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谧(mì) 秕谷(bǐ) 坍塌(tān) 蜷伏(juán) B: 竦峙(shì) 拗弯(ǎo) 灼伤(zhuó) 嗔怪(chēn) C: 阳夏(jiǎ) 热忱(chén) 淫慢(yíng) 庇护(bì) D: 攲斜(qī) 反省(xǐng) 恍惚(hū) 狡黠(xiá)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梧州粤桂合作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产业项目建设风生水起。 C: 春节期间,很多人津津乐道地在微信朋友圈抢、发红包,却忽视了亲情。 D: 细读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纤维(qiān) 濒临(bīn) 杳无消息(yǎo) B: 楠木(lán) 鲜腴(yǘ) 惟妙惟肖(xiào) C: 屏息(bǐnɡ) 轩榭(xiè) 春寒料峭(qiào) D: 遁形(dùn) 鳞峋(lín) 摩肩接踵(zǒnɡ)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玷污 悚峙 澹澹 春花秋实B: 朗润 卖弄 嘹亮 险象迭生 C: 雏形 丰硕 响晴 禄禄终生 D: 慷概 蜕变 缀连 梦寐以求 |
5、 | 选出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②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 ③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④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⑤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B: ①④②③⑤ C: ④②①⑤③ D: ③④②①⑤ |
6、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14亿国人安危,4万白衣战士逆行而上,在消灭新冠肺炎的战场,用血肉筑起一道生命防线。 B: 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 梧州市各级政府积极支持贫困户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涌现了一大批不等不靠的自主脱贫典型。 D: “孝”文化,尽管是中国人的根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气质。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迫不急待 以逸待劳 驰聘疆场 销声匿迹B: 哀声叹气 翻来复去 忧柔寡断 咄咄逼人 C: 首屈一指 毋庸置疑 暗然失色 蜿延盘旋 D: 鞠躬尽瘁 苦心孤诣 拭目以待 器宇轩昂 |
8、 | 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积极开展全市学校健康食堂工作的创建 C: 在全市积极开展学校健康食堂工作的创建 D: 在全市积极开展学校健康食堂的创建工作 |
9、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物侯 追溯 乌蓬船 纷至沓来 怒不可遏 B: 堕落 瞳仁 蜂窝煤 误入岐途 草长鹰飞 C: 缄默 斡旋 浑浊物 接踵而至 销声匿迹 D: 演绎 次第 马前卒 格物致知 人情事故 |
10、 | 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硕师(大) 容臭(气味,臭味) 执策而临之(面对)B: 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把酒(端起) 造饮辄尽(往、到) C: 期在必醉(期望) 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衔觞赋诗(酒杯) D: 鸢飞戾天(至) 何许人(处所) 持汤沃灌(热水)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 1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2 )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①人。世宗用兵淮②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③尝与语,奇之。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④,阖⑤户启箧⑥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⑦,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 ①蓟:蓟县。②淮:淮河地区。③太祖:赵匡胤。④私第:指旧时官员私人所置的住所。⑤阖:关闭。⑥箧:小箱子。⑦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 ③及为相 及:________ ④晚年手不释卷 释:________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太祖尝与语,奇之。 ( 3 )联系(甲) (乙)两文,简析吕蒙和赵普两人的读书经历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读书的作用。 |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日:“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十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鮮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刪改)
【注】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 1 )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阶段 |
小时候 |
稍微大一点 |
结了婚 |
后来去谋生 |
主要事件 |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③________ |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 3 )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遇见你的纯真岁月
丁立梅
他是第一个分配到我们乡下学校来的大学生。
他着格子衬衫,穿尖头皮鞋,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令我们着迷。更让我们着迷的是,他有一双小鹿似的眼睛,清澈、温暖。
两排平房,青砖红瓦,那是我们的教室。他跟着校长,绕着两排平房走,边走边跳着去够路旁柳树上的树枝。附近人家养的鸡,跑到校园来觅食了,他看到鸡,竟兴奋得张开双臂,扑过去,边扑嘴里边惊喜地叫:“啊啊,大花鸡!”惹得我们笑弯了腰,有同学老气横秋地点头说:“我们老师,像个孩子。”
他真的做了我们的老师,教我们语文。第一天上课,他站讲台上半天没说话,拿他小鹿似的眼睛,看我们。我们也仰了头对着他看,彼此笑眯眯的。后来,他一脸深情地说:“你们长得真可爱,真的。我愿意做你们的朋友,共同来把语文学好,你们一定要当我是朋友哦。”他的这个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他与我们的距离,全班学生的热血,在那一刻沸腾起来。
他的课,上得丰富多彩。一个个汉字,在他嘴里,都成了妙不可言的音符。我们入迷地听他解读课文,争相回答他提的问题。不管我们如何作答,他一律微笑着说: “真聪明,老师咋没想到这么答呢?”有时我们回答得太离谱了,他也佯装要惩罚我们,结果是,罚我们唱歌给他听。于是教室里的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那时上语文课,在我们,是期盼,是幸福,是享受。
他还引导我们阅读。当时乡下学校,课外书极其匮乏,他就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回很多的书,诸如《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之类的。他说:“只有不停地阅读,人才能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我至今还保留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春天的时候,他领我们去看桃花。他说:“大自然是用来欣赏的,不欣赏,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我们哄一声笑开了,跟着他蹦蹦跳跳走进大自然。花树下,他和我们站在一起,笑得面若桃花。他说:“永远这样,多好啊。”周围的农人,都看稀奇似的,停下来看我们。我们成了风景,这让我们备感骄傲。
我们爱他的方式,很简单,却倾尽我们所能:掐一把野地里的花儿,插进他办公桌的玻璃瓶里;送上自家烙的饼,自家包的粽子,悄悄放在他的宿合门口。他总是笑问:“谁又做好事了?谁?”我们摇头,佯装不知,昂向他的,是一张张葵花般的笑脸。
我们念初二的时候,他生了一场病,回城养病,一走两个星期。真想他呀,班上的女生,守在校门口,频频西望——那是他回家的方向。被人发现了,却假装说:“啊,我们在看太阳落山呢。”
是啊,太阳又落山了,他还没有回来。心里的失望,一波又一波的。那些日子,我们的课,上得无精打采。
他病好后回来,讲台上堆满了送他的礼物,野花自不必说,一束又一束的。还有我们舍不得吃的糖果和自制的贺卡。他也给我们带了礼物,一人一块巧克力。他说:“城里的孩子,都兴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湿的。我们的眼睛,也跟着湿了。
他的母亲千方百计把他往城里调。他是独子,拗不过母亲。他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们会有重逢的那一天的。”他走的时候,全班同学哭得很伤心。他也哭了。
多年后,遇见他,他早已不做老师了,眼神已不复清澈。提起当年的学生,却如数家珍般的,一个一个,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一如我们清楚地记得他当年的模样。那是他和我们的纯真岁月,彼此用心相爱,所以,刻骨铭心。
( 1 )在文章前半部分中,作者深情地回忆了老师生病之前用心教育我们的几个生活片段。请概括一下,填在下面横线上。①第一天上课,他用真诚友善的表情和开场白,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 2 )第八段画线句用了比喻手法,请写出其中的本体和喻体,并赏析这一比喻的妙处。我们摇头,佯装不知,昂向他的,是一张张葵花般的笑脸。
( 3 )第十一段“他说:‘城里的孩子,都兴吃这个。’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湿湿的。我们的眼睛,也跟着湿了。”请你揣摩老师此时的心理。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热土,我们处在一个共享时代。朋友间的交往,亲人间的欢聚,课堂上的掌声,网络世界的畅游……最难忘,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请以“共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