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的加下划线词所表述的人生际遇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B: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
2、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行前准备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而对奔赴战场时的心态、凯旋辞官及十多年的征战生活则写得简略,这样更好地突出了人物形B: 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民要求男女平等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C: 《木兰诗》的主题,不但歌颂了尚武精神,也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D: 木兰征战准备分东西南北来写是―种排比铺陈的写法,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 |
3、 |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和词语书写,有错的一项是( ) A: 淡(dàn)泊 宁静致远 B: 淫(yín)慢 无以成学 C: 枯(kū)落 年与时驰 D: 险躁(zào) 悲守穹庐 |
4、 |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霾(mái) 璀璨 海市蜃楼(shèn) 世外桃园B: 虫豸(chì) 羁绊 相形见绌(chù) 名符其实 C: 惬意(qiè) 妥贴 日薄西山(báo) 鳞次栉比 D: 骊歌(lí) 瓦砾 龙吟凤哕(huì) 文采藻饰 |
5、 |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的演唱情境,表达了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之情。B: 《藤野先生》中有一条贯穿全文的明线,即作者深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使得文章更加的真切感人。 C: 《海燕》运用象征的笔法,成功地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 D: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传记,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
6、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鲜为人知(xiǎn) 气冲斗牛(dǒu) 罗布泊(pō) 殷红(yān)B: 慷慨淋漓(kāng) 亘古不变 (gèn) 校对(jiào) 弄堂(lòng) C: 九曲连环(qū) 燕然勒功(yān) 钥匙(yào) 字帖(tiè) D: 五彩斑斓(lán) 锋芒毕露(lòu) 挚痛(zhì) 气氛(fèn) |
7、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 。 。 。 ①让我们与书为友吧 ②对于我来说:读书是一种需求,通过读书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修养 ③读书也是一种享受,当你为一本好书着迷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笔下的文字像一个个甜美的音符敲打着你的心,带你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④读书更是一种追求,可以让你在现实中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让自己在繁花密柳中拔得开,在狂风急雨中立得定,可以让灵魂安定,让心灵纯净,远离孤独与困惑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①② |
8、 | 下列作家作品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野草》 B: 《卖油翁》——欧阳修——《归田录》 C: 《最后一课》——都德——法国 D: 《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
9、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即宽阔平坦之意。 B: “吾孰与徐公美”中的“公”和“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臣”都是古代对人的尊称。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D: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侧重摹写人情世态,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灿若群星的世界优秀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鹤立鸡群 , 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B: 这些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C: 古今中外的智者先贤,以高山仰止的深邃思维和广阔视野,抚慰着我们躁动的心灵 D: 冰雪初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润泽万物,春天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1 )本诗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 )“山青花欲燃”一句中的“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①花 时 积 三 尺 香 雪 ②西 溪 梅 骨 古 劲( 2 )解释下列加线字。 ①余筑基四尺 ②岁满三百余朵 ③密宝襄盖之 ④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 3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 4 )张岱是小品名家,他善于运用修辞,熔才情、气节、学识于一炉,灵笔点化,简练中见丰富、平实中显新妙、单纯中透雅致,营构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妙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你能结合本文相关语句,进行精当的赏析吗?( 5 )张岱说:“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陋室铭》中,刘禹锡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如何看待他们的交友观?说说你的想法。 |
众神
尉天
①灯下翻看相簿中变黄了的故乡的风景,竟然浮现了伯父的影子。
②伯父二十八岁就过世了,那时我还没出生。但他却一直以老人的温煦生活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差不多从我能够在四乡走动的年岁,伯父的名字就跟我的脚步结合在一起了。
③每当别人看到我这稀有的姓氏,就会问起伯父的名字。随着我的回答,我便会从那些陌生人那里得到一番亲切的关心。
④母亲说,在伯父念中学的那段日子,村子里的生活特别艰苦。那时候,老隔不了几天就被吊在榆树上,只因收不齐军队要的粮草。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村里人没有足够的东西吃,也找不到活干,每天就三三五五地张着无神的大眼,坐在墙脚边晒太阳。伯父跟同学放假回到乡下,面对那些村人,就怂恿大家联合办一座小工厂。虽然那座工厂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了,但大家总有了一个可以出力的地方。有了工作,稀粥有得喝了,窝窝头有得吃了,也不必愁下田的种子了。我出生时伯父已去世,工厂也毁于兵火,但他和他朋友的名字,却一直在乡间流传着。
⑤以往,我想不透几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所做的一点小事有何纪念价值,因为那时我实在并不真的了解自己的故乡,更不要说青黄不接的日子了。
⑥现在想想,我的故乡实在是一个很落后的地方。那里所有的,除了照片上所看到的那一排灰暗的枯树,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就只是成年的风沙和不断的兵荒了。以往在学校写作文的时候,一提起故乡,总把它写成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随着年岁的长大,才渐渐体会到那些温暖的事物后面,实际上都埋藏着无数的凄楚。当我回想起一家人共用一盆水洗脸,到晚上再用这剩下的水洗脚的情况,故乡的一切便给我一种与前不同的感觉。在那里,一走进村庄,就可以看到一些陶土的水缸,缸上放着一个箩筐,筐底下铺着一层厚厚的枯草,而一层层的黄土便在草上堆成一个水洼。人们就把水注到洼里;于是一滴一滴的黄泥水就透过箩筐滴到缸里去。后来到城里念书,每次念到“更漏残”一类的句子,我就会想起那些黄泥水滴到缸里的声音。这幅景象,“大观园”里的人是永远不会懂得的,因为他们根本用不着从带有潟味的黄土中去滤制苦涩的小盐。小时候,每次经过那些水缸,总会顽皮地把水洼的水注满,用舌头去舔那种咸味,但从来没有深思过那种日子到底是什么样子,就好像以“榆钱”当饭的日子所留给我的印象,只不过是爬上大榆树的兴奋而已。
⑦我不懂得故乡,所以就不懂得在那种没有人关怀的年代,几个少年凭着纯真和不忍之心所做的一点小事,对那些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人,有着那么深厚的意义了。
⑧从这些地方,我想起了中国乡间所信奉的一些神。据调查,仅仅在台北的万华一代,人们所信奉的神就有十几种之多。这些神严格说来都不是属于宗教的,他们只是某某年代的人,因为在某些地方做了某些事,那里的人由于感激便一代一代纪念下去,久而久之,便成了那个地方的守护神。如果我们想到,连京戏《法门寺》中的刘瑾,人们都不曾忘记他做的惟一善事,也许就不会奇怪民间的神那么多了。由此看来,那位香火最盛的妈祖,可能并不是一位呼风唤雨、屡现神迹的传奇人物;她应该是一位抱着纯真和不忍之心,在挨饿的和患着乌脚病的渔民盐民中奔波服务的少女吧!因为只有把人的意义扩大出来的,才是人们永远纪念不已的神。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土生土长的信仰吧!
⑨就凭着这种意识,在那些贫瘠的乡村里,很多人虽然没有念过多少书,却在那块土地上植下了他们的信仰,一代一代地在挣扎中生活下去,用血汗和眼泪培育出他们的果实。但也有很多人不是这样,由于他们将生活游离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上,所以便渐渐地失去了这种信仰。因此,他们便常常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责怪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去做的事,于是不自觉地便流露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类的感伤。在这种感伤之中,他们虽然梦想着自己的生命有开花的一天,却不知如何播下自己的种子;即使从很小的时候,便有计划地留下自己的照片,保存用过的物品,以便长大成名之后,好送到博物馆去,结果也不一定能达到目标。想到这些,我好像渐渐懂得我的伯父和他那些朋友的故事了。
(选自《岁月》,有删改)
( 1 )对于伯父和他朋友的故事,“我”经历了从“想不透”到“懂得”的心理变化过程。阅读文章,补全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起先:①________,“我”对此“想不透”。
然后:回忆故乡的点滴,使“我”明白了伯父等人行为的意义
接着:思考中国乡间神灵众多的原因,使“我”理解了②________ 。
最终:③________,“我”真正懂得了伯父和他朋友们的故事。
( 2 )文章第⑥段,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结合具体内容,简析其作用。只有把人的意义扩大出来的,才是人们永远纪念不已的神
( 4 )根据文中“我”的情感脉络,结合具体内容,探究标题“众神”的意蕴。看水
汪曾祺
①下班了,组长大老张走过来,对小吕说:“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
②小吕的心略为沉了一沉。他从来没有看过水,他不知道看水是怎么个看法。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压迫着他。但是大老张说话的语气叫他不能拒绝。吃了晚饭,小吕早早地就上了渠。
③一来,小吕就去找大老张留下的两个标志。大老张告诉他,他给他在渠沿里面横插两根树枝,当作标志。大老张说:“你只要常常去看看这两根树枝。水只要不漫过标志,就不要紧,若是水漫过标志,就去搬闸,——拉起一块闸板,把水放掉一些;若是水太小了,就放下两块闸板,让它憋一憋。”
④小吕很快找到了标志。这只是两根细细的树枝,半掩半露在杂草之间,并不引人注意。看见了这两个标志,小吕心里一喜,心里有了一点底。
⑤小吕又到大闸上试了一下。他拉了一次闸板,——用抓钩套住了闸板的铁环,拽了两下,活动了,使劲往上一提,起来了!行!又放了一次闸板,——两手平提着,觑准了两边的闸槽,——觑准了!不然,水就把它冲跑了!一撒手,下去了!再用抓钩捣了两下,严丝合缝,挺好!第一回立足在横跨在大渠上的窄窄的石梁子上,满眼是浩浩荡荡的水,充耳是轰鸣的水声,小吕心里不免有点怯。( )他屏住气,站稳脚,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闸板上酒杯大的铁环和两个窄窄的闸槽上,还是相当顺利地做成了他要做的事。
⑥行!他觉得自己基本能够胜任。他心里轻松了一点,刚才那种压迫感开始廓散。小吕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走着走着,又有点紧张起来。渠沿有好几处渗水,沁得堤土湿了老大一片。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蝼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小吕越看越担心,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就选定了一处,用手电照着,定定地守着它看,看看它有没有变化。这时恰好一个晚归的工人老李走过来,问:“小吕?你在干啥呢?——看水?”
⑦小吕连忙拉住他:“老李!这要紧不要紧?”
⑧老李看了看:“嗐!没关系!一黑夜你不要老这么跑来跑去,找个地方坐下歇歇!隔一阵起来看看就行了!”
⑨小吕并没有坐下歇歇,他还是沿着支渠来回溜达着,不过心里安详多了。他走在月光照得着的渠岸上,走在bān bó的树影里,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他脚下是一渠流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道。
⑩半夜里,大概十二点来钟,出了一点事。小石桥上面一截渠,叫水涮开了一个洞。小吕的心扑通一声往下一掉,怎么办?这时候哪里都没法去找人……小吕留心看过大工们怎么堵洞,想了一想,就依法干起来。先用稻草填进去——他早就背来好些稻草预备着了;用铁铣立着,塞紧;然后从渠底敛起湿泥来,一铣一铣扔上去。洞总算渐渐小了,终于填满了。他又仿照大工的样子,使铁铣拍实,抹平,好了!小吕这才觉得自己一身都是汗,两条腿甚至有点发颤了。水是不往外钻了,——然而,这牢靠么?
⑪小吕守着它半天,一会儿拿手电照照,一会儿又拿手电照照。好像是没有问题,得!于是,他到别处去巡看。
⑫过了一会,又来看看,——没问题。
⑬又过了一会,又来看看,——挺好!
⑭小吕的心终于踏实下来了。
(有删改)
( 1 )看拼音写汉字。走在bān bó(________)的树影里
( 2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 |
人物心理 |
接受任务 |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心里一喜,有了点底 |
试拉闸板 |
③________ |
④________ |
由紧张到安详 |
⑤________ |
⑥________ |
A.于是 B.但是
( 4 )请你就第⑨段划线句中的省略号处展开一定的描写,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50字左右)作文
题目:那一片山水
提示:可能你曾流连过桂林山水的奇异,可能你还沉醉于九寨山水的灵秀,也可能你更神往西藏雪山的神秘。总之,生活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仍钟情那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因为它,人们终于发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山水情结,听到了山水的自述和呐喊,陶醉于那山水一方的某个感人故事;因为它,我们的眼亮了,心活了,情也真了……也许我们会纵情山水;也许我们会感悟山水、寄情山水;也许,我们还会去赏山水之画,品山水之诗……联系自身生活积累和思想感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