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这次的考试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 B: 他翻来覆去地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哪儿了。 C: 哥哥那种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生活态度彻底惹恼了爸爸。 D: 这次活动使大家各得其所 , 所以有一小部分人不是很满意。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 B: 学校的生物园少有人进出,竟是“门虽设而常关”的,这样就使这个古老的园子更加颓唐起来。 C: 人们听了歌唱家腾格尔的经历,再听他演唱的经典歌曲《天堂》,不由得触目伤怀 , 留下眼泪。 D: 美丽的画面与逼真的音响效果相得益彰 , 使这部影片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 |
3、 | 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比如微信4.2就作出了两个重要的更新——视频通话和网页微信(让用户能够使用网页版的微信和朋友聊天)。 ②微信,正在快速向着创新的方向前进,我们期待腾讯继QQ之后的下一场互联网变革。 ③微信每一次更新所带来的新功能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④这一切,将由微信主导! ⑤不少人已经开始畅想,认为这种新的视频通信或将成为未来主流的通信方式。 A: ②①⑤④③B: ②⑤④①③ C: ③①④②⑤ D: ③①⑤②④ |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期望能萍水相逢在新的校园里。 B: 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的扬州漆器,用料讲究,色泽光润,造型优美,构思精巧,闻名遐迩。 C: 朝鲜不顾世界各方坚决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D: 国外大面积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消息真耸人听闻 , 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 |
5、 | 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始终保持敏感的好奇心,唯如此,才能时时捕捉到鲜活的生活素材。 ②我们大家很清楚,作文无它途,唯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到生活中去,才能找到写作的广阔天地。 ③当然,我们不只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思考,用思考去像磁铁一样吸附生活中那些有意味的事物,使之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④只要我们做到了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抓住有意义的素材,捕捉真切的情感,澄清模糊的认识,我们就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 ⑤我们还要把眼睛和心思放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或感兴趣的方面上,这样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内容空洞、思想贫乏。 A: ④①③⑤②B: ②①③⑤④ C: ②④①③⑤ D: ①③⑤②④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B: 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C: 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 D: 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B: 王明同学做作业时,字迹潦草,杂乱无章,如群蚁排衙。 C: 教学中,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D: 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她写信告诉我,近段时间,她没有一刻不忘记我们相处时的点点滴滴。 B: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C: 过去工业畸形发展,不仅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更严厉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D: “蚁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大学生们不愿从事辛苦工作等原因造成的。 |
9、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B: 世界数字图书馆馆藏包罗万象 , 从图书到各种档案都有。资料质量非常高。 C: 汹猛洪涝,罕见冰雪,特大地震……当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不由生出多难兴邦的历史感慨。 D: 每年的春晚就好似一部反映当年社会生活的戏剧,演员们表演得无与伦比 , 让人们在一个个真实生活场景的回忆中得到美的享受。 |
10、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如小桥流水 似风拂杨柳 若大江东去 如旭日喷薄 C: 似风拂杨柳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若大江东去 D: 若大江东去 如小桥流水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杨柳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社日①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②棚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也就是春社日。②豚tún:豕。泛指猪。 ( 1 )前两句描绘了稻粱肥、________、________、半掩扉等一系列富有农村生活情调的画面。( 2 )试赏析最后一句话所蕴含的情感。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1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齐地方/千里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吾与徐公/孰美 D: 盖/石性坚重 ( 2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孰视之(仔细) B: 臣之妻私臣(偏爱) C: 皆以美于徐公(在) D: 不以物喜(因为) (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①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B: 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C: 选文第④段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D: 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 4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5 )齐王被邹忌说服,欣然纳谏。请简要分析邹忌讽谏的高明之处。 |
阅读下列语段答题。
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
于海琴
一家著名的研发定位图的公司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想弄清楚有多少人能够在陌生的地方辨别方向。来自13个国家的1.25万人参与了答题。结果表明,四分之一的人不借助专门的仪器就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许多人承认,需要利用一些外在的标志来判断方向;只有7%的人表示,总能找到所需的道路。与此同时,大多数填表人认为,方位辨别能力是一种天生的、少有的能力。事实确实如此吗?
科学家们早就开始研究人是否具有辨识方向的天赋。古希腊时已有人思考,既然信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回家的路,人行不行呢?曾发生过许多猫、狗在离开主人几万米后又顺利找到主人的事;每年候鸟迁徙,飞行路线经年不变;通过给鸟系戴标环的办法,也发现一些飞禽能一次又一次地顺利返回祖先栖息地。这就让人得出结论,动物有某种类似罗盘或导航仪的“仪器”, 能够帮助它们准确地确定方位。这种“仪器”被称作“生物罗盘”。
多年来一直折磨着科学家们的问题是这种“生物罗盘”的工作原理。1975年,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人员理查德·贝克莫尔发现一组能够准确地朝北极方向移动的微生物。动物体内所寄居的这些微生物含有微量的磁铁成分,随后在鸽子等许多动物体内都找到了这种成分。科学家在人脑的灰色物质中也找到了这种磁铁成分。科学家认定,这种磁铁就是“生物罗盘”的奥妙所在。
但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所有研究停留于纸面上。其后的实验,从技术上复制这一罗盘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且,“动物和人之所以能够确定方位,是因为磁极的存在”,这种说法本身也引起了研究者们强烈的反对。果真如此的话,鸟类飞到了磁场异常区,绝对会晕头转向而且人类靠自身的生物机能就很难确定方位。
工程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博士根纳季·什韦佐夫也是对磁场理论“不满”的人之一。他的研究从一种假设开始,即只有在某个空间内频繁移动的生物才需要这一空间的定向能力。他说:“如果一个生物生长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无需移动,则事实上也就不需要知道方向。只有必须从A点到B点时,才需要‘罗盘’。也就是说,只有在移动时定向系统才需要启动。”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测算后,什韦佐夫发现,当动物移动的时候,它的周围就会出现某种力场。这种力场是在循环移动与近地空间,即地球重力和昼夜更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力会“晃动”动物的身体,仿佛一只无形的手。
现在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搞清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的。为此需要找到动物体内记录和解读物理场信息的专门器官。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这就是动物的前庭,即那个所谓的“生物罗盘”。无论从角度、精度,还是稳定性来说,它都远远高于“磁罗盘”。任何磁场或其他障碍物都不会对它造成任何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数字信息是从前庭器官通过神经——独特的“导线”进入动物大脑的。什韦佐夫认为,真正的“地图”就储存在动物的“灰色物质”里。这种“地图”实质上就像全球定位仪所使用的定位图。区别仅仅在于,动物没有“误差”或“不准”这种概念,它们的一切都分毫不差。最主要的是,无论暴风雨,还是高压电线,抑或磁场异常,都不会影响它们的“导航仪”的工作。而且,所有这些带有“地图”的“生物仪”会一代代遗传下去。后代不用学习,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人的方向辨别能力是否也一如动物是天生的?人是否只需开发自身的这种能力就行了?但什韦佐夫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他说:“很遗憾,人先天缺失这一功能,人天生没有‘生物罗盘’。人的辨向是‘有意识的’, 而动物是‘无意识的’。”有的人辨别方向的能力强,有的人弱。什韦佐夫解释说,这很正常,和有的人数学学得好,有的人则学得差一样。比如有的人天生擅长画画,辨别方向的能力也属于这种天赋。
什韦佐夫认为,人能够借助外在的一些标记,例如太阳和月亮的位置,石头或树上的苔鲜等来判定方向。虽说人和任何一种动物一样,移动时也会在自身周围形成力场,“生物罗盘”的各个部件人体内都有,但这套系统对人不起作用。他认为,“这是大自然的设计”。
①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②“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清代王障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一个叫罗贤的京官,有才华,有名望,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但他毫不介怀,还“歌啸自如”;一个叫汪汝蕃的人,遇上饥荒年月,把家里的几百石米拿出来赈济别人,自己和家人则粗茶淡饭,“粗粝自如”。这些正是“自如”的高境。
③如今,生活的鼓点越敲越快,各种诱感扑面而来,人们时常感到被大流裹挟着往前走。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的人超过四成。现实中,有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何谈“歌啸自如”?有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失衡,何谈“粗粝自如”?
④“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所谓“常度”,其实就是应当恪守的准则或信条。匆匆赶路时,不妨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想想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有守住心中的“常度”,才能在内心深处积攢力量,抵抗“不自如”的焦虑状态。航天员邓清明,一次次入选“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一次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当了20年“备份”也不后悔。守护不变的初心,越是时间久,考验多,越能彰显“自如”的价值。
⑤“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守住“自如”的心境,就能收获人生的曼妙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有测改,作者:魏寅)
( 1 )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伫立窗前,眺望窗外。窗外有些什么?是阳光从树的缝隙中射下来的点点淅沥的阳光?是风和雨的歌舞剧?是左邻右舍互助互乐温馨点点的画面?还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陌生人的故事…… 以“窗外_________”为题,补全标题后,写一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50字;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能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④不能抄袭他人作文;⑤书写工整规范,卷面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