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有关于名著相关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为试探师徒四人的禅心是否坚定,铁扇公主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随师父,八戒却动了凡心。B: 杨志虽是名门之后,但命运坎坷。先因失陷花石纲而流落他乡,又因怒杀牛二而被发配充军,最终因丢了生辰纲而不得不连夜投奔梁山。 C: 落花与眼泪是林黛玉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D: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
2、 | 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 ) A: 扁鹊 B: 华佗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之间的对战赚足了眼球,连胜三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 2017年“跑游山东”半程马拉松系列赛第三站在山东蒙阴岱崮地貌旅游区召开。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是( ) A: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筐。 D: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
5、 | 选出下列对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 为了弘扬孝道文化,2015年铁岭市政府开展了“《弟子规》进校园、进幼儿园”。修改:在句末加“的活动”B: 2015年3月22日,考古人员在辽宁省朝阳市挖出了5000年前的许多红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等文物。修改:将“5000年前的”与“许多”调换位置 C: 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使“东方之星”号遇难者家属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修改:把“使”去掉 D: “低头族”之所以感到忙碌,是因为大量网络信息占用了他们的时间造成的。修改:将“占用”改为“控制” |
6、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啜泣 执著 呵责 喧腾B: 酝酿 梦寐 魁悟 伶仃 C: 挑逗 撩亮 寒喧 静默 D: 藐小 懊脑 澄清 奢望 |
7、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丝竹之乱耳”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其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后来泛指音乐。 B: 乡土、家国情怀深植人心。余光中将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德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浓缩在了最后一节法语课中,引起无数共鸣。 C: 《童年》中,专横而残暴的外祖母,经常辱骂和毒打孩子们,如阿廖沙在表哥的怂恿下把桌布染上颜色,被她用树枝抽打得失去了知觉。 D: 读古代典籍,获人生智慧。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论语》,战国时期的《礼记》,还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纪传体史书《史记》,都能从不同方面给予我们启发。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存恤 不言而喻 如雷惯耳 暴殄天物 B: 恣睢 孜孜不倦 根深蒂固 身陷囹圄 C: 拜谒 郑重其是 醍醐灌顶 不胫而走 D: 惘然 走头无路 沆瀣一气 既往不咎 |
9、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 “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堂”是居所名称,古代居所前为“堂”,后为“室”。成语“登堂入室”出自《论语》,意即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指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达到一定的造诣。 C: 古代制简以火烤竹去湿,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或“杀青”。后来“汗青”指“史册”,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现多指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成。 D: 古人将一夜从19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
10、 | 下列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但他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要用他的智慧建设国家,使祖国强大,人民幸福。 ①而新中国各方面都十分落后贫穷,他却想方设法要回到祖国来。 ②钱学森在美国20年,36岁成为终身教授。 ③他明知回国后的生活条件和科研设施肯定与美国有很大差距。 ④作为一流科学家,他得到了优厚的经济待遇和生活条件。 ⑤完全可以过一辈子富裕享受的生活。 A: ④③②⑤①B: ①②④⑤③ C: ②④⑤①③ D: ②①④③⑤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①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①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 1 )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杀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李)广与程不识①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广行无部伍、行阵②,就善水草舍止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④以自卫,幕府⑤省约⑥文书;然亦远斥候⑦,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⑧、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⑨,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⑩犯之,无以禁也;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九》,有删节) 注:①[程不识]汉武帝时的大将,与李广齐名,生平未尝败绩,别称“不败将军”。②[部伍]指军队的编制。行阵:行军的阵列。③[就善水草舍止]选择水甜草肥的地方驻扎下来。④[刁斗]铜制的军用锅,白天用它做饭,夜里敲它巡逻。⑤[幕府]军队的司令部。⑥[省约]简化。⑦[远斥候]在远处布置侦察兵。⑧[部曲]古代军队编制。⑨[治军簿至明]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非常明白,毫不含糊。⑩[卒]同“猝”,突然。 ( 1 )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划线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天子且至/年且九十 有名当时/有仙则名 B: 闻将军令/久闻大名 按辔徐行/清风徐来 C: 持兵揖/ 以边太守将兵 之细柳军/李广之略 D: 固可袭而虏/汝心之固 未尝遇害/饱尝艰苦 ( 2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翻译:军中官兵都身穿铠甲,刀出鞘,张开弓弩并且拉满。 理解:细柳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表现出周亚夫治军有方,恪尽职守。 B: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翻译: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随行的大臣们都十分惊诧。 理解:群臣的“惊”从侧面体现出周亚夫治军之严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 C: 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翻译: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烦扰,但敌人也没有办法侵犯我。 理解:程不识把自己的军队和李广的军队进行了比较,肯定了自己的治军之道。 ( 3 )(甲)(乙)两文中________将军与________将军具有共同优点。两文都指明了军纪涣散将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①②空填写人名) |
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①04月23日已过去了,“世界读书日”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人感动。“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取得的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它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守。
②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磋外,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收的收获。
③读书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来头头是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时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不知时变。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们深思。他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绝句,朴素亲切,满含哲理,尤其是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
④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一位名叫李时可的诗人写的一首《舟中夜闻读书》中说:“临谿一舍竹疏疏,舟过时闻夜读书。姓字是谁何必问,定应不是俗人居。”诗的意思是说在临近小溪岸边看见一间农舍隐在朦胧的竹林里,乘船走过的时候不时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诗人说不用打听这是谁的家,通过那朗朗的夜读声,就能猜到这里肯定不是一个鄙俗的人居住的地方。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巧妙地说明了读书使人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道理。读书使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
⑤读书需要思考一个“勤”字。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声声教诲,都是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但今天的读书,已不局限于纸质传统载体,阅读途径也已更加丰富和多元。手机APP、电子出版物、微信读书,QQ阅读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加便捷轻快。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繵粥不继的艰辛,现代人的读书条件是多么轻便和舒适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加珍惜和努力呢?
⑥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老人与壶
县城一条小街镶嵌着一家书店。店面不大,书摆放得整整齐齐。店主是五十岁上下的和蔼老人。
店门前,老人喜欢一手端着茶壶,一手翻着书,坐在躺椅上,一种悠然的韵味从时光中飘过。老人看的书只有固定的几本——《孙子兵法》、《论语》和《三国演义》。
老人喝茶用的壶是固定的一把,灰褐色,很陈旧。
有一天,老人安静地坐在书店前端着紫砂壶一边喝茶,一边翻看着《论语》。
有风吹过,卷动他的发丝,像秋天的芦苇般飘扬,一朵朵洁白的芦絮起伏。风动处,喧嚣声跟着起伏,人声、车声和着风声飘荡。
这时,一个人身着披风走进了书店,他的眼睛盯着老人手中的紫砂壶,说:“能否把你手中的茶壶让我看看?”老人这才如梦初醒,放下手中的书,愣愣地望着眼前的人,很疑惑地问:“你是来买书的,还是口渴了?”
来人讪讪搭语:“我不买书,也不口渴,只是觉得你手中的茶壶很奇特。”
老人听罢,将茶壶递给了他。
来人接过壶,一看,脸上掠过一丝惊喜,这壶古朴典雅,紫黑中透着一股灵气,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戴振公在世的时候,有“点泥成金”的美名,可见他的制金技艺在当时已炉火纯青,无人能媲美。但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壶留在世上很少了。来人仔细看后,见壶底有戴振公印章,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没错。据说,他的壶目前世间存留不足十件,物以稀为贵,这个人本是文物贩子,见到稀世之品自然爱不释手。
“大伯,这茶壶卖不卖?”文物贩子看完壶后,轻轻放下,轻声问道。
老人抬眼疑惑地望着文物贩子,摇摇头,没有吱声。
“大伯,我给您五万,可以吗?”文物贩子见老人摇头,开了价。
老人依旧摇头。
“十万可以吗?”文物贩子提高了声音。
“我喝茶的工具,祖上留下来的。不卖!”老人发了话,不再理会文物贩子,喝着茶,翻开了书。
文物贩子悻悻离去,走了十几步后,还不住地回头看老人手边的茶壶。
没过几天,那个文物贩子再次登门,进门就开了价:“老伯伯,茶壶卖给我吧,三十万。这可是天价啊!”
老人浸润在日光下,捧着壶,微闭着眼睛。
自从文物贩子走后,这几天,老人心烦意乱,茶饭不香,夜里老是做着梦:总是梦见自己的茶壶仿佛一把刀捅进了自己的心窝。因此,老人很疲惫,神色恍惚,书再也读不进去了。
老人听见有人叫喊,睁开了眼。
文物贩子认为老人没听清楚,提高了声音再问:“三十万,壶卖不卖?”
老人微微一怔,摆摆手,没有理会文物贩子。
文物贩子再次悻悻离去。
文物贩子走后,老人的心情极度糟糕,无緣无故发着无名的火,显得坐卧不宁。夜间的噩梦频频发生,夜不能寐,搞得筋疲力竭。
大概过了一个月,文物贩子又来了。这次,文物贩子不是一人前来,而是把老人在另外两座城市里工作的俩儿子带来了。
“你老爸的茶壶,我出四十万,你们弟兄俩一人可以分得二十万,在城里买房交首付不用着急了。”文物贩子指着茶壶小声嘀咕着。
老人的儿子被文物贩子说得早已经心动。
老人看了俩儿子一眼,没有说话,而是把壶抱进了怀里。
“爸,喝茶用什么壶不可以?”大儿子发了话。
“我们买房买车都需要钱。这茶壶卖了吧!”小儿子直接挑明话题。
“这茶壶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败在我的手里。这茶壶跟我几十年了,有了感情,自从你们到外面大城市里工作后,你妈走了,你们一年半载可曾回来几次?可曾陪我喝茶谈天?”老人气愤地嚷叫着。
老人发完话,两个儿子意欲抢过父亲手里的壶。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老人从椅子上跌下来,手里的壶掉落,摔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砰”的一声响,四分五裂,茶水满地。
老人望着茶壶,先是一愣,之后,脸上镀上了安详。
文物贩子和老人的两个儿子却目瞪口呆……
之后,老人换了新砂壶喝茶,看着书,守着书店……
( 1 )概述故事情节。 苍鹰振翅蓝天,是一首歌,因为它激昂;飞蛾扑火,是一首歌,因为它悲壮;母爱是一首歌,同学情是一首歌,拼搏是一首歌,付出是一首歌……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生活处处皆是歌。
请以“这是一首歌”为题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