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山西阳泉七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破折号的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表转折)
B: 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表补充说明)
C: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表强调)
D: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相当于引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只”是副词。
B: 沿河边从昨天往那边三个短语中的加点字都是介词。
C: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而”是连词。
D: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哎呀”是拟声词。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奠基 深霄 哀掉 锋芒必露
B: 楷书 怪诞 震悚 扑朔迷离
C: 俏壁 斓语 高梁 大庭广众
D: 斑澜 取缔 烦燥 妇儒皆知
4、在“走近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中,小明和同学们观看了戏曲表演。下面是四位同学写的感受,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昆曲细腻温婉,幽远高洁。精致的唱腔柔柔响起,恰若空谷幽兰,萦绕耳畔、心间。
B: 秦腔高昂激越、强烈急促。演员扯开嗓子大声吼,能把人的三魂七魄都摄了去。
C: 京剧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虚拟性的表演,可以把白天演绎为黑夜,也可以把几年的时间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面旗子当作是千军万马。
D: 越剧唯美淡雅,极具灵秀之气,流传最广。她像是一位浓妆艳抹的美妇人,行走在大江南北。
5、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狼藉 绯闻 闭门羹 锐不可当
B: 烦燥 庇荫 报不平 张皇失措
C: 寒战 馈赠 一招群 子虚乌有
D: 骊歌 谰言 脱口秀 险象迭生
6、

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在《雪》中绘声绘色地再现了江南雪天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欢乐情景。这种欢快喜悦与下文写到因雪罗汉的消融而深感失落、悲哀之情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追求美好理想的思想感情。
B: 高尔基的《海燕》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大海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鼓舞。
C: 纪伯伦《雨之歌》中的“雨”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形象,作者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与执着追求。
D: 郭沫若的《雷电颂》是一篇慷慨悲壮的抒情独白,通过屈原对风暴雷电的召唤,表达了对自然伟力的至高礼赞。
7、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翻译:我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奥秘(诀窍),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B: 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世地玩弄。
D: 当窗理云髻,对镜帖花黄。 翻译:对着窗子梳理好看的头发,照着镜子贴上花黄。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杭州开出首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公交专线,游客坐着它沿着西子湖畔游览一圈,绝对会充满正能量。
B: 来自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杭黄高铁开通以来,富阳、桐庐、建德、千岛湖四个站点日均客流达9800人次,高峰期突破3万人次。
C: “塑战速决”是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旨在呼吁大家齐心应对塑料污染,降低其对自然环境、动植物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沉重负担。
D: 在“蚂蚁森林”项目运行之后,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已经在荒漠中种了将近5000万棵树,这些树木守护着中国近4万亩的土地。
9、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春节临近,粤赣、惠和、广肇、广佛等高速公路开始出现车流缓慢。(在“车流缓慢”后面加上“的情况”)
B: 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等配制而成的。(去掉“配制而成的”)
C: 南方日报记者随机采访了40位省人大代表,代表们基本上都赞成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在“公示”后补上“的问题”)
D: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包括食品用加工助剂、胶姆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2314个品种。(去掉“的使用标准”)
10、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的诗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B: 京剧行当中,扮演男子的为“生”;扮演女子的为“旦”;“丑”,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粗鲁或奸险的人物,灯笼里提到的“花脸”就是。
C: “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这首诗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D: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指三四岁至七八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弱冠指男子二十,期颐指百岁之寿。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 1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 2 )诗的标题点明“喜会”,实际上全诗包含了哪些方面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宗元《蝜蝂传》)

【注释】①困剧:非常困倦疲累。②因:因而。 ③踬仆:倒下。 ④货:货物。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实词。

暮冥冥

薄:

________

②至若春和

景:

________

天下之忧而忧

先:

________

④黜弃之,迁徙之,亦以

病:

________


( 2 )选出下列划线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及其怠踬/吾恂恂起(《捕蛇者说》)
B: 不物喜/屠暴起,刀劈狼首(《狼》)
C: 处江湖之远忧其君/山不在高,有仙名(《陋室铭》)
D: 人或怜/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 3 )甲文中不是用来表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一项是( )

A: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是进亦忧,退亦忧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4 )甲文中弘扬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乙文中讽刺的是一种________行为。

(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回答1-3题。

笔尖上的中国

佚 名

①点、横、竖、撇、撩,一笔一画,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方块字。一个个方块字,就像一块块青砖绿瓦,构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神奇、多情、顽强的汉字,将博大深沉的中华文化,细细密密地织画在了历史长河中,妙笔生花,美不胜收。

②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神奇,每一个字都是中华文化的密码。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把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囊括其间:一个“水”字,撇撩之间流淌着水的灵动与韵律;一个“山”字, ;苍翠欲滴遮天蔽日,那是“森”字; ,那是“众”字……千百年的风俗礼仪、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个个汉字之间。汉字揭示了生命的规律、人生的哲学;描绘了宇宙的辽阔、海洋的无际;解读了民族团结的奥秘,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力量。

③一个个方块字滋养了一群淳朴多情的女子和后生,培养了华夏儿女诗性的智慧。几十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意蕴丰沛的诗歌;几千个、几万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些富有魅力的文字,静立着青瓦白墙,也奔跑着羊肥马壮,炫耀着雍容华贵,亦心痛着骨肉分离……它们仿佛天生就有诗的灵性,韵律严谨或摇曳生姿,金戈铁马或缠绵悱恻。在这字与字、词与词之间,传递出的已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而是人类的种种美妙情感。

④一个个方块字证明了文明古国瑰丽雄健的生命力,描绘看中华文化举世无双的身姿。当古埃及文明在波斯帝国的铁蹄下呻吟的时候,当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交加的侵蚀下消失的时候,当古印度文明在异族文化的蚕食下迷路的时候,只有华夏文明傲然挺立。从古至今,无论是领土的分裂统一,还是政权的更迭交替,汉字,公正、永恒地记录下了历史的每一步足迹,记录着美丽中固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

⑤然而,今天,当我们侧耳倾听汉字的脉搏,不免会心痛叹息:许多人习惯了在键盘上“拼写”而不是用笔尖“书写”,体会不到笔尖在纸面划过时的优雅和洒脱,赏玩不到挥毫泼墨的点画与幸法,“提笔忘字”成为文字发展现阶段的困扰……我们发现,汉字和我们的生活似乎渐渐有些脱节。

⑥汉字本在生活中生长,才留下点点滴滴。汉字,一旦远离了我们的笔尖,失去有温度有力度的书写过程,只利下单调的敲击和僵硬的结果,人们不知道笔顺,不知道汉字的横平竖直、一撇一撩的美妙,更不能体会汉字中蕴藏的奥妙,那么,我们的文化危机也将要浮出水面,汉字赖以生存的根基就濒临逐渐被毁掉的边缘。这就意味着我们赖以生存、传承的精神家园将会逐渐土崩瓦解。那将是多幺可怕的未来! 

⑦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来长盛不衰,源于我们被有的文化基因——汉字。传承中华文化,需要汉字这一载体。因此,我们呼吁文化的回归,呼吁每一个中国人一起用汉字勾勒出一个正走在复兴大道上的美丽中国。让那些从我们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如同生命跳动的脉搏,在神州大地上生生不息!

⑧现在,让我们提起手中的笔,笔尖上——“杏花、春雨、江南;牛羊、穹庐、塞外……”中国,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就在这里。

                        (文段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段①中“一个个方块宇,就像一块块青砖绿瓦,构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运用了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汉字是构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B: 段④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进行对比,突出以汉字为基石的华夏文明顽强的生命力。
C: 段⑤紧承上文,通过“然而”笔锋一转,用“侧耳倾听汉字的脉博”形象地开启下文内容。
D: 文章主要运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写汉字的悠久历史。
( 2 )根据段⑦的相关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出句式相应的句子,使语意前后连贯。

一个“水”字,撇捺之间流淌着水的灵动与韵律;一个“山”字,________ ;苍翠欲滴遮天蔽日,那是“森“字________ ,那是“众”字……

( 3 )段③中面线句子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这些富有魅力的文字,静立着青瓦白墙,也奔跑看羊肥马壮,炫耀着雍容华贵,亦心痛着骨肉分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历与读书

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 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3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4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四、写作(分值:60分)
“硬核真女子,中国大脊梁”。

这个标题,最开始是一些媒体用来赞美韩红的。“有灾难的地方,就有韩红”,韩红确实是硬核真女子,中国大脊梁。当然,写作文也可以用来赞美其他抗疫女性工作者:女医生、女护士、女警察、女党员、女干部、女记者…….他们都是硬核真女子,中国大脊梁!

请以“硬核真女子,中国大脊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材料真实,写出真情实感。

②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③字数:450字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