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只要老老实实扪心自问,我们都可以找到出现警报的地方。”这句话放在下面的语段中最合适的一处是( ) B: ②③之间 C: ③④之间 D: ④句后 |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区团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B: 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C: 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D: 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桂林市推广并通过了一系列的优惠旅游政策。 |
3、 | 下列词语有错的一项是( ) A: 告罄 题纲 满腹经纶 长嘘短叹B: 臆恻 譬喻 按部就班 人情世故 C: 朗润 精粹 顾名思义 毛骨耸然 D: 漫骂 抉择 一气呵成 黎民百姓 |
4、 |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每一个革命先烈的背后都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B: 这位著名歌唱家的歌声气冲斗牛 , 声入云霄,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声。 C: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 , 对国防武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 他辞去了所有的社会兼职,如释重负 , 可以一心一意地教书了。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 , 浪费了大好年华。B: 全校同学目不暇接地聆听着科学家精彩的学术报告。 C: 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 , 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D: 人们常用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劝勉别人不要嫌弃行业不好,任何工作都能创造出超人的业绩。 |
6、 |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滟滟微波的西湖中,眉目娟秀装束淡雅的绾发船娘,唱着轻柔动听的越剧从碧水深处缓缓而来,玲珑的船儿,荡开绿色的清波,让人尽享“脉脉含情新水绿,小船沿流画浆轻”的境界。而岸边那滴翠的绿,斑斓的花,五彩相间,辉映成趣。栈桥蜿蜒,钟声悠扬,……每一处细节,都把西湖的美妆点到极致。难怪说“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B: guān mài jiàn jiàn C: wǎn mò jiàn zhàn D: guān mò jiān jiàn |
7、 | 下列关于作家和文学作品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B: 高尔基用充满激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海燕这一勇敢的形象,为无产阶级唱出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C: 凡尔纳的小说是科学与幻想的完美结晶,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海底两万里》就是他的作品。 D: 《名人传》的作者是托尔斯泰,作品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罗曼·罗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战斗的精神。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B: 是否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C: “嫦娥三号”登月成功让我们距离月球资源的利用又近了一步。 D: 对于期末考试语文复习,我们要详细落实并制定一个复习计划。 |
9、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5月17日晚上,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闭幕,中国飞人刘翔举行了退役告别。B: 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改进,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物质技术条件,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 C: 他的谆谆教导,深深地影响了我,是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锲而不舍地践行。 D: 在数字化技术的蔓延下,各种电子阅览器让纸版图书走向消亡,乃至远离我们。 |
10、 | 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崎岖 麻木不仁 粗制滥造 翻来覆去B: 愚钝 不可名状 诚惶诚恐 冥思遐想 C: 侏儒 器宇轩昂 正襟危坐 藏污纳垢 D: 尴尬 颔首低眉 油光可见 黯然失色 |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1 )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这首七言律诗浓重地描绘雁门景象,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 B: 前两句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写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的形势。 C: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D: 李贺的诗歌往往具有想象丰富、奇谲求新、独树一帜的特点,该诗中就有鲜明的表现。 ( 2 )对诗中色彩的运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黑”字突出了敌人的猖獗以及军情的险恶;“金”字表现出了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B: “燕脂”即“胭脂”,指将士所流血的颜色。仿佛看到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C: 诗中浓丽的色彩描绘,不仅突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更重要的是加重了作品惨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D: 作者巧妙地把黑色、金鳞色、胭脂色、紫色以及秋色、黄金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录毕,走送之 ③媵人持汤沃灌 ④弗之怠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4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5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
铜项链
詹蒙
①2003年,我在日本东京读预科班,准备两年之后在日本考大学。
②第二年,我租的旧公寓到期了,又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当时已经是冬天,寒风刺骨,东京的天空下起了雪,我颓丧地坐在川崎市新九子车站的长椅上,在越来越暗的天色里,我哭了起来。不知何时,一位老人坐到我旁边,微笑着说:“孩子,你这么年轻,有什么伤心事一定会过去的。”倾诉的渴望让我不管不顾,滔滔不绝地把全部的惶恐和委屈说给她听。老人无法止住我的哭泣,她拉起我的手一直走到她的家里。那是一座破旧的住宅楼,房间摆放的用具都属于20世纪。遇到这样的好人,真像是奇迹发生。
③就这样,我总算再次安定下来了。
④老人很孤独,从不提及自己的丈夫,她只有一个儿子,一年才看她一次。老人有糖尿病,腿脚已经不便,却坚持不肯去医院。我一再追问,才知道她很久没有交国民健康保险了。我偷偷地去为她办理了国民健康保险,当我把黄色的保险证交给她时,老人紧紧握住我的手不说一句话。第二天,我请假陪她去医院。老人的糖尿病已相当严重,马上会双目失明,而且很可能转为尿毒症。回家的路上,老人安慰我说:“一个孤老婆子的活与死对这个世界的意义都不大,不要紧。”
⑤第三天清早,我把仅有的78万日元(相当于5万多元人民币)的存折塞给老人:“用这钱去住院吧。”我没给老人推辞的机会。办完了住院手续,我才知道那可怜的78万日元只够她全部住院费的五分之四。
⑥2005年初夏,为了支付住院费,我没日没夜地打工。这期间她儿子来看过她一次,扔下为数不多的钱就走了。第二个月,老人失明了,并发的尿毒症开始吞噬她最后的残躯。
⑦8月的一天,我去医院看她,一位陌生的男子见到我,如释重负地塞给我一张纸说,他是公立律师事务所的藤山一行,已根据老人的意愿为她起草了遗嘱——老人已经把她全部的、根本不能叫财产的财产给了我。
⑧律师走后,老人从她那满是皱纹的脖子上把一条粗笨的铜项链摘下来,比画了半天才戴到我的脖子上。她说:“孩子,这条项链是我丈夫生前的馈赠,跟了我57年。它的主人是九条道孝的外孙,日本最著名的贵族里一个年轻有为的军人。这么多年来,这条项链是我的全部。别看它丑陋,最珍贵的东西不要从表面来判断它。答应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它送给任何人,要对它不离不弃。”
⑨2005年10月,老人辞世。她的儿子拒付母亲的住院费,理由是遗产的继承人也该继承债务。那时,我还欠医院20万日元的治疗费。
⑩两个星期后,藤山律师带着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找到我,他是老人的儿子,因为他怀疑母亲藏有巨额财产,要求过目一下清单,否则就和我打官司。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然而当他仔细过目了他母亲的所有遗产以及那条项链后,默默地在财产放弃说明书上签字,转身离去。
⑪而我直到2007年5月,才还清医院的债务,成了自由人。
⑫一天晚上,我反复端详那条项链,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第二天,我带着项链去了东京最权威的古董店。店主用放大镜端详了老半天后告诉我:“这的确是一条老项链,从重量上看它比铜要轻,很可能是铜皮里包裹了其他东西。”老人临终前说,最珍贵的东西不要凭表面来判断,是在暗示我什么吗?我下定决心弄清真相,于是让店主打开了那层铜皮。铜皮里有一颗硕大的钻石,大约3克拉,镶嵌在圆形的白金座中!我们都惊呆了。店主在测量了钻石的纯度与色泽之后对我说:“小姐,恕我直言,你已经是一个相当富有的人了。”
⑬老人一生困苦,至死都不肯出卖这条项链。然而我始终不解,为什么她临终前不肯对我说明真相。直到有一天,我路过藤山律师的事务所才知道,老人怕我清楚真相后在她儿子面前露出破绽,她知道我不擅于撤谎。
(有删改)
( 1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①我偷偷地去为她办理了国民健康保险,当我把黄色的保险证交给她时,老人紧紧握住我的手不说一句话。(赏析划线词)
②“别看它丑陋,最珍贵的东西不要从表面来判断它”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 2 )第④段中,“一个孤老婆子的活与死对这个世界的意义都不大,不要紧”这句话反映了老人怎样复杂的心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二十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儿,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四十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知道他有多疼愛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儿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他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开起了一间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儿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儿,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看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少顷,桑伯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屏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统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儿,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嘴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儿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家具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滿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经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已有点儿暖意,桑伯细味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把貼紧老人的新靠椅,教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把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 1 )分析下列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③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 2 )品味下面的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 3 )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一)《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节日”的解释:①纪念日②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请以“过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爬山虎
和春天一起发芽的
除了三月就是爬山虎
爬山虎是最富个性的植物和种族
看它柔嫩的藤蔓,透红的卷须
无论风雨,无论云雾
眼睛总是盯着前方
不需云梯,不要缆索
总是横着肩膀向上,不停半步
攀登,攀登,攀登
仿佛攀登就是它生活的全部
是要腾上九天剪取云霞
是要蹿上夜空采摘珍珠
——摘自李瑛《春天的故事《组诗》》
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处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及毕业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