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8年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4月9日是凤凰古城最后一个“免费日”,记者在景区发现,尽管下着雨但街市上撑着伞、披着雨衣的游人不绝如缕
B: 复旦大学一在读医科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致死,该消息瞬时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轩然大波
C: 某一小学举行运动会入场式,一个小时内,居然有20来个孩子快晕倒了,真是惨绝人寰
D: 电视散文是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二者相得益彰 , 再现以至升华文学作品中那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至善的心灵。
2、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藏(chǔ) 泥(nìng) 锐不可(dāng) 气势薄(páng)
B: 仃(líng) 妒(jí) 目结舌(chēng) 莘学子(shēn)
C: 铜(chóu) 维(xiān) 味同蜡(jiáo) 期期艾(ài)
D: 巢(xué) 热(chì) 一气成(hē) 扣人心(xuán)
3、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的接力奋斗。
B: 李晓霞在第52届世乒赛中夺得女单金牌,成就了个人的“大满贯”,成长为中国女乒首当其冲的“一姐”。
C: 在泰国《亚洲日报》副社长钱丰眼里,中国梦是一个科学的、脚踏实地的梦,不是好高骛远的乌托邦式的梦。
D: 5月18日,司法局张局长在全市安全会议上强调:“落实法规就得丁是丁卯是卯 , 不能有丝毫侥幸!”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朝花夕拾》《野草》。
C: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著有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他为“聊斋先生”。“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
D: 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5、选出下面朗读节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句( )
A: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B: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 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D: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6、

根据语境,与下面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

A: 生活如山,宽容为径,登山循径,方知山之高大。
B: 生活如山,循径登山,宽容为径,方知山之高大。
C: 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
D: 生活似山,宽容为径,登山循径,方知山之高大。
7、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镜(líng) 临(lì) 漓(lín) 鄙(bó)
B: 沥(xī) 蓄(chǔ) 一(shà) 粗(guǎng)
C: 草(duò) 傥(tì) 笑(nì) 轻怕重(zhān)
D: 叨(xù) 搓(niǎn) 确(záo) 狭(ài)
8、下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雅雀无声疏疏朗朗万物蒙生
B: 如泣如诉情意绵绵狐芳自赏
C: 跃跃欲试无影无踪千回百折
D: 真情实意如鱼得水左右逢原
9、

下列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
B: 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班的清脆响声。
C: 不一会儿,整座山崩蹋了,乌云弥漫了天空,倾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
D: 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
10、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脸(jiá) 唐(tuí) 风(mí) 确(záo)
B: 围(fēn) 踌(chú) 吸(shǔn) 憎(wù)
C: 立(zhù) 强(juè) 聚(níng) 不(xiè)
D: 牌(fāng) 南(lù) 子(jiè) 谷(bǐ)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看 叶
                        宋·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 1 )第一句描绘了春天怎样的景物特点?

( 2 )这首诗歌含蓄而富有哲理,请就此作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其筋骨________ ②于虑________

③引喻失________ ④论其赏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3 )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文中写内外之臣失职的句子:________

②乙文中写内外之臣尽职的句子:________

( 4 )甲乙两文都论述到了国家治理的问题,其中甲文阐述了________、治理国家两个方面的问题,乙文阐述了________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第28天隔离了,这个时刻!

池莉

①这个时刻,天正暗下来,黄昏将近,我站在窗前,朝侧面的楼栋微笑。我之所以持续保持微笑,是怕出事。侧面楼栋一户人家的窗前,一位老人,打开玻璃窗,对着户外颤抖哀号:“某时候才是个头哇——某时候才是个头哇——”我听见了。我立刻冲到窗前,打开我家窗户,寻求老人目光,向他摆手摇手,“喂——爹爹”我使出最温和安详的嗓音,与他打招呼。由于角度关系,我无法判断他是否看见了我。我就努力持续着,持续着,直至他终于朝我这边转过脸。然后老人停止了,关上窗户进屋了。可我还是不放心,赶紧给物业打了紧急求助电话,请他们务必上楼敲门,去查看一下,看看是否为孤寡老人?问问是否发生了困难?如果老人有什么需要,只要我们家有。物业也非常尽职,答应马上就去。这一阵忙乎,夜色已黑。这个时刻,是隔离的第28天了。焦虑和急躁开始在人们心里蔓延,我们需要对付更多敌人包括在自己心里逐渐扩大的阴影。

②这个时刻,新冠病毒还在肆虐,而武汉,也已经出台了疫情爆发以来最为严格的隔离严控措施,所有干部职工下沉社区,收治病床在每天扩大,医疗一线医务人员们正在冒死救治病人。人与病毒的搏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吞噬与反吞噬,进入胶着化状态,这个时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劲。然而,人们在家隔离已经第28天了,有人坐不住了,有人千方百计偷跑出去,有人吃不惯配送的简单蔬菜,想吃鲜鱼鲜肉和热腾腾的热干面了,还有人带着孩子出来遛弯,还说“怕么事唦,注意点就行了,关家里人都关苕了”。此情此景,说真的,太急人也太恨人了!事实非常清楚,如果不彻底阻断人传人,后果将不堪设想。我接受采访,与我熟悉的记者朋友开玩笑说:这个时刻,对于这样一些还不知死活的人,如果是我,我的办法就是直接一拳打晕他,拖他回家,再丢一周吃食,封死大门——这是玩笑。可这也不是玩笑——这个时刻,如果还有人不珍惜生命同时还危害他人生命,就只能强制他珍惜自己。说是这么说,我当然没有打晕任何人,而是恰恰相反,我在对一位陌生老人微笑,朝他摇手,希望能够安慰到他。

③这个时刻,日常生活不再是常言所谓的日常生活了,直接就是保卫生命。这个时刻,当我们看见小女孩的母亲被病毒夺去了生命,小女孩追在后面哭嚎,这也不再是世间一般的生离死别,而是需要我们第一时间冲上去,搂过小孩子,为她戴上口罩,尽快哄住她的号啕大哭,以免病毒趁机潜入她敞开的咽喉与肺脏;这个时刻,我们就是小女孩的母亲,而不仅仅只是拍视频的看客。

④这个时刻,唯有保卫生命是最高准则。因此我们能做一件事情,就做一件事;能帮一个人,就帮一个人;底线是我们首先做好自己。这个时刻,真正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时刻,我们得靠每个人点点滴滴的力量汇聚成人类的强大意志,把我们生命夺回来!

⑤这个时刻,心神稳定是我们的拯救,理性冷静是我们的力量,勇敢顽强是我们的必须,咬牙挺住是我们的本分。又一个黎明来临,拉开窗帘,东方既白,太阳照常升起,这个时刻,我们必须忍住悲伤,克服畏惧,去希望窗外的希望。

(写于2020年2月19日,有删改)

( 1 )文章具体描述了“这个时刻”的哪些情景?请分点概括。
( 2 )请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我就努力持续着,持续着,直至他终于朝我这边转过脸。(“终于”这个词表现出“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 3 )面对隔离期间按捺不住心情想随意出门的人,请你选用文章里的一句话做劝诫性质的宣传标语抄在横线上,可以是完整的一句话,也可以在句中选取一部分,并结合宣传标语的目的与特点说明选用的理由。

(宣传标语特点)文字简短,目的明确,充满力量,语言得体。

我选用的句子:________。理由:________。

( 4 )文章的标题为《第28天隔离了,这个时刻!》,其逗号前后的内容可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全文与作者写作意图阐明你的观点。
阅读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枝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鲁迅先生的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远见。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他在1936年大胆地指出托派匪徒的危险倾向,现在事实完全证明了他的见解是那样的准确、那样的清醒。

你们说:“凡力所能及,可以维持治安,而无损于国体者,华队同人莫不坚心毅力以赴之。”不错,这也是很正大。但是要问,同胞被屠杀了,中华人的生命被认为随时可以残害的了。这对于国体有没有损伤?跟着残杀我们同胞的仇敌,在众目共见的马路上站岗,还要搜查行人,搜查旅客,而行人与旅客正是你们的同胞,虽然可见中华有一批人是没廉耻没义气的,这对于国体有没有损伤?华捕不是也有维持治安的职责么?现在大部分华捕因表示反抗而罢职了。你们无损于国体,难道他们华捕反而有损于国体么?

( 1 )甲段文字的论点是( )
A: 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叛逆者。
B: 鲁迅的特点是具有政治远见。
C: 鲁迅的见解准确而深刻。
D: 鲁迅是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的战士。
( 2 )画出乙段文字批驳的谬论。
( 3 )乙段文字,从论证方法看,运用了对比论证,是将“华队”与________作对比。从句式看,批驳敌论时运用了反问句式,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
( 4 )写出甲段文字中的三个比喻句。
( 5 )“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6 )“你们无损于国体,难道他们华捕反而有损于国体吗”一句,作者反问的事实根据是什么?
( 7 )从论证方式看,甲段文字属于________论,乙段文字属于________论。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上,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带给了我们恩泽,师长的关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生活的波澜触发了我们的感慨,青春的火花点燃了我们的激情……这种力量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不断地汲取与发挥那成长的力量,一路前行,再也不会畏惧那路上的荆棘坎坷!

请以“成长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符合字数要求。②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