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梁山好汉中( )诈中风疾不复朝觐受职,后来漂洋过海闯荡国外去了。 A: 李俊 B: 卢俊义 C: 柴进 D: 燕青 |
2、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啜泣 喑哑 齐心协力 迥乎不同B: 撺掇 崔巍 歇斯底里 销声匿迹 C: 悲怆 睥睨 粗制烂渣 味同嚼腊 D: 禁锢 帷幕 吹毛求疵 通宵达旦 |
3、 | 对下面文段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书:字条 C: 以:通“已”,已经 D: 怪:以……为怪 |
4、 | 下列几位同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轩说:同义词虽然词义基本相同,但仍有区别。举例来说吧,“成绩”和“成就”,前者语义轻,后者语义则较重。 B: 思琪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要运用到谦辞和敬辞,比如“不吝赐教”“才疏学浅”“抛砖引玉”“洗耳恭听”“大驾光临”等词全是谦辞。 C: 雨婷说:反义词的使用可构成对比,使句子的感情色彩更为鲜明,例如这一句,“黑暗最终会被光明所替代”。 D: 昊鑫说:数量词的妙用具有诗意化的审美效果,你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巧用数量词,寥寥几笔就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生动传神。 |
5、 | 选出下列选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仙露琼桨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碌碌终生B: 夜幕降临 繁弦急管 果实累累 不可磨灭 C: 获益匪浅 多姿多彩 虚度年华 阴晴园缺 D: 举世无双 险象跌生 慧心未泯 轻飞曼舞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这个病人用一只胳膊纣支起了身子…… B: 10年前,我们搬进这座高层建筑时,还依稀可辨往日的荒无。 C: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
7、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涸(hé) 蜷曲(quán) 拈轻怕重(niān) B: 收敛(liǎn) 滑稽(qǐ) 神采奕奕(yì) C: 匿笑(ruò) 坍塌(tān) 头晕目眩(xuàn) D: 蹒跚(pán) 感慨(kài) 踉踉跄跄(liàng) |
8、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历史上曾经人来人往的丝绸古道,如今已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B: 班会上,在同学们指出了王军的许多缺点后,他锋芒毕露 , 百般辩解。 C: 一个又一个的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D: 转过水榭,是一条回环曲折的石桥,桥下流水潺潺。走过石桥,美景亦复如是。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改革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从质的积累,到量的飞跃,从系统能力的突破,到点的提升。B: 科技创新能力的增添,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浇筑了新动能。 C: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中“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 D: 当今时代,我们需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
10、 | 下面对名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猎人笔记》以一位猎人在行猎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刻画了截然对立的两类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农奴制度的控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B: 《镜花缘》是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代表作,该书知识丰富,旁征博引,“论学说艺数典谈经”,涉及到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灯谜等内容。 C: 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尖锐地讽刺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子路负米”等故事,批判的矛头直指“孝道”,体现了他与旧社会势不两立的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D: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以唐朝玄奘法师为原型,其部分事迹也是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唐僧等同于玄奘法师。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草宫①怀古 (唐)刘长卿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②,青青向楚人。 【注】①春草宫是隋炀帝所建的离宫。此地春色芳草浓盛,故而命名。②罗裙色:古代宫妃罗裙的颜色。 ( 1 )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也是严峻无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吞没。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发出“________”(用诗中的原句回答)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笞。( 2 )请你说一说诗中“犹带罗裙色”一句的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 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①以顺为正者________ ②与民由之________ ③威武不能屈________ ④蒙袂 , 辑屦________ ⑤从而谢焉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 3 )乙文中的故事,证明了甲文中的哪一句话?( 4 )乙文中“饿者”的所作所为能否称得上“大丈夫”? |
语段阅读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________起一团黄泥,________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 1 )解释词语。兴高采烈:________
( 2 )在文中填上所缺的动词。( 3 )请概括选文的内容:( 4 )选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体现了神话什么特点?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可以养气
朱同芳
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一向以读书明理为荣,读书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书香门第”也就成了中国文化家庭引为自豪的称呼。中国人爱书,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读书可以养气”。
②知识的贫瘠和文化的荒漠必将导致国民素质的低下。读书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振精神、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最好途径。孔子曾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里说的诗和礼可以看作是当时的文学书和礼学书,孔子的意思是,不学习诗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怎么写文章,不学礼就不知道怎么立身处世。“学然后知不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和留给后人的金玉良言。
③气是精神,是气质,是底蕴,是修养。气的形成是一个艰苦、漫长的人格塑造过程,并非朝夕之功可致。人格的塑造,大致有三种最主要的途径:一种来自于家庭、师友的言传身教,一种来自于自己的观察、实践和反思,一种就是通过读书学习。朱熹讲读书之要点为“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又以心到最为重要。可见,能够聚敛精神,心平气和地捧书而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④读书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这是在“物”与“理”上对人的心智的塑造。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最终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内涵修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这样一个大家所熟知的典故:晋之名臣周处,少年时横行乡里,为祸一方,以致被当地人与老虎、蛟龙一起并称为三害。周处后来幡然悔悟,杀死老虎与蛟龙,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周处浪子回头的事迹也被传为千古佳话。可见,读书养气之说决非虚语,值得我们重视。
⑤近些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有用的书”来说的,那些与升学、应试、评职称、赚钱等现实功利目的直接挂钩的,大约都属于“有用之书”,除此以外,可入“无用之书”的行列。恰恰是这些“无用之书”,最最关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最能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正是这些书,无用而有大用。
⑥读书养气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书籍是一个人真正的终身伴侣,从幼年至垂暮,终身读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读书应当是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就像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一样。
⑦让我们的生活浸满书香,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人文的国度。我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读书”不用再成为“节”。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②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材料一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伊萨克·巴罗
材料二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 4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根据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作文。
题目:
(一)那一刻,我很幸福
(二)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青春的我们渴望蜕变,创新的时代需要变通……只有经历变的阵痛,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请以“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上列两题,请任选其一,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