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骊歌(lí) 应和(hé) 门楣(méi) 强聒不舍(guā)B: 惬意(qiè) 差使(chāi)×× ×× C: 凛冽(lǐng)感慨(kài) 蜿蜒(wān) 重峦叠嶂(luán) D: 点缀(zhuì)迸溅(bìng)脊椎(jí) 戛然而止(jiá) |
2、 | 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天高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 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青山的动态美。 |
3、 | 下面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惦(diàn)记 翌(yì)日 哄(hōng)堂大笑 B: 蓦(mó)然 山涧(jiàn) 自出心裁(cái) C: 教诲(huì) 栈(zhàn)桥 不折不挠(náo) D: 气氛(fěn) 热忱(zhěn) 强(qiǎng)词夺理 |
4、 |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莹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B: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C: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 D: 各个站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锭放出胜利的笑容。 |
5、 | 把下面几个句子细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每一种话语体系,都代表了特定的视界; ②我们说了上千年的古语,说了上千年的洋话,被迫形成了一种优势:说洋话,古人说不过我们;说古话洋人说不过我们; ③用洋人的视界看古事,用古人的视界看洋事,都可能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东西; ④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 ⑤我们可以有两个视界,两个既有重合之处,又有独到之处; ⑥更何况还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新事; ⑦创先来源于新发现,或者看到了新东西,或者看到了旧东西的新空间。 A: ②①⑤③⑥④⑦ B: ①⑤②③④⑦⑥⑤ C: ⑦④②①③⑥⑤ D: ①⑤③⑥②④⑦ |
6、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月光极其_______,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⑵国庆期间,凡购物满100元者,本店将________价值30元的礼品券一张。 ⑶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___不已。 A: 温和 赠送 赞扬B: 温和 惠赠 赞叹 C: 柔和 赠送 赞叹 D: 柔和 惠赠 赞扬 |
7、 | 下列句子语舌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当同学向你请教问题时,你说:“有何见教?请说吧!” B: 当你骑车碰了一下别人的自行车时,你说:“真对不起,没碰坏哪里吧?” C: 当好朋友邀请你看球赛时,你说:“都快中考了,我没空!” D: 当班主任到你家走访时,你说:“你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
8、 |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尴尬 金鸾殿 一拍既合 洗耳恭听B: 脸颊 迫击炮 忘乎所已 变换多姿 C: 云霄 刹风景 瘦骨嶙峋 息息相通 D: 凫水 冤大头 头晕目眩 杯盘狼藉 |
9、 |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葱茏 旁骛 历历在目 粗制滥造 B: 侦辑 屏障 抑扬顿挫 一鼓做气 C: 热忱 隽刻 形销骨立 浮光略影 D: 愕然 贻情 相得益彰 浑为一谈 |
10、 |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拯救 折皱 沐浴 钹声 扒崛 B: 隐蔽 迟缓 车辙 坚韧 摔伤 C: 跳蚤 摇荡 玄挂 庞大 轧扁 D: 镇静 翘起 脆弱 泥桨 遗弃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越①上闻子规②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 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释】①越:越州,作者被调任此地。②子规:即杜鹃鸟,因叫声像“不如归去”而得名。 ( 1 )体现“春山无限好”的两处景物分别是“翠烟”和“________ ”。( 2 )诗的第三句写“春山无限好”,第四句却是“犹道不如归”,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题目。 A: 曹操比于袁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杂然而前陈者 C: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 犹鱼之有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军事的优势,得出“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B: 文段指出孙权具有政权、地理和民心的优势,得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结论。 C: 诸葛亮提出刘备应遵循“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方针。 D: 诸葛亮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高祖的成功像曹操、孙权一样都因用 人得当。 ( 4 )阅读下面古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①请解释“坐断”的意思。 ②“生子当如孙仲谋”,请分析词人用这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淡泊。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幼年时,一次我和大陆的小孩子吵架,他们骂:“番薯呀!番薯!”我们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我指着大陆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芋头了,所以大陆人是芋头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囝仔,我们也是大陆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②然后他用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所居的台湾南部。我第一次认识到,芋头与番薯原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③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长得很细小,却总像记录着什么心底的珍藏。有时我向老人买一个番薯,散步回来时吃,那蜜一样的滋味进了腹中,却有一点酸苦,因为老人的脸总使我想起在烽烟中奔走过的风霜。
④老人是离乱中幸存的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地方。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的!”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看着他的神情,我才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
⑤父亲种的番薯收成后送了一大袋给我,放了许久,我突然想起巷口卖糖番薯的老人,便提去巷口送他,没想到老人因少有人吃地瓜而改行卖牛肉面了。我无奈地提番薯回家,把袋子丢在地上,一个番薯从袋口跳出来,破了,露出其中的鲜红血肉。这些无知的番薯,为何经过三十年,心还是红的!不肯改一点颜色?
⑥老人和父亲生长在不同背景的同一个年代,他们在颠沛流离的大时代里,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那颜色如清晨的番薯花,曾经以卑微的累累球根互相拥抱、互相温暖,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
⑦我十岁时,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行经一片工地,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一株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是有着逃难的身世,由于它的脚在泥土上,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我种在高楼阳台的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密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⑧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着。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中,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 1 )联系全文内容,分别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说说题目“红心番薯”好在哪里。( 2 )品味第④段的画线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妙处。( 3 )文中的“父亲”和“老人”有哪些共同点?( 4 )本文第①—⑥段,已经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为什么第⑦⑧段还要写工地上的番薯和阳台花盆中的番薯呢?请以“细品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