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磁县滏滨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划线成语或俗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

A: 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B: 农民张玉民首当其冲 , 办起了全市第一家私营钢琴厂。
C: 李老师的语文课最受同学们的欢迎,既有班门弄斧的谦逊,又有旁征博引的渊博。
D: 每一个青少年都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吃一堑,长一智 , 就是这个道理。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在“过去”后加上“是”)
B: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删除“的生活”)
C: 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把“完全否认”改为“是认为”)
D: 据统计:河南省栽植泡桐至少二亿株左右,农桐间作面积增加到一千万亩以上。(删除“至少”或“左右”)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B: 通过观看赈灾义演晚会,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C: 李老师工作很忙,经常要接待很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
D: 不酒后驾车,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4、下面的文学常识阐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B: 《左传》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C: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D: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又称《诗三百》。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小李有件事情需要小王帮忙,小王说道:“放心吧,你的事情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B: 报社编辑对撰稿人说:“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小伟爱讲脏话,小明批评道:“脏话既脏人耳,又伤人心,文明用语才让人舒心哪。”
D: 公交车司机对一个刚上车的老人说:“老头!赶紧找个座坐下。你摔了,我可不负责!”
6、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朗读《朝读经典》时,他左右逢源 , 让大家惊叹不已。
B: 读到“泥人人张贱卖海张五”的情节,小雅同学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C: 这对双胞胎长得实在惟妙惟肖 , 连他们的父母有时也分不清。
D: 近几年,黄石相继建成了父子山,柯尔山,熊家境等登山步道.不言而喻 , 市政府对全民健身是越来越重视了。
7、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庙之行,直言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B: 在即将到来的暑假里,同学们是想学习一些特长呢?还是想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C: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时提出“三最”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最严格的监督、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D: 那条路两侧的枫叶落了一地,深红色的、浅红色的、红黄相间的、红黄莫辨的…或一片片贴在路上,或一叠叠铺在路旁,令人不忍落脚。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睢》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是元代的散曲。
B: 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都是小说。
C: “三十而立”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四十不惑”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D: 传统的对联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
9、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 )
A: 《陌上桑》
B: 《长歌行》
C: 《孔雀东南飞》
D: 《子夜歌》
1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钓鱼岛问题上标榜“中立”的美国,却更多地为日本撑腰打气,这给本来就紧张的东亚局势增添了新的复杂。
B: 出版业当然要讲究装帧艺术,讲究宣传造势和市场营销,但要想真正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最终还是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C: 由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过多地表达了对财富的炫耀和追求,被《人民日报》批评为“‘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
D: 专家提醒,人感染H7N9禽流感起病的48小时内可以服用达菲进行治疗是有效的,而以为服用板蓝根能预防禽流感的观点存在误区。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

(宋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 1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的表达效果。

( 2 )请结合“杨柳”“飞絮”意象的特点,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注释】①家赀:同“家资”。②包恺:隋朝人,字和乐。③杨素:字处道,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④玄感:杨玄感,杨素之子,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慕圣贤之道 斟酌损

B未敢稍降辞 征于 , 发于声

C色愈恭,礼愈 承天寺寻张怀民

D遇其叱咄 异二者之为

(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3 )语段(一)写了作者幼时读书之艰和成人后求师之难,请结合文章说说“求师之难”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 4 )从语段(一)的宋濂和语段(二)中的李密看,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破译植物的语言

①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法国物理学家施特斯海默说:“20年前也没有人相信鲸鱼会唱歌。而现在鲸鱼的歌唱已经被破译。”目前,也有一些科学家在从事破译植物语言的研究,德国德勒斯顿的生物物理学家赫伯特•魏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为了探索植物语言是否真实存在,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来他们发现: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伤的神经激素的反应几乎一样。在虫咬叶子时,叶子便释放出一种激素,类似于动物受到伤害时释放的啡呔。在动物身上,这些激素帮助把一种叫做花生四烯酸的化学物质转化为前列腺素。而在植物组织里,这种激素有助于亚麻酸(相当于动物身上花生四烯酸的物质)转化为茉莉酮酸,这是一种性质和前列腺素相近的化学物质。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在植物组织表面喷洒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后,就会像在动物身上喷洒此类物质一样,都能消除伤痛反应。对此,纽约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家伊恩•鲍德温说:“这就是植物喊‘哎吆’的方式。”

③植物能与邻居联络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某些植物突然感到虫咬刺痛,它会马上招呼旁边的伙伴,提防虫子。许多植物在受到伤害时,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茉莉酮酸,这是一种“体味”信号。甚至在附近的植物被虫咬之前,这种信号就开始启动附近植物的防御系统了。

④槐树会产生有毒的苦味物质。一旦槐树的树叶被羚羊或长颈鹿吃掉,这时,不仅仅被吃掉的槐树的树叶会产生这种物质,周围所有的槐树像是接到预报似的也都争先恐后地释放出毒素。

⑤破译植物的语言是一项开拓性工作,因此引起了不少科学家的浓厚兴趣。经过多年的研究后,他们对于植物的语言已经有了多种解释。魏泽教授认为,树木是通过声音来互相沟通和了解的。但由于这种声音频率很高,人耳往往听不到。据他讲,迄今他已零碎破译了一些树木的语言。

⑥而波恩大学的科学家弗兰克•朱利曼则不仅证实了植物语言的存在,而且还研制出了能够探听植物语言的激光驱动麦克风。当植物的叶子或根茎被切开时,植物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信号:在整个切面释放出气体乙烯。弗兰克•朱利曼一直在用钟形玻璃容器收集这种气体。用这种气体的分子轰击标准激光束,会产生振动,形成麦克风能够探听到的声波。朱利曼说:“植物受到的压力越大,麦克风收到的声音信号就越强。”

⑦还有科学家认为,植物是通过一种能量进行交流的。这种能量是微弱的光,它可以被测量出来,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剩余能量放大器”使这种光转变成可以看得见的光。不管是通过高频声音还是通过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最终一定会破译植物的语言之谜。正如施特恩海默说的那样:“我们将在不久的将来使树木的联络声音变得容易听起来。”

⑧毫无疑问,破译植物的语言,不仅对于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生产中也将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科研人员相信,破译植物的语言必将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作用。例如运用波恩大学的研究成果,给农民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农民就能区分健康与疾病的蔬菜或其他农作物。同时,通过探测植物的声音可以形成预警机制,随时探查植物病虫害的情况。另外,了解水果和蔬菜的语言还有助于它们的储藏和运输。声学研究证据表明,苹果释放出的乙烯气体比其他植物高,能够引起周围植物枯萎。因此,科学家敦促果农要单独存放苹果。

⑨科学家们预言,植物语言的破译,对于植物病虫害的抑制,作物生长发育最适环境的调控,农业耕作的安排,乃至植物各种药用成分的分离提取等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1 )通读全文,你发现植物是怎样“说话”的?

( 2 )本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 3 )破译植物的语言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文章有删改)

( 1 )第③段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论述了________观点。

( 2 )简要分析下面注重划线短语的作用。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 ,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

( 3 )下面材料用作本文的论据,是否恰当?说说理由。

范仲淹两分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对这种艰苦生活毫不介意,发奋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 4 )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寒门贵子”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温暖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日趋成熟。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成长路上的阳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