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安徽省涡阳第四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渔家傲·秋思》是他的作品。
C: 《行路难(其一)》作者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行路难”为乐府古题。
D: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不记其数 相濡以沫 谈笑风生 天翻地覆
B: 相形见拙 川流不息 见异思迁 申张正义
C: 再接再厉 义愤填膺 栩栩如生 截然不同
D: 中流抵柱 惟妙惟肖 迎刃而解 自出新裁
3、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 ③①⑥②⑤④
B: ③⑤②⑥①④
C: ③⑥①②⑤④
D: ③②①⑥⑤④
4、下列语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和沁人的花香相得益彰,广州处处春意盎然,美不胜收。无论在增城的白水寨、南沙的百万葵园,还是市内的流花湖公园、云台花园,到处都是碧草连天、花团锦簇,一派生机勃勃。在这美好的时节,与同学一起畅游花海,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A: 相得益彰
B: 美不胜收
C: 花团锦簇
D: 天伦之乐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夏日的深夜,暴雨将至,一道道闪电在天幕上蜿蜒着,振耳欲聋的雷声也不断地破空而来,让人不寒而栗。
B: 在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任务时,每一位临沂人既不能漫不经心,也不能拈轻怕重,更不能袖手旁观。
C: 一代人有代人的担当。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这一代人仍要历尽心血,仍要不折不挠,仍要精益求精。
D: 南渡后,孤苦伶仃的李清照写词时语言风格未改,但词的内容已与以前大相径廷: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自己的身世。
6、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贵重物品展览期间,如何防止贵重展品免遭盗窃或抢劫,是组织者深感头痛的事
B: 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如同打开百宝箱,使人眼花缭乱,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艺术的光芒。
C: 运用仪器来观察世界不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D: 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7、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德元帅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
B: 通过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使我领略到了母亲对子女深沉而无私的爱。(删去“通过”或“使”)
C: 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2018年安徽省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在皖西学院图书馆报告厅展开了开幕式。(“展开”改为“开展”)
D: 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完善”和“建立”互换位置)
8、下列各组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B: 《战狼Ⅱ》反映出已经足够强大的中国,在拯救境外遇险同胞、捍卫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C: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D: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9、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谧 旁鹜 诚惶诚恐 玲珑剔透
B: 羁绊 惬意 进退维谷 一泄千里
C: 嬉闹 荒缪 险象迭生 有例可援
D: 玷污 剽悍 鞠躬尽瘁 扬扬得意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B: 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C: 作者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所以对他很尊敬。
D: 文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确凿”使用矛盾,是因为当时白话文文字不规范。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日 (宋)晃冲之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注释】①阴阴:浓阴。溪曲:弯弯曲曲的溪流。②趁:追逐。

( 1 )全诗通过描绘________ 、细雨翻萍、________ 的春日景象,构成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 2 )三四两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陋室铭》,回答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1 )“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不少于两个)

( 2 )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 3 )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 4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 5 )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 7 )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8 )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人的体温是一直恒定不变的吗?

①“温测的是37℃哎,算不算发烧了?”“一天量三次体温,居然每次都不一!”“呜呜呜,体温枪说我凉了!35℃!”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很多小伙伴问了好多这样有关体温的问题。那么,人的正常温度到底是多少呢?

②人是恒温动物,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与变温动物如青蛙、蛇等相区别,这种恒定对我们的生存很有意义。尤其是恒温动物可以在任何外界温度下,保持较高的运动水平,从而能适应更复杂的环境;而变温动物的行动能力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在低温时还需要进行休眠。甚至有研究表明恒温动物或许具有应对现阶段全球变暖的进化韧性。

③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在环境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平均体温增加,会消耗掉更多的能量;平均体温降低,则机体的反应速度和运动能力也会大大降低,而真菌感染的几率也会增加。于是就存在一个最佳温度,使得这两方面达到最优值——对,这个温度就是37℃。主管体温的“智能芯片”——体温调节中枢存在于下丘脑,它就相当于电脑测温软件。由于它的正常运作,我们在夏天时会满头大汗,在冬天时会瑟瑟发抖,这一系列生理反应都是为了保持体温的稳定。

④人的体温也并非一成不变,它受昼夜变化、环境温度、性别、年龄、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躺着的你、运动的你体温不同,小时候的你、现在的你体温不同,温和的你、暴躁的你体温不同,男性、女性体温也有别。一般来说:早上体温低,下午体温高(约0.5℃);进餐和运动后,体温高(一般不超过1℃);婴幼儿体温高,老年人体温低;女性排卵期、妊娠期体温高(约0.6℃);气温低则体温低,气温高则体温高(一般不超过0.5℃)。

⑤说起来,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种类的体温计在同一部位的测量结果可能不同,同一种体温计在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测量结果也可能不同。通常定义的正常体温范围在36~37℃左右。根据《诊断学》及UTD参考文献,我们整理了一份相对全面的“人体温度表”:






位置

正常范围

发热

肛温

36.6-37.8℃

≥38.0℃

腋温

36.0--37.0℃

≥37.5℃

口温

36.3-37.2℃

上午>37.2℃

下午>37.7℃


⑥那么,只有达到相应的发热标准才算发烧么?不,还是你的感受说了算。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和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AFP)将发烧的最低标准定在了38℃;但他们同时也认同,发烧的体温标准也是有弹性的,人们应当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人们通过触碰额头或自己有“发烧了”的感觉,那很可能你真的是在发烧。

⑦1851年,德国内科医生卡尔·温德利希(CarlWunderlich)收集了2.5万人的体温数据,确定人体正常体温为37℃。1992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医学教授菲利普·麦科维亚克(PhilipMackowiak)招募了148位健康受试者,连续3天、每天1到4次使用电子温度计测量受试者的舌下温度得到结论:正常人的平均体温是36.8℃。

⑧从2000年起,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开始测量人的体温,并与19世纪南北战争时期的士兵体温记录进行比较。直到2020年,他们发现结果很令人惊奇:现代男性体温下降了0.58℃,现代女性体温下降了0.32℃。2017年英国开展的一项研究也与上述结果遥相呼应。这项英国研究分析了超过3.5万名患者的25万条体温记录,结果发现英国人的平均体温为36.6℃。

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现代生活中,人类在冬暖夏凉的空调房里度过的时间很长,很少需要通过出汗来散热或者颤抖来御寒;同时久坐时间更长,运动更少,代谢低,产热自然减少。随着卫生条件的提高,使人类接触微生物机会变少,且由于时代进步,生病时也有抗生素和消炎药可以使用,使发热的机会急剧减少。所以人类体温降低也是我们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进步还真是让人类“凉凉”了啊!不过,也有其它国家居民的体温与英美两国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例如,2008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巴基斯坦国民的平均体温仍然在37℃上下浮动。但是,不同人群体温的微小差别并不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⑪最后,小编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对测得的温度有疑问,可以在同一时段用玻璃体温计或电子体温计等接触式体温计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

( 1 )人的体温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 2 )文章第④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第①段在文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4 )本文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准确严密,请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比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一)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余秋雨散文》)

(二)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1 )以上3篇诗文皆与垂钓有关。仿照示例概括各篇中垂钓者的特点。

示例:《垂钓》:每天总钓小鱼却很快便满载而归的垂钓者——胖老人。

①《垂钓》:________。

②《江雪》:________。

③《渔歌子》:________。

( 2 )结合《垂钓》全文分析“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因固执而瘦削”的含义。
( 3 )《垂钓》一文引发了读者哪些生活哲理的思考?
( 4 )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垂钓》开篇写海鸥“盘旋”、猎犬“狂吠”、兵舰时隐时现,烘托了大海的“恐怖”“凄惶”,为两位老人的出场作了环境的铺垫。
B: 《垂钓》中“胖老人”的忙碌与收获与“瘦老人”的安坐与固守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
C: 《江雪》借写景来抒情,“绝”“灭”“雪”给人静谧凄寂之感,正好与“寒”的氛围相合,体现出柳诗骨力峭拔与色调清冷的特色。
D: 《渔歌子》中白鹭、红桃、青笠、绿衣让色泽鲜明而柔和,气氛宁静而又充满活力,体现了作者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的风格。
E: 两首诗歌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江雪》“鸟飞”、“人踪”和“独钓”形成对比,《渔歌子》“白鹭飞”、“鳜鱼肥”和“不须归”形成对比。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沿途的风景,我们都别错过。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的喝彩,一次意外的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

请以“不错过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本人的姓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