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人物与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 孙悟空——大闹天宫 C: 格列佛——开导“星期五” D: 诸葛亮 ——草船借箭 |
2、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夸夸其谈 , 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 B: 当代中学生无时无刻都要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敢于向困难挑战。 C: 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 , 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 在“语文主题阅读”活动中,同学们煞费心机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
3、 | 下列作家作品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 《行道树》 张晓风 台湾作家B: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唐 C: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氏长庆集》 D: 《春》 朱自清 现代 |
4、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中国制造要与世界接轨,离不开大师级工匠高超技艺的支撑。 B: 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C: 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D: 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
5、 |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为”与“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以为”意义不同的一项( ) A: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D: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6、 | 把下面句子填入横线上,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②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③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 ④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 ⑤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⑥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A: ④②①③⑥⑤B: ④②③⑥①⑤ C: ②①③⑥④⑤ D: ②④③⑥①⑤ |
7、 | (2017届中考贵州安顺卷)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光亮。像水银,又像岩浆, ① ,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白色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 ② 。 A: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
8、 |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B: 《史记》全书共130篇其中为帝王作传有十二木纪,为诸侯作传有三十世家,为人臣作传有七十列传。 C: 古代对年龄有特定的称呼,例如,“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弱冠”指男子十八岁,因为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D: 符节,指君主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符.是政治和军事的凭证信物,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节,是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 |
9、 | 下列诗句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C: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琐二乔。 |
10、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2019年9月29日上午,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位本色农民的名字将镌刻在共和国史册里。 B: 在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濡养人民的精神食粮。 C: 面对着BBC记者在香港问题上咄咄逼人的发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态度鲜明地重申了中方立场。 D: 奋斗一晚,筋疲力尽的消防员们还要奔赴下一个火场,他们抓住在颠簸的车上这短短的时间酣然入梦。 |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1 )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B: “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D: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 2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鲁施氏与孟氏 ①爵荣其亲 荣: ②大国吾事之 事: ③既反 反: ④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 让: ( 2 )下列句中的“之”与“好兵者之楚”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辍耕之垄上 C: 而摄乎大国之间 D: 马之千里者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4 )阅读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其实很简单
“抓强盗——抓强盗啊!……”女人歇斯底里地叫喊着。
光天化日下,一个歹徒正在抢劫,旁若无人;被抢的女人拼命抱紧自己的坤包,死活不放。
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不仅不敢制止,连呵斥一声的举动也没有;不仅不敢呵斥,就是悄悄用手机报个警也无人肯试。
沉默。好一阵可怕的沉默。
沉默过后,有个戴着眼镜、弱不禁风的小伙忽然一声怒吼,像狼一般冲向歹徒。
歹徒大惊,立即掏出一把尖刀,目眦尽裂地瞪着小伙:“狗咬耗子是吧?再不识趣老子捅了你!”
小伙愣怔一下,仍然像狼一般猛扑上去。
很快,小伙摇摇晃晃,蹲了下去;但片刻,又咬紧牙关站立起来。虽然被锋利的尖刀刺中下腹,但小伙强忍剧痛,没有倒下。他一手紧紧抓住刀柄,不让尖刀深入;一手像钳子一样,死死钳住歹徒的手腕不放。
女人趁机挣脱,嗷嗷大叫,挥拳砸向歹徒。
歹徒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一时不知所措。
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
有人赶紧掏出手机报警。
警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迅速给歹徒戴上了手铐。
人们小心扶住小伙,送上警车。
“儿子,我的儿子!”听到小伙吃力的呻吟,人们才发现小伙的身旁还站着个小男孩。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被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呆了。
警车一路鸣笛,将小伙送到医院。
幸亏没有刺中要害。几天后,小伙的伤情得到缓解。
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消息传来,小伙所在的单位竟炸开了锅。
“他可是我们单位最胆小怕事的人啊!”
“平常谨小慎微得不敢踩死一只蚂蚁!”
“说歹徒不费吹灰之力抢劫了他,我们还信!他会赤手空拳与扬着凶器的歹徒搏斗,太邪!”
……
这样的议论传出,记者深感蹊跷。
“当时,那么多人鱼不动、水不跳的,你一个文弱书生,何来胆量挺身而出?特别令人震惊的是,面对歹徒凶狠的尖刀,你为什么还敢奋勇向前?”记者找到病榻上的小伙,好奇地探问。小伙犹豫道:“你是想听真话,还是……”
“当然想听真话!”
“那好,只是我的话你千万不要对外报道。”小伙的脸上飞过一朵红云。
记者认真地点点头。
“当时,我的儿子憋不住拽了一下我的手,‘爸,抓歹徒、抓歹徒呀!’我的儿子才6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小毛孩,我堂堂一个大男人,总不能在他面前装孬种,让他都瞧不起吧?”
记者一愣:“就这一点?”
“对,就这一点!”
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夺女士坤包,现场的人们都胆怯沉默。①________,围观的群众合力制服歹徒救助小伙。②________,记者感到疑惑,去医院探访后才真相大白。
(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①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这个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②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划线词语妙在何处?)
( 3 )小说安排小伙单位里议论纷纷这一情节有何用意?娘做的棉袄
文/赊风
①像我这般在农大的孩于,应该都会穿过自家做的棉袄。
②在那个经济落后的年代,农村,天冷了,是很少有人会像现在一样,去买价格昂贵样子华丽的棉袄棉鞋,都是由自己家里来做,虽然样子不如现在的洋气,而抵御起中国北方严冬的寒流来那可是一流的。
③做棉袄是个“技术活”,没有三年五载是练不好的,技术不好做出来的棉袄不合体不说样子也是特别难看,穿不出门儿的,我们家缝制的任务都是由娘一个人来完成的,不论是棉袄还是棉鞋,娘都能做得合体舒适,精细大方。
④娘做棉袄是最拿手的,每每秋风渐凉,娘就会将全家人的棉袄从衣柜里取出来,太阳底下一次次的晒好,一件件的拆掉,再把里面成了球的棉花一点点的撕碎,最后把拆下的里表拿到河边一遍遍的洗干净,爹和娘的棉袄就是拆洗一下罢了,面料的颜色还是老样子,只不过就是洗褪了色,不像新的鲜艳了,他们的肩上都会补上一块大大的补丁,爹是右边,娘两边都有。
⑤我和姐姐的棉袄一般都是新做的,“小孩一年一个样,旧的再继续穿就小了”,娘这么说。娘去集市挑选我们喜欢的布料,回家就开始为我们量身定做了,娘给我们量身是不用尺子的只要我们“大”字站好,她用拇指和中指一扎一扎的从我们肩膀扎到手腕,从腰扎到脖子就可以了,每次量完都会高兴的说“长高了,高了半扎”,用不了几天一件新的棉袄就做好了。
⑥姐姐穿棉袄挺爱惜的,一冬下来依然干干净净,而我天生顽皮,不是爬树就是跳墙,好好的棉袄几天就姓了“破”,后来娘给我做了副袖头,脏了拿下来洗洗,但娘很少责怪过我,她认为小男孩都是这样,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⑦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人们的生活突然都好了起来,在冬天都不再穿自己做的衣了,替代的是各式各样买来的成品棉衣。渐地,自家做的棉衣就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棉鞋基本上已经不再自己做了,棉袄虽然也买,但娘还是会给我们做上一件。我曾经劝娘叫她不用再做了,买着穿就行了。娘不肯,她有她的理由:“买的多贵啊!再说都不是纯棉的,隔风不隔寒,还是自己做的实在……”
⑧娘还是一如既往的做着……时光如梭,如今娘已经老了,终于将做棉袄的手艺摞下了。虽然还想为我们再做上几件棉袄,可是已经力不从心。
⑨娘前几年给我做的那件袄,我一直存放着,不是不好穿,也不是不爱穿,因为在我心里,这件棉袄就是一件世间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 1 )请以“棉袄”为线索,从娘的角度概括母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①太阳底下一次次的晒好,一件件的拆掉,再把里面成了球的棉花一点点的撕碎,最后把拆下的里表拿到河边一遍遍的洗干净。
②她用拇指和中指一扎一扎的从我们肩膀扎到手腕,从腰扎到脖子就可以了。
( 3 )“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蝇子的选择
一天,一只非常聪明的蝇子飞到一张光洁的蜘蛛网旁边,蜘蛛盛情邀请蝇子进家里做客,但被聪明的蝇子拒绝道:“不了,我不会独自一人到你家去的。”
此后不久,这只蝇子发现,在地板角落的一片牛皮纸上有一大群蝇子正在不停地舞之蹈之。蝇子心想:有那么多伙伴在那里开心地玩耍,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于是这只智商超群的蝇子毫不犹豫地飞向那片牛皮纸。
在它即将落地的时候,一只蜜蜂善意地提醒道:“你可千万别犯傻,那是骗你们送命的捕蝇纸!”蝇子并不领情:“别想蒙我,你没看到我的那么多同伴在那兴高采烈地跳舞吗?它们不可能全是傻子吧?”最终,这只自负又聪明的蝇子被牢牢地粘住,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请就上面的材料,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用。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