁股) 一狼其中(打洞)
7、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浑欲不胜(zān)
B: (sài)上(yàn)脂凝夜紫
C: 折(jǐ)沉沙铁未(xiāo)
D: 我报路长(jiē)日暮
8、

下列文段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淡妆浓抹总相宜,美如诗画。2016年9月,演绎在西湖上的G20峰会文艺晚会,让中国文艺惊艳了世界。①在西湖夜色中,让漫山遍野的采茶女轻舞;②彩扇徐展,乐舞蹁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传说,让观众沉沦;③水上的芭蕾经典《天鹅湖》,让欢乐的舞步在多情的西湖水面律动;④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全场欢腾,那是因为它唱出了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对于祖国的热爱的原因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最准确的一项是( )

自贡日报5月17日讯(记者 冉昌龙 欧阳敏)15日至16日,省十一届运动会“圣火天使”、礼仪小姐选拔大赛复赛在汇东春华广场进行。200名佳丽在复赛中各展所长,最终,60名佳丽获得参加决赛的资格。决赛将挑选20人参加总决赛。

A: 十一届运动会“圣火天使”、礼仪小姐选拔大赛复赛在汇东春华广场进行。
B: 省十一届运动会“圣火天使”、礼仪小姐60名佳丽晋级决赛。
C: “圣火天使”、礼仪小姐选拔大赛复赛60名佳丽晋级决赛。
D: 十一届运动会“圣火天使”、礼仪小姐选拔大赛将挑选20人参加总决赛。
10、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性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天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形容词)
B: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诀别。(动词)
C: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名词)
D: 不信,请看那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量词)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赏析,完成下列小题。

春草

(宋)刘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 1 )“水边原上乱抽荣”中“乱”字写出了春草什么特点?

( 2 )第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________。

( 1 )依据课文内容默写横线上内容。

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

( 2 )下列划线的词语翻译不正确的几项是( )
A: 舜于畎亩之中(被选拔)
B: 管夷吾举于(狱官)
C: 必先其心志(使……痛苦)
D: 曾其所不能(益处)
E: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
F: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明白)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必先苦其心/便扶向路,处处
B: 行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
C: 舜于畎亩之中/征于色于声而后喻
D: 人过/……外患者,国
( 4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然后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B: 第一段开头连用六个事例,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C: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 5 )翻译下面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

汪曾祺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施“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

绿茵茵。

唱个唱,

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瓢、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瓢,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篎篎篎篎(miǎo)”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

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芡,一种水生草本植物)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 1 )文章第一段两次提到“夏天的早晨真舒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2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至少选择两个角度赏析)

( 3 )文章在写栀子花和巴根草时分别引用了山歌和童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4 )有人说:“散落世间的趣味儿,却可以被汪曾祺老先生以神奇的丝线加以串连。他的散文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的典范。”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形散神不散”的角度对本文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葫芦瓢子

林清玄

在我的老家,母亲还保存着许多十几二十年前的器物,其中有许多是过了时,到现在已经毫无用处的东西,有一件,是母亲日日还用着的葫芦瓢子。她用这个瓢子舀水煮饭,数十年没有换过,我每次看她使用葫芦瓢子,思绪就仿佛穿过时空,回到了我们快乐的童年。

犹记我们住在山间小村的一段日子,在家的后院有一座用竹子搭成的棚架,利用那个棚架我们种了毛豆、葡萄、丝瓜、瓢瓜、葫芦瓜等一些藤蔓的瓜果,使我们四季都有新鲜的瓜果可食。

其中最有用的是丝瓜和葫芦瓜,结成果实的时候,母亲常常站在棚架下细细地观察,把那些形状最美、长得最丰实的果子留住,其他的就摘下来做菜。

等葫芦瓜完全熟透在树上,枯干以后摘取,那些长得特别大而形状不够美的,就切成两半拿来当舀水、盛东西的勺子。长得形状均匀美丽的,便在头部开口,取出里面的瓜肉和瓜子,只留下一具坚硬的空壳,可以当水壶与酒壶。

在塑料还没有普遍使用的农业社会,葫芦瓜的使用很广,几乎成为家家必备的用品,它伴着我们成长。到今天,葫芦瓜的自然传统已经消失,葫芦也成为民间艺品店里的摆饰,不知情的孩子怕是难以想像它是《论语》里:“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与人民共呼吸的器物吧!

葫芦的联想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甚受欢迎的人物,像李铁拐、济公的腰间都悬着一把葫芦,甚至《水浒传》里的英雄,武侠小说中的丐帮快客,葫芦更是必不可少。早在《后汉书》的正史也有这样的记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

在《云芨七签》中更说:“施存,鲁人,学大丹之道,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夜宿其内。”可见民间的葫芦不仅是酒器、水壶、药罐,甚至大到可以涵容天地日月,无所不包。到了乱离之世,仙人腰间的葫芦,常是人民心中希望与理想的寄托,葫芦之为用大矣!

我每回看美国西部电影,见到早年的拓荒英雄自怀中取出扁瓶的威士忌豪饮,就想到中国人挂在腰间的葫芦。威士忌的瓶子再美,都比不上葫芦的美感,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在葫芦的壶中,有一片浓厚的乡关之情,和想像的广阔天地。

母亲还在使用的葫芦瓢子虽没有天地日月那么大,但那是早年农庄生活的一个纪念。当时还没有自来水,我们家引泉水而饮,用竹筒把山上的泉水引到家里的大水缸,水缸上面永远漂浮着一把葫芦瓢子,光滑的,乌亮的,琢磨着种种岁月的痕迹。

现代的勺子有许多精美的制品,我问母亲为什么还用葫芦瓢饔,她淡淡的说:“只是用习惯了,用别的勺子都不顺手。”可是在我而言,却有许多感触。我们过去的农村生活早就改变了面貌,但是在人们心中,自然所产生的果实总是最可珍惜,一把小小的葫芦瓢子似乎代表了一种心情——社会再进化,人心中珍藏的岁月总不会完全消失。

我回家的时候,喜欢舀一瓢水,细细看着手中的葫芦瓢子,它在时间中老去了,表皮也有着裂痕,但我们的记忆像那瓢子里的清水,永远晶明清澈,凉人肺腑。那时候我知道,母亲保有的葫芦瓢子也自有天地日月,不是一勺就能说尽。我用那把葫芦瓢子时也几乎贴近了母亲的心情,看到她的爱以及我二十多年成长岁月中母亲的艰辛。

( 1 )阅读全文,概括葫芦瓜的作用。
( 2 )文章多次引用古代典籍中有关葫芦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 3 )文中第11节划线句有何含义?

母亲保有的葫芦瓢子也自有天地日月,不是一勺就能说尽。

( 4 )文章第8节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 5 )文中“葫芦瓢子”寄托了哪些情思?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捧起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大海;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感谢有你,让我得到了更多,更多……

这段文字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