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今的房地产市场空气中,总是若隐若现地____着利空的味道。对于并没有实打实的完成多元化发展途径的地方政府来说,习惯于躺在房产功劳薄上睡大觉的好梦将被___。于是乎,在感觉到“头痛”的时候,自然会有种“医头”的反应出现。经过几次智囊团的__ _后,似乎发现“限购令”是最有文章可做的地方。 B: 弥漫 惊醒 权衡利弊 C: 弥散 唤醒 权衡利弊 D: 充斥 惊醒 斟酌损益 |
2、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B: 《傅雷家书》是一部“苦心孤诣的教子书”,傅雷通过书信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C: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这本散文集。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
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论语》《孟子》均为儒家经典,与《大学》《中庸》合称“四书”。B: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它们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母爱、童真、自然。 C: 《格列佛游记》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不过,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对当时社会的赞美才是其灵魂所在。 D: 《出师表》《曹刿论战》《陈涉世家》《醉翁亭记》几篇文章中,《曹刿论战》写作的年代最早。 |
4、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恳求”与“请求”是一组同义词,但两者存在词义轻重的差别,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B: “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敌。”这个句子主要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C: 拟物是比拟的一种,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 D: “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都是表示具体的事物的名词。 |
5、 | 梁山好汉中( )诈中风疾不复朝觐受职,后来漂洋过海闯荡国外去了。 A: 李俊 B: 卢俊义 C: 柴进 D: 燕青 |
6、 |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B: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啰嗦。不舍:不舍得。) C: 我先前在信中和你谈起过感情的创伤,就是要你把这种事当作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伤害自己,而要像面对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形容对别人的感激永远忘不了。铭刻写在心上骨上,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记。) D: 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包含着有一种新的东西。(没有什么得上。)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棹(zhào)数小舟,曳铁钯(pá)……(《河中石兽》纪昀) B: 荡胸生曾(céng)云,决眦(zì)入归鸟。(《望岳》杜甫) C: 菊之爱,陶后鲜(xiān)有闻。(《爱莲说》周敦颐) D: 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卖油翁》欧阳修) |
8、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 ![]() B: 轩邈(miǎo) 属引(shǔ) 素湍绿潭(tuān) C: 缥碧(piāo) 沿溯(sù) 鸢飞戾天(yuān) D: 白昼(zhòu) 窥谷(kuī) 林寒涧肃(jiàn) |
9、 |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10、 |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气冲云霄 气势汹汹 不骄不躁 自暴自弃B: 自命不凡 笑容可掬 贻笑大方 按部就班 C: 安然无恙 眼花缭乱 名人逸事 淋漓尽至 D: 为富不仁 众口铄金 秘而不宣 言简意赅 |
阅读王维的《鸟鸣涧》,完成小题。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1 )下列诗句中与本首诗借月所表达情感相似的一项是( )A: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B: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2 )赏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中“惊”“鸣”字有什么妙处。 ( 3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①略无阙处________ ②沿溯阻绝________ ③虽乘奔御风________ ④属引凄异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其水势大。寥寥一百五十多余字,就把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B: 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C: 文章描写抒情结合,有景生情,情景融合,动人至深。句式多用对偶,而兼用散句,使文章富于节奏感。 D: 本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文也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母 亲
莫 言
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从百年苦难到百年辉煌(上)
金一南
上课之前我有个特别深的印象,就是大家刚刚呼喊口号中的最后一句“敢于胜利”.追求胜利,它的前提是敢于胜利。我觉得不仅是军人,而且是每一个中华民族一分子心中都需要腾起这样一团火焰和光明.
我经常想,我从哪里来?我从我们社会一个最基层来。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我们从我们近代深重的苦难中过来。
我们从1840年一个深重苦难的旧中国走过来。东亚病夫名号怎么戴上去的?就这么戴上去的:西洋西洋打不过,东洋东洋打不过;又有财富,又没有能力捍卫自己的财富,一定要挨打。
这是我们近代以来灾难的来源。
孙中山当时形容中国有一句话:“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孙先生1925年去世了,他没有看见1931年“九一八”事变,两个多月东三省全部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一个月华北沦陷。卢沟桥今天有我们抗日战争纪念馆,我们在那儿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我经常想,如果参观的队伍里面,有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问我们这些懂事的大人,国家之间战争为什么没有在边境爆发?为什么卢沟桥成为了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地?你说我们这些懂事的大人该怎么回答!我经常讲,我们抗日战争纪念馆放在卢沟桥,卢沟桥是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地,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中国老话讲“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结果近代以来,卧榻之上他人长期酣睡。我们是怎么一步-步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今天有人讲,忘记过去吧,我们向前看。我们能够忘记吗?我们是怎么一忍再忍、一退再退才到这样地步的?忘记过去不但意味着背叛,意味着将来可能还要重蹈覆辙。我们人,首先要完咸的任务就是民族救亡,就是民族复兴。一个国家面临危难,面临危亡,无人挺身而出,无人横刀立马,都在蝇营苟且时,应运而生。
我经常讲应的这个运不是什么好运,是国家最黑暗、民族最无望的时候,一批人挺身而出。这批人一无资源、二无名望、三无影响、四无地位,就是一腔热血。他们没有抱怨,他们没有怪谁,他们凭自己的一腔热血浴血奋斗。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开始组建自己的队伍。南昌起义两万两千五百人,两个月之后就剩一千;1927年9月9号,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五千人,二十天之后就剩一千。中国革命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是从惨败走向胜利。就剩一千人了,毛泽东写了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他坚信一定能够存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最困难时候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很多人都怀疑,红旗到底可以打多久?毛泽东的回答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共产党信仰的力量!
共产党人以信仰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改天换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
就像毛主席诗里讲的那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领导的新中国政府是历届政府当中最勇敢、最坚决、最具有奋斗精神、最不怕牺牲、最有效地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政府。
最初是一小部分人点燃几支火炬,最后燃成熊熊大火,点燃整个中华民族内心的爱国激情,最终实现毛泽东所讲的“zhong”。
(选自 《一堂好课》,有删改)
( 1 )选文开头为什么特意强调“敢于胜利”?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A________ B________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
C________
D________
“一语惊醒梦中人”。小说《其实很简单》中小男孩的一句话点燃父亲正义的火炬。现实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智者和哲人的话,以他们的洞察力和智慧,时时警醒着你;父母和老师的话,以他们的期望与关爱,时时教诲着你;同学和朋友的话,以他们的理解和鼓励,时时感染着你……这些话,总会有那么一句直达心灵,影响着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请你以“那句话,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认真审题,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不多于900字;④文章不得出现影响评卷的人名、地名、校名等。如不可避免,请用X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