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中也经常运用。 B: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的,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 C: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掌握了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D: 《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其中也有作者的记叙。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海外网文章指出,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到处卖弄笔墨,其实胸无城府 , 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那些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B: 在灿若群星的世界优秀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鹤立鸡群 , 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 吕校长在建言献策交流会上的开场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来许多提高办学质量的好建议。 D: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意 , 等到出了交通事故以后才后悔不已。 |
3、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文学如泉,越品越见 ;文学如茶,越品越知 ;文学如酒,越品越感 。在文学的陶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根雅致;少了一份世故,多了一份纯真。 A: 醇厚 幽香 清冽B: 清冽 醇厚 幽香 C: 醇厚 清冽 幽香 D: 清冽 幽香 醇厚 |
4、 |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B: “铭”“说”“记”“表”“书”“序”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C: “敬畏生命”“包罗万象”“鼎力相助”“不见天日”这几个短语的结构相同。 D: “昨日偶逢令尊,见他老人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好生令人羡慕。”这句话用语得体。 |
5、 | 下列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梵语 由忠 边陲 瞥见 B: 燥热 赋闲 嚼碎 推祟 C: 簇拥 遒劲 隧道 点缀 D: 摄取 丘壑 俯瞰 阴庇 |
6、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蜷(quán)伏 粗犷(ɡuǎnɡ) 坍(tān)塌 随声附和(hè) B: 稽(qī)首 诘(jié)难 豢(huàn)养 觥(ɡōnɡ)筹交错 C: 殷(yān)红 斡(wó)旋 筵(yàn)席 气冲斗(dǒu)牛 D: 遒劲(jìng) 炽(chì)热 镌(juān)刻 强(qiǎnɡ)词夺理 |
7、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B: 近日,团市委、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学开办“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C: “魅力无锡”的打造,必须注重文化内涵和品牌建设,注重城市灵魂的塑造。 D: 遭受挫折不仅可以积累经验,而且使人得到升华,但是我们更应该正视挫折。 |
8、 |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她不仅担纲节目的主持工作。 ②节目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 ③还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 ④《朗读者》是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 ⑤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 A: ④①③⑥⑤② B: ④①③⑤②⑥ C: ⑤②④①⑥③ D: ⑤②⑥④①③ |
9、 | 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虽然我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这里只有没有使我失望。到处都是绿,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地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似的。这绿色像音乐,涤清了心中的忧虑。 B: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这个句子中,“夏天”作主语 C: “虽然我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句是因果复句 D: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的方法是:把“这里”和“只有”调换位置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B: 儿子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会被爸爸和妈妈看在眼里,都会让他们喜出望外。 C: 他爬到天柱岩顶峰,俯视星湖,只见水波粼粼 , 堤岸蜿蜒。 D: 母亲节那天,她在网上发了微博,絮絮叨叨地祝愿母亲及天下母亲节日快乐。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1 )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2 )从修辞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明史.熊鼎传》 A: 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 B: 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 C: 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 D: 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 (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延( ) ②书( ) ( 3 )翻译下列句子。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4 )熊鼎在劝谏时是怎样进言才说服了皇帝的?(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5 )联系选文,说说熊鼎是个怎样的人。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茶可道,茶亦悠然(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崇尚顺其自然。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我们则善于利用。我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日月之精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
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
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茶,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地浮沉,翻腾。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一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茶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或者茶如人生。
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茶如人生”。所以,就有了“茶道”之说。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了人生的况味。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一种“道”,一种“茶道”。
茶可道,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亦悠然。茶来自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
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
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那关于茶的描写吗?“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文章的作者说核舟所刻大概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在那小小的核桃上不惜刻上一个烧茶的童子,可见当时文人雅士们是多么的喜爱饮茶啊。于波涛骇浪之上泛舟赤壁,竟然有童子烧茶,还那么专心致志。这里面到底是“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呢?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道”,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一种禅机。
佛教是强调“禅茶一味”的,在从茶中体味苦味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在我看来,“莲”在佛教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佛教出尘入俗的媒介。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
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
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味百尝不厌。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出境界,饮出品位;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诉说。同为饮品,同样可以归为“文化”之内,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但茶采之于树木,冲之以甘泉,洁来洁去,带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可以涵养人的品性。它不会耗费粮食,与人争食。它不会饮之乱性,衍生出许多靡乱的故事。它可俗可雅,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饮品。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很名贵,千金难求;可以很普通,随手可以采摘。可以以“茶道”待之,也可以以悠然之心,慢慢品尝。
我喜欢茶,喜欢它的大俗大雅。
茶可以道,茶亦悠然。
( 1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茶可道,茶亦悠然”的含义。( 2 )文中开头为何要写“西方人喜爱喝咖啡”?( 3 )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表达的妙处。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应推崇饮茶。材料一:茶叶是我国的“国饮”。据说古老的华夏族早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和周朝开国功臣周公时,就把茶叶当作药物饮用了。到南北朝时,茶树已在南北各地种植。唐朝时饮茶成风。到南宋时,《梦粱录》中更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共同的日常饮料。
材料二:茶叶和茶饮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与茶有不解之缘。战国大诗人屈原曾在自己作品里谈到“茶茗”。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有关于茶的诗,李白一首敬亭山饮茶诗云:“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杜甫有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写茶文化雅事最多的算是《红楼梦》,栊翠庵女尼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吃“体己”茶,使人觉得雅性十足。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①“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光明,希望以灯光扫去夜晚的寂寞,延长白天的喧闹。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光污染主要有:
②建筑物外墙反射的眩光造成的白亮污染。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据光学专家研究,镜面建筑物玻璃的反射光比阳光照射更强烈,其反射率高达82%~90%。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可使室温平均升高4℃~6℃,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此外,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因此很容易诱发车祸。
③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造成的白昼污染。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的广告灯、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扰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会严重危害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夜间过亮的室外照明,会使不少的益虫和益鸟直接扑向灯光而丧命。比如德国法兰克福游乐场的霓虹灯每晚要烤死数万只有益昆虫。如果一个城市,特别是不夜城,拥有数万甚至数十万只或组室外照明灯,长此下去,该地区生态平衡必将受到严重破坏。
④另外,娱乐场所的多种光源造成的彩光污染,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污染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⑤其实,玻璃幕墙本身也很容易被污染,尤其在大气含尘量较多、空气污染严重、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玻璃幕墙更易蒙尘纳垢,这对城市景观而言,非但不能增“光”,反而丢“脸”。
⑥光污染虽然危害很大,但只要采取适当措施还是可以预防的。我们要从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材料等方面综合解决这个问题。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删改)
( 1 )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光污染是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作文:
两个题目任选其一作文。
文题一: 伴我成长
文题二:打开一扇窗
提示:文题一可从括号中选择一个词语(阅读、音乐、舞蹈、书法、亲情、踢球、助人……),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文题二要注意立意和表达方式。
要求: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尽量做到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