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何确诊?新闻报道中常提到确诊病毒感染的诊断手段“核酸检测”。那么,什么是“核酸检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结果呈阴性,则表明被测试者可能并没有感染这种病毒。

①“核酸检测”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检测被测者体内是否存在某种病毒的核酸

②如结果呈阳性,则表明被测试者体内存在该种病毒

③病毒主要就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

④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

⑤主要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A: ①②③⑤④
B: ④①③⑤②
C: ④⑤③①②
D: ①④⑤③②
2、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妖(ráo) (pīng)婷 教学相(zhǎng)
B: (kè)守 潮(xùn) (dān)食壶浆
C: 拮(jū) (xuán)虚 (jiǎo)揉造作
D: (huàn)养 桑(zǐ) 间不容(fā)
3、将下列句子组成一句意思连贯、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格是什么?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⑤人格是心灵的庇佑、人生的座基。

A: ①⑤②④③
B: ①⑤③②④
C: ②④①⑤③
D: ③②④①⑤
4、

选出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呻吟(shēng yīn) 蜿(yán) 起(luè) 秀(qí)
B: 圈(yùn) 纵决荡(hèng) 外壳(ké) 奇(jué)
C: 磨(zhuó) 然(àng) 翠(fěi) 立(zhù)
D: 酒(niàng) 溅(bìng) 利(xī) 丰(yú)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天的活动,你是参加?还是不参加?
B: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C: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D: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嘹亮 纯粹 大姆指 随声附和 美不胜收
B: 诀别 踩扁 赤练蛇 眉开眼笑 大相径庭
C: 辩护 掺合 芙蓉鸟 美不盛收 惊慌失措
D: 云霄 诅骂 探测仪 人迹罕致 哄堂大笑
7、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ráo) 婷(pīn) 不容发(jiān) 偻提携(yǔ)
B: 摇(yì) 定(gēng ) 自惭形(huì) 浩浩汤汤(shāngshāng)
C: 恣(suī) 据(jié) 精竭虑(dàn) 山肴野(sù)
D: 闻(fēi) 阔(chuò) 揉造作(jiǎo) 深痛疾(wù)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沮丧 篷首垢面 谴绻 不屑置辩
B: 尴尬 浮想联篇 推崇 汗流浃背
C: 祈祷 妇孺皆知 荣膺 销声匿迹
D: 函养 无与伦比 亘古 潸然泪下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B: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C: 篮子里有番茄和黄瓜、豆芽等。
D: 我们的刊物虽“小”,但要走自己的路,办出自己的特色,拥有自己的“品牌”。
10、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言就是飞翔。理解: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尊严高于生命。
B: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理解:这句话采用拟人手法,显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C: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和她亲近呢?理解:运用反问,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D: 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注释:①柳中庸: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是李端朋友。

( 1 )第一,二句中,诗人从哪些角度描绘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 2 )第三,四诗句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 1 )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3 )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__________________

时常可见的水杉是柏科红杉亚科水杉属的唯一一种尚存植物。

红杉亚科是一个极其古老的类群,曾是北半球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成分,但后来,由于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原因.红杉亚科的大量类群绝灭:新近纪(动植物形态开始与现代的接近)全球性的气温下降,迫使红杉亚科逐渐从高纬度地区撤出;第四纪(约260万年前至今,板块运动与此前相比不再剧烈)冰期气候的剧烈恶化,使红杉亚科的分布区进一步退缩至中、低纬度地区,最后在欧洲全部消失,仅在东亚腹地和北美西部残存

另一个史前“遗老”,就是我们身边的银杏。银杏类的化石最早可以追溯到2.7亿年前。根据化石证据。银杏目曾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白垩纪被子植物迅速崛起时,银杏类也和其他裸子植物一样迅速衰落;晚白垩纪后,银杏科以外的银杏类植物已经基本绝迹。渐新世由于气温下降.银杏不断南迁。自更新世中期(58万年至14万年前)以来,历经多次冰期的银杏一退再退,如今仅在中国东部、西南和南部地区有三个野生种群。

【材料二】

是幸运儿还是倒霉蛋?

满大街的水杉和银杏其实是濒危植物。所谓的“濒危”。说的是这些植物在野外环境的生存状况,不包括你所在的街道、小区里种植的那些树木。人类可以通过杂交、选育、转基因等手段,使栽培品种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气候,并为之创造适宜生长的条件。而野生种群非但没有这样的优待,有时运气也会决定它们的未来是光明还是晦暗。

离我们生活更近的倒霉蛋是香蕉。现在大家能在超市里买到的香蕉品种几乎都是香芽蕉(即卡文迪什蕉)。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世界上流行的香蕉品种却是口味更佳、更易于储存运输的大麦克香蕉。然而由于一种土传性镰刀菌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几乎让大麦克香蕉全军覆没。由于商品香蕉(小果野蕉的三倍体品种)的种植主要依靠无性繁殖,这就意味着成千上万株香蕉本质上可能都是同一株香蕉:好处是性状稳定,甜度、大小、产量统统稳定;坏处也源于稳定,一旦有某种病原体可以侵染某一株香蕉,那么大批量的香蕉都会随之倒霉。

事实上,我们的食物比我们脆弱得多。经济作物抗虫抗病品种的培育一直是全球生物界的热点。大豆是一种饱受病虫害困扰的重要农作物,它的近亲、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王,则可以为其提供保障。病虫害源于自然界,在野生环境中摸爬滚打的野大豆种群,总会有办法抵抗难缠的灾害,但如果世界上仅剩下栽培大豆而无野大豆,再遇到疾病,它们将无力抵挡。

【材料三】

反直觉的承担责任

相比农业,林业似乎离城市生活更远。事实上,城市行道树种的挑选范围极其狭窄,银杏、水杉恰巧位列其中.又恰巧祖上都曾广布北半球,因而人工培育的各品种再回到祖先曾经踏足的土地.倒也不难。这便给大家造成了“满大街都是”的错觉。

可是家系成熟品种的广泛应用会带来隐患,最坏的结果参见香蕉。在危急存亡之时,野生种群所保留的丰富的基因库,或许可以拯救娇养于城市中的行道树们。

养在苗圃庭院内的水杉,在野外数十年未发现实生苗,这意味着它们在自然竞争中已经有心无力,难以与欣欣向荣的被子植物相抗衡。仅保留栽培品种而失去野生种群,会让我们损失植物大量的遗传信息。目前世界上的栽培银杏几乎全部源于浙江天目山居群,若是未雨绸缪,育种学家便可用重庆或是广西的野生植株来杂交,以获得性状更优、抗逆性更强的品种。

野生种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野大豆蔓生攀援,茎纤细柔弱,种粒细小,合油量低……它没有人类照看,如何抵御旱涝、虫病?它的茎缠绕着谁?它靠谁传粉,靠谁遮阴?它的种子供养了谁,又在谁的庇护下年复一年地生长?它与谁同生,和谁共死……这些都是切实重要的研究。如果说有什么现实意义,至少了解野大豆能帮助离我们更近的大豆渡过一些可能的难关。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仍都将在这颗星球生存下去。保护物种的野生种群虽任重道远,也可能让多数人费解,但终归还是为了人类自己。这话虽俗,却一点没错。——节选自《物种日历》

( 1 )根据文本,请你为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

是幸运儿还是倒霉蛋?

反直觉的承担责任


( 2 )比较A、B两句,说说你的看法。

A.最后在欧洲全部消失,在东亚腹地和北美西部残存。

B.最后在欧洲消失,在东亚腹地和北美西部残存。

( 3 )根据材料和你的理解,将表格内容填充完整。

丽麦“Wolfram—x—Yttrium”和《物种日历》心有灵犀。

网友”空口梦想家“的评论能获得454个赞。

①请你根据材料相关信息,说说为何“银杏看起来满大街,但还是濒危物种”的原因。

②请你以《物种日历》的小编身份,结合文末“这话虽俗,却一点没错”这句话,认真思考,回复“空中梦想家”。

作者回复: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⑨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患软骨病的人……

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⑪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

(选自2011年5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 1 )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

( 2 )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

( 3 )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

( 4 )第⑩段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

( 5 )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1)“正能量”是时下流行的词,它通过激发内在潜能,表现一个新的自我,传递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取的态度、向善的力量。现实生活中,面对坎坷,人们需要激励自己积极向上;面对低效,公司需要鼓动员工奋力拼搏;面对弱势,我们需要及时伸出援手……
请以“ 需要正能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请以“我们班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1),请按要求写作;若选题(2),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完成题目,然后写作。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书写工整,不得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