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散文八大家:唐:韩愈、欧阳修。宋:曾巩、王安石、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 B: 律诗要求全诗同押一个韵,大多限平声韵,比如:《钱塘湖春行》中的“低”“泥”“蹄”“堤”就是押的同一韵,且是平声韵。 C: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小说从多个方面展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D: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
2、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家家自给自足、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C: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作品不仅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时弊的批判,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爱憎。 D: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人物形象。 |
3、 | [词语擂台]下面是小华写给学弟学妹们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生活就是99个回合,① 生活就是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当你一帆风顺、②_的时候,切勿得意,切勿大意。几个回合的胜利并不可靠。生活还有90多场考验,当你③__、悲观丧气的时候,切勿_④,几个回合的碰壁又算得了什么,后边还有90多个机会。 A: ①因为 ②势如破竹 ③一蹶不振 ④自暴自弃 B: ①也许 ②顺风顺水 ③心灰意冷 ④自吹自擂 C: ①也许 ②势如破竹 ③一蹶不振 ④自暴自弃 D: ①因为 ②势如破竹 ③难以忍受 ④自吹自擂 |
4、 | 下面对《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写作技巧及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使用了对比的方法,刻画范进周围各色人等在他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将趋炎附势的社会心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B: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里运用了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和夸张的手法,表现胡屠户的恭敬殷勤,催人发笑,取得了良好的讽刺效果。 C: 范进发疯一节,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用众人的反映,烘托范进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反衬范进的疯劲,把范进发疯的丑态表现得十分充分,增强了嘲弄讽刺的效果。 D: 文中多次使用肖像描写,如“方面大耳”、“尖嘴猴腮”,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
5、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们的岗位或许并不显贵,但他们的精神弥足珍贵;他们的工作或许并不 ,但他们的品质足以 。他们身上展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图书馆是精神的寄托,是不可取代的所在。 电子阅读量大大增加, 有成为主流的趋势,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网上阅读门槛较低,对一些缺乏甄别力的青少年来说,难以形成正确的阅读导向。 B: ①感天动地 惊天动地 ②尽管 而且 所以 C: ①惊天动地 感天动地 ②尽管 甚至 但 D: ①感天动地 惊天动地 ②即使 而且 但 |
6、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是人类错了,大自然在某个清晨突然咆哮,于是水和空气的污染,臭氧层破坏,阳光越来越凶猛地照射,都成了人类必须面临的严峻困境。 ②也许是人类的天性,凡是无偿获得的东西,就不为自己所珍视。 ③当原本无偿的东西开始收费以后,人类才珍视它们。 ④我们曾以为大自然恣肆汪洋,可以无限攫取。 ⑤人类肮脏了那些洁净的物质,于是有了装在瓶子里的蒸馏水和氧气罐头等等商品。 A: ②④①⑤③B: ②⑤④③① C: ④③②①⑤ D: ④⑤①③② |
7、 |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终于不耐烦了,问道:“你究竟要这一套呢,还是那一套?”B: 诗画无不注重绘声绘色,讲究笔力,风神,意境等… C: 北宋苏轼在“物类相感志”里说:“豆油煎豆腐,有味” D: 从鲁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大智大勇?什么样人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
8、 |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黄冈市委、市政府同意,第三届“感动黄冈十大人物”评选宣传活动于今年7月初开始到明年元月举行。B: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为《中学生阅读》题词:阅读不仅改变人的命运,也改变人类的命运。 C: 杨绛的《记钱钟书和<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杰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D: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
9、 |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魄(pó) 点缀(zhuì) 校(jiào)补 鞠躬尽瘁(cuì) B: 哺(bǔ)育 踌(chóu)躇 魅(mèi)力 鲜(xiān)为人知 C: 咀嚼(jiáo) 重荷(hé) 奠(diàn)基 气冲斗(dóug)牛 D: 狂澜(luán) 炽(chì)痛 磐(pán)石 义愤填膺(yīng) |
10、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庄子》中的《逍遥游》。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指的是民歌,“雅”指的是宫廷音乐,“颂”一般是祭祀用的曲乐。“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C: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D: “记”,是古代的一种体裁,可叙事(例如《桃花源记》)、写景、状物(《核舟记》)、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暗,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暗”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 谊染了怎样的气氛?( 2 )从“我肯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天干,孤峰入汉①;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②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释】①汉:银河。②企水:口渴求饮。企:祈求,盼望得到。③春罗:一种爬蔓植物。④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意思是,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 (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1 )请选出下面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 风雨如晦(黑夜) 寒树(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B: 嘤嘤成韵(动听的韵律) 晓雾将歇(消散) C: 轩邈(形容词作动词用,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千翼竞来(竞相) D: 沉鳞竞跃(水中潜游的鱼)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这里指鸟鸣) ( 2 )请你从甲、乙、丙三篇文章中,分别找出一句描写静景、动景的句子,填入下面表格。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 4 )请找出对三个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与施从事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B: 《与朱元思书》 体现了作者不追慕名利,愿回归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的生活。 C: 《答谢中书书》运用了多角度描写方法,从视觉、听觉表现景物的色彩、声音;动静结合,充分表现了自然的美好,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 D: 这三篇文章是写山水的名篇,都描绘了如下景致:蝉转猿啼,鸡鸣鱼跃,山高树茂,水清竹美。 ( 5 )请你着重理解甲乙丙三篇文章的划线句子,对于作者在文章里所表达的人生追求和处世态度,你有什么感想,请思索后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 1 )“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 1 )如何理解“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的行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养蜂的农人,每次收完蜜后,总是随手采摘几片“野笸箩菜”的叶子,蘸上蜜,送给围观的孩子们,孩子们就愉快地吮吸着绿叶上的蜜汁,当他们要将吮吸干净的绿叶扔掉时,农人便笑着说:“把叶子扔到羊圈去吧。”孩子们不解,农人用慈祥的目光看着他们说:“羊儿会从你们手中的叶子上品尝到甜蜜。”以后孩子们就不用农人提醒了,有的孩子还故意多留一些蜜汁,让羊儿与他们一起品尝蜜汁的甜美。农人走了,一片片“野笸箩菜”的叶子却成了孩子们心中抹不去的最亮丽的风景,那片片叶子,使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忘记送给别人一片爱的叶子,分享是一种美丽的行为!”
请以“分享是美丽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