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经棚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B: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C: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D: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2、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笔下的蜀道雄奇险峻 , 峰回路转,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令人胆战心惊。
B: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房片倒塌,交通阻塞,通讯中断。灾后的芦山,重建工作千头万绪,百废待兴
C: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 他妄自菲薄 , 在班级很是孤立,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很自卑的人
3、

小明参加了学校的艺术节活动后写了一篇随笔。以下是随笔中的几个句子,其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如果你来到“爱心义卖”的现场,就会被人声鼎沸的场面所感染。
B: 虽然我没有获得演讲赛的第一名,但参加比赛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C: 担任艺术节工作人员的同学,牺牲了许多时间,任劳任怨 , 令人钦佩。
D: 闭幕式上,“校园十佳歌手”的精彩演唱,真是惟妙惟肖 , 让我们痴迷陶醉。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观,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B: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C: 进了太和们,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D: “混沌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5、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zǎn)聚 五(hánɡ)缺土
B: 寒(jìnɡ) 消声(nì)迹
C: (yīn)红 (zhènɡ)重其是
D: 阔(chuõ) 一(chóu)莫展
6、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匿名 遒劲 沥青 春寒料俏
B: 妥帖 教侮 竹竿 眼花缭乱
C: 擅长 不缀 仲裁 因地制宜
D: 推崇 吹嘘 簇拥 触目伤怀
7、下列句子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诀于我。
C: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D: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8、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崩(kuì) 浩(jié) (chǎn)述 (yínɡ)绕 (xùn)丽
B: 严(jùn) (jiā)锁 (qí)途 (zhì)爱 (diàn)定
C: (zhuō)劣 目(dǔ) (zhǐ)摘 (fū)浅 野(mán)
D: (diāo)零 (yú)蠢 (tǎnɡ)若 (qiǎnɡ)褓 整(dùn)
9、将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也因此美丽。

①每一种蜕变,犹如我们为洋葱剥皮,会泪流满面

②生命的成长需要蜕变

③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新生,拥有真正的成长

④不断超越自我,才是生命应有的姿态


A: ②①③④
B: ④③①②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②④
10、下面有关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不用尚书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尚书郎、侍中、侍郎、醉翁都是古代的官职名称。
B: “尊君在不?”“君与家君期日中”两句中,“尊”和“家”分别是敬辞和谦辞,“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C: “既加冠 , 益慕圣贤之道”“今虽耄老 , 未有所成”中,“加冠”表示年已二十;“耄老”,指年老,八十九十曰耄。
D: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羌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胡琴、琵琶、羌笛、玉笛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②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
①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②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 ③夜榜:夜航。

( 1 )解释甲诗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并写出乙诗中与此句意境相似的一句。

( 2 )这两首诗意境相似,但流露的情感却不同,试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
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桃园而迎赵盾。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盾复位。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视于朝。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 孔子闻之,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书:这里指史册记载。②宣子:即赵盾。③恶:这里指蒙受冤屈。

( 1 )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 伏 甲 将 攻 盾 ② 故 为 弑 易

( 2 )写出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 盾遂( ) ②伏将攻盾( )
③ 赵盾贵( ) ④不诛国乱( )

( 3 )翻译句子。
①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
②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 4 )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的理由是什么?从中可见董狐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冬霜暖阳

①上午,我坐在客厅的日影里,剥平包菜,一片一片撕碎,放到洗菜盆里……做这些零碎琐屑的事,一屋子都是安宁……因为专心,无杂念,情绪也随之平和。宛如一些美好的时光,因为短暂,让人贪恋。把平包菜撕完,日影移走——大概因小区前面起了三四十层的高楼,冬天的日光贵重,但凡投罩下来,必然暖融融的,所以美好。

②儿时,我们村里老人集体坐在背风的草堆旁,无别事,也就为晒晒太阳,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笼在袖子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不知他们在日光下想些什么,但,那一刻是安宁的。

③一年里也没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望见蓝天了。

④近来冷空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常年的失眠纠缠,让人感叹青春岁月一去不还。医生建议,唯锻炼,方能缓解一二。于是,清早买菜,特意拐弯去屋后的荒坡走了走。

⑤荒坡上的枯草仍有霜迹,寒光凛凛,踩上去格外清脆。水渠里倒伏的莽草身上,霜意犹深,迎着光,直刺人眼。这些自然界中的东西,比如雾呀,霜呀,总是招人喜爱。

⑥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雾天,白茫茫,一个人走在上学路上,前后均不见人,到了学校,头发能拎出水。我妈妈每次去一个叫作“横埠河”的集镇买柴,总是有雾的天气。站在村口,我望着她去时的方向,渐渐地,渐渐地,茫茫白雾里,一个妇女挑柴的身影终于显现出来,她把一担柴来回换着肩,一点一点地出现在圩埂上……我总是幻想,她或许会带一根油条回来,或许别的好吃的呢,总会有的吧。我站在原地,仿佛胜券在握。

⑦只是,每次都落空。也不介意,至少望着她一点点自白雾里现身——那么漫长的等待过程,我起码是快乐的,充满着企盼和渴念的。

⑧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过来——人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有时,更甚至,失去未必比得到更沮丧。失去,可以让灵魂痛苦;得到时的狂喜,永远那么浅薄轻飘,不值一提。生命只有 在一次次失去时的煎熬里,才会慢慢强大无摧。

⑨失败也是升华,如浊浪淘沙,日日年年,总有一天成就你珍珠或者金子,只要自己不先撒手放弃。

⑩所以,一直喜欢雾天,天地同白,湿了山川草木,以及行走其中的人。如今,雾已难见,雾霾常有。幸而还有霜,让我魂牵梦绕。

相比雾来说,霜更美,满身寒气,萧杀而来,又呼啸而去。小时候村庄里每一户人家的鱼鳞瓦,都是霜的同谋。童年,每到严冬,屋头上皑皑一片浅白,不是雪,是霜。泡桐树被冻僵了,生在原地一动不动。在日光下,唯有霜是跳跃的,麻雀一样忽东忽西。最疼爱的事情是,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稻草,被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裹起来,呵护备至——你说霜为何这么疼惜掉在地上的一根稻草呢?夜里,一根稻草独自躺在地上,孤单无依,没有谁肯给它暖意,唯有霜是宽厚仁慈的——还是我来裹它取暖吧。

天地之中,真是有情有义。霜不仅裹落单的稻草,还裹稻草垛、棉花垛……霜想把天地里一切孤单的东西都暖起来。

脚下的荒草,在霜的包裹中依然清脆,迎着光,熠熠生辉。我内心的狂热,竟也在日光里一点点激发出来,然后点燃。或许命运不尽完美,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暖、有期盼……这一生,何曾白活。(作者:钱红莉。文章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思考:文章描写了儿时的三个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
(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笼在袖子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

②结合语境,分析第④段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近来冷空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

(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人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的理解。
( 4 )文章第(11)(12)段在写作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或写法的角度作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 1 )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 2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 3 )品味下列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 4 )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
四、写作(分值:60分)
古有誓将大山铲平的愚公,今有把荒原变林海的塞罕坝务林人,人生路上需要坚守。不同的人坚守的对象不同,也许是一个梦想,也许是一种信念,也许是民族文化,也许是传统美德,也许是真理,也许是感情……

请以“坚守 ”为题,写一篇作文,与我们分享你的成长故事。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从材料中选择,也可自行补充;(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