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昆明市滇池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我市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录制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市民的爱国热情。
B: 我们要真正的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这样我们的情感会更加丰富,生活会更加美好。
C: 随着冷空气的到来,这一周不是刮风就是下雪,让人倍感寒意。
D: 央视的《主持人大赛》深受观众喜欢,是因为节目新颖,干净利索,不玩满屏的花字。很好的展示了选手的台风、语言组织能力和现场感染力。
2、

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默默写了一本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删除“左右”)
B: 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惠州市交警支队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删除“不”)
C: 在这次教学研讨会上,老师们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删除“在…上”)
D: 这部作品塑造了几个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把“事迹”改为“形象”)
3、

古诗词鉴赏。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 诗歌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B: 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涵哲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 颔联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惆怅。
D: 诗中用“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了作者没有因为仕途坎坷而消沉,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豁达胸襟。
4、

下面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峰(luán) 赠(guì) 不及待(pò)
B: 石(bān) 育(bǔ) 人声鼎(fèi)
C: 潮(xī) 肥(shuò) 相得益(zhāng)
D: 轻(yíng) 熟(xián) 随声附(hé)
5、

课文《生物入侵者》第5段中作者不认为是“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是( )。

A: 是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B: “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
C: “偷渡”入境。
D: 外国人故意带来的。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工作者自由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B: 一年来,习主席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态度”,在国际社会刮起一股“中国风”。
C: 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D: 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老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7、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qiè)意 欺(wǔ) 流水潺(chán) (jīng)若寒蝉
B: (cuán)集 脚(kē) 五(háng)八卦 (shè)级而上
C: (chán)于 (tiào)米 暴戾恣(suī) (qiáo)首以待
D: (hāo)菜 隐(huì) (chì)之以鼻 探(lí)得珠
8、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 , 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B: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结尾别出心裁 ,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C: 为迎合考试,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 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D: 作家陈丹青到书店为其新书《退步集续篇》签售,他坦承,这是为自己作宣传。看来,因“销量”的压力,往日深居简出的作家们也要到前台为自己摇旗呐喊了。
9、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jīn)持 (bìng)发 洗(dí) 发扬(zī)长
B: (shuò)风 (cù)新 (yú)论 根深(dì)固
C: (dá)理 (xiān)维 (zèng)亮 (hào)为人师
D: 找(chá) (gòng)给 执(niù) 摩肩接(zhǒng)
10、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谁“约定”的呢?

②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

③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④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

A: ③①②④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①④②③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A

B

C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丽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宋)苏轼

蚕欲老,麦半黄,

山前山后雨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

白衣仙人在高堂!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以上三首诗中,最能体现纪昀“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词”这个评论的是哪一首?请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①,张文节荐之于朝廷,适值帝御试进士②,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后为馆职,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宴饮。时侍从文馆士大夫皆至市楼酒肆游息作乐。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上谕群臣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殊既受命,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

【注释】①晏无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②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后馆职/或异二者之
B: 除授人意/何陋
C: 上嘉其诚实/香远
D: 以贫无可为之具/截了当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 3 )结合选文,谈谈晏殊的诚实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庄稼乡村

程玉宇

①乡村是庄稼和乡村植物的产房。而一年四季的庄稼们,则是乡村粗野的汉子和柔情如水的小媳妇。

②春天,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如一幅油画一般,将小小的乡村人家也装进了画框。乡村因此而色彩浓烈艳丽,香气四溢,就连乡村人家门前的那条小溪,那一朵朵蹦起跃下的浪花,也奔流着芬芳的气息。

③难怪,我村门前那条瘦弱的小河,便被村人们亲昵地称为“香溪”。

④我想,我家乡的河流是一位野丫头,她虽然粗服乱头,布衣荆衩,但她绝对不会流淌什么脂粉之气。她春天从油菜花的原野上流过,夏天从农家的瓜果菜园淌过,秋天又沾了一溪的稻花,一溪的荷香。亦因此,在有月的晚上,在大片大片玉米林叭叭的拔节声中,那条河,那条小溪,便在每一捧流水里,都饱含了乡村原野上五谷杂粮的成熟气味和庄稼的芬芳,不但给整个乡村蕴含了一层朦胧的水汽,也给了乡村女孩儿一股灵秀之气。

⑤初夏时节,麦子成熟了,整个大地原野一片金黄。在乳汁一般的月色下,微风吹过,如一片波涛滚滚的大海,把我的小小村子,如一只小船一般,淹没在一片纯粹的麦香之中。而那淡蓝色的远山里,以及小溪流过的白杨树林里,正有一只鸟,如怨妇一般,声声哽咽:我儿种错――!我儿种错――!

⑥就在这种鸟的凄厉呼唤声中,庄稼地边涧畔畔上的南瓜花,便在月色里一大朵一大朵悄然开放了。乡村土瓦房前的三两树杏子也在一夜之间变得麦子一般黄亮,第二天一早,那些握着霜刃走向麦田的乡亲们,便在老梁叔的吆喝声中,吃上麦黄杏了。

⑦原野上的麦子才收割不久,整个乡村世界和田野上,又被一片片绿得发黑的包谷林覆盖。而村前大河边的那几顷稻田里也一片葱绿,一支才出水不久的小荷上,便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扇动着薄如蝉翼的翅膀,似坠欲坠又勉强站立的模样,让人顿生怜悯之情。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簌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瞬间,那千只万只蛙们便像听到了冲锋号似的,全都亮开嗓门鼓噪起来。满世界一片震天动地的蛙声,宏大如乐团,使整个乡村大地和庄稼的原野,都弥漫在一种民间的土地的田园的音乐之中。

⑧庄稼,庄稼,无边无沿的庄稼,而庄稼地当中的乡村人家,则如浩瀚的银河系中闪烁的一颗亮星,那么的耀眼,又那么的大音希声,大美无言。

⑨当一场凉爽的秋风掠过,粮食们便如排着队伍一般,一垛又一垛地从田野上回到村子,且一疙瘩金黄,一疙瘩鲜亮地挂在农家的屋檐下,或架在我们门前的核桃树柿子树的树枝上。最是那些大豆们,如调皮的孩子似的,老是趁着大人们不注意,便在场院里蹦蹦跳跳的,东藏一颗西躲一颗,逗得三两只花喜鹊总是在庄稼院里一边装模作样地报喜,一边在草丛里,在包谷杆上,在土墙的角落里寻寻觅觅。这时候,乡村大地一片空白,只有涧畔畔上的柿子树们,举起千只万只红灯笼,守望着空荡荡的庄稼大地。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那满天满地的原野上,仿佛是突然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一直绿到天涯。

⑩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⑪而那重复了又重复的春夏秋冬,又总是在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和瓜果蔬菜的轮回中,给乡村换上了一层又一层盛装。亦因此,庄稼便成了乡村的血液和灵魂,总是要让乡村的后代繁衍生息,总是要让乡村茁壮地成长。

(选自《到庄稼地里转转》,有改动)

( 1 )本文描绘了庄稼乡村的四季图,请你为每幅图配上简短的标题。

春:________;夏:________

秋:________;冬:雪野孕绿

( 2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划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①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籁俱静,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

②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那满天满地的原野上,仿佛是突然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绿到天涯。

( 3 )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大篇幅来写家乡的那条小河?
( 4 )第⑩段写道:“乡村,是庄稼的乡村。”请阅读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

张莹

①六月,花红柳绿。小城的清晨,异常清爽。

②今天,太阳还没起床,街上却比往日热闹了许多,陆陆续续的人啊、车啊,都奔向一个个写着“高考考点”的地方。

③“哈,都穿上我们的新衣服啦!”一群穿着一模一样红T恤的少年,在轻声地交谈着。彼此看着T恤上五个可爱的字——明天会更好,他们相互举拳示意“加油”。

④“老师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地说了一句,底下红色的一片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⑤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朝他们走来,同样身着一件红色T恤。

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去,老师的T恤后面竟然也有五个字——我们在一起。“老师……”微弱的,却又是清清楚楚的哽咽,在红色的人群中蔓延开来。

⑦那拄拐杖的男子微笑着,轻轻拍拍紧挨着他的孩子:“没事儿, 老师这不是来了吗?放心去吧,老师等着你们!记着哦,我们是风火少年!”

⑧“是,我们一起去追风……”孩子们相继笑了,响亮地和老师应和着。

⑨原来,考试前夕,老师在送生病的学生去医院的路上不小心扭伤了腿。同学们原本想去探望他,可他不但阻止了,还托同事带给孩子们每人一件火红的T恤。

⑩此刻,这片红,艳艳的,像一团火,无畏无惧地热烈着,给孩子们蓬勃的希望,无穷的力量!

⑪出考场,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孩子们正一筹莫展。“看,那里!”一位同学兴奋地叫道。

⑫考点外,几顶黄色遮阳棚内,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花伞——灿灿然,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欣欣然,似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⑬孩子们跑过去,一个接一个地拿着伞,欢呼雀跃。片刻之间,马路两边翠绿的梧桐树下,一朵朵花儿,飘动着,四散开去。

⑭翌日,那些青春少年又来了,他们走到黄色的遮阳棚下,放下一把把花伞,冲着遮阳棚里的人清脆地说了声:“谢谢。”之后,便你说我笑着,再次走向考场,那么洒脱,那么自然。

⑮121把伞,是小城二十名爱心志愿者为孩子们买的,他们不过是想给孩子们一点点的鼓励,一点点的方便。现在,盛开过的伞全部返航了,带着一股青春特有的芬芳,带着无人而设突然出现的特殊“考题”的满分答案,带着青春里实实在在的正能量。

⑯121把伞啊,一把不少!这金灿灿的遮阳伞,在青春少年里,熠熠生辉啦!

⑰终于,完成了自己12年奋斗的答卷。走出考场时,天是蓝的,地是绿的,就连心情,也是明晃晃地透亮着。

⑱人群中,分外惹眼的是一位瘦高的“绿色男孩”,他戴着太阳帽,穿着绿色T恤,抱着一台单反相机,穿梭在来往的人群中。他身后有着这样的标示牌:给青春留下高考的印记(免费拍照)。

⑲原来,他是去年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如今就读于某大学的编导专业。大学里的他,回首自己的高考,愈加觉得,应该为那青春里最庄严的时刻留下一些什么。于是,他就想利用自己的所学,在高考时为更多的考生和家长留下美好的回忆,而最后一场考试之后的离开,也许是最能触动心灵的时刻吧。于是,小伙子抱着相机来了。他不停地忙碌着,在他的单反相机里,一幅幅画面在定格……

⑳都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是,翩翩少年们才不是呢,他们不惆怅,不多忧,一任前行,只把韶光变锦绣。再回眸,却是品了樱桃,甜;雨打芭蕉,美。这声色,饱满而生动,斑斓而多彩,孜孜不倦地温暖了整个青春。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5期,有删改)

( 1 )请简析标题的含义。

( 2 )试概括文中令孩子们倍感温暖的三件事。

( 3 )文章第⑨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 4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

①灿灿然,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欣欣然,似一张张明媚的笑脸。(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②再回眸,却是品了樱桃,甜;雨打芭蕉,美。(品味划线语气词的情味)

( 5 )文章第⑲段中写到“一幅幅画面在定格……”,会有些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合理想象,描绘一幅画面。(温馨提示:恰当运用描写手法,字数在80字左右)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以《走近了,才知道》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