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不会出现。 B: 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C: 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叙事实,又也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D: 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最主要的三个部分。 |
2、 |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B: “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C: 她认真地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D: 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奶奶刚才还有说有笑,此时却收敛起笑容,我们一脸茫然,不知哪儿冒犯了她。 B: 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 “六一”晚会上,两个小朋友表演的小品让人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D: 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演技高超,他在传统京剧《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演得惟妙惟肖。 |
4、 | 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 A: 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 妇女善于织造 C: 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 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
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女排在世锦赛的表现,得到了广大球迷的信赖和很多技术专家的肯定。 B: 在看了吴敬梓描写范进中举的丑态后,令人捧腹。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人类经过漫长奋斗方能实现。 D: 磁湖的渔歌,西塞山的鹭影,东方山的钟声,都让我听得如痴如醉。 |
6、 | 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三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当时间变得越发昂贵,消磨时间、降低速度的“闲”越发奢侈。久远年代的诗词里,“海鸥无事,闲飞闲宿”,__________;“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___________;“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_________。生活的忙碌让我们怎能不怀想“闲”的飘逸。 ①是何等馨香又空灵的意境 ②是何等悠远又自在的心绪 ③是何等寂寞又淡然的雅趣 A: ②③①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①③②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汽车工业,盲目崇洋,妄自菲薄 , 不利自主品牌发展。 B: 你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避免重蹈覆辙 , 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C: 为了写好作文,青丘白浅不惜寻章摘句 , 终于写出了令夜华君拍手叫绝的美文。 D: 有部分中国人,以为出了几次国,见识了外国的“月亮”,就对自己的国家吹毛求疵 , 而忽视祖国的发展与变化。 |
8、 | 下列对《湖心亭看雪》一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其实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B: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而作者仍去西湖赏雪并与偶遇的金陵人痛饮,可见他痴迷山水,不拘小节,喜交朋友。 C: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个空旷寂寥的雪世界。 D: 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却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写景精准形象,叙事生动传神,而字里行间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 |
9、 | 《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的不是( )。 A: 花和尚 B: 鲁提辖 C: 秦明 D: 鲁智深 |
10、 |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 B: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 C: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嫦娥指月亮,汗青指历史,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同学,伉俪指夫妻等。 D: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
阅读李煜的两阕《相见欢》,完成下列小题。 (一)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这两阕词均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被囚禁宋朝都城汴京时所作。 ( 2 )试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愁”和“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阮封翁 [清]宣鼎 翁,江南仪征人,性恻隐好义,壮为鹾①伙,岁入百余金,往往赒恤亲友,一挥数十金,贫不能赡妻子,泊如也。 一日,至广陵,转运鹾务,市不戒于火,被焚千余家,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②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亟趋至商家,谋所以安置之法。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画者。翁忿且愧曰:“诸君既不顾乡谊,我虽非郡人,亦当独任。”咸笑曰:“汝大オ有力,愿好为之,弗累我等!此功德无量也!”翁去,向居停③作秦庭之哭④,求预假薪俸数十金,呼匠为席棚百十间。俾贫民避风雨,欢呼感激,祈天为善士降祥。 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幸其子为诸生,肄业书院,聪明才知,为当道所器重,均有赠遗,借以苦度。未几,乡会俱捷,入词林,大试皆前列,简在帝心,典试学差,旋畀⑤以封疆重任,巡抚浙江,翁受二品封而殁。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释】①鹾(cuó):盐的别名。②澍(shù)雨:大雨;暴雨。③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④秦庭之哭:这里指哀求别人救助。⑤畀(bì):给与。 (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往往赒恤亲友 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B: 诸君既不顾乡谊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C: 愿好为之 愿陛下托臣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D: 均有赠遗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 ( 2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商 人 以 翁 人 微 言 轻 志 大 妄 举 相 与 讪 笑 之 无 肯 为 筹 画 者。 ( 3 )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 , 结合加点词写一则批注,评价阮封翁。①翁去,向居停作秦庭之哭 , 求预假薪俸数十金,呼匠为席棚百十间。 ②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 ( 4 )《夜雨秋灯录》一书,往往旨在劝善或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5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
【注释】①本诗作于淳化三年秋天,时诗人谪宦商州一年。②暖律:温暖的节候。③幽怀:隐藏在内心的情感。④陶彭泽:东晋诗人陶渊明。 同是写菊,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顿时觉得心里有些空,心想:他终究也熬不过去啊!
隔天正好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17期,有删改)
( 1 )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①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品析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
②我顿时觉得心里有点空。(结合划线字揣摩人物心理)
( 3 )有人说选文⑨⑩两段主要写“我”的写作,和全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世上最快乐的事情
①很多年前的一天,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长胳膊长腿的瘦高女孩蜷坐在老屋的门槛上。她穿着毛蓝布长裤,紫花小褂,额前的刘海儿整齐而又浓密。她拱起的膝盖上摊着一本厚厚的小说,是那个年代风靡全国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
②那个黄昏,她的姨娘风尘仆仆从长途汽车站出来,一路打听找到了她家的门。姨娘的身影遮住女孩眼前光线的刹那,女孩迷蒙地抬起头来,竟没有丝毫的惊喜,把膝盖上的书页合上,让姨娘看清封面,然后问出一句话:“你看过这本书吗?”
③这个蜷坐在门槛上的女孩就是我。那年我7岁,读小学二年级。
④在我长大以后,姨娘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件趣事。姨娘笑着说:“蓓佳这个孩子真是书痴啊!见了客人竟不知道招呼问好,倒把她看的一本书举着考我。”
⑤姨娘由此断定我不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⑥的确如此。3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依然是一个不善交往、每到公开场合便觉拘谨的蠢笨的人。书本让我的精神世界变得极其丰富,相对而言,物质的世界便不再重要,它可以远远退居其后,它的喧闹和嘈杂跟我没有太多的关系。
⑦我父母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很不错的县中学。县中图书馆在我童年的心目中曾经是一处圣殿一样的地方。“文革”开始的那一年,“圣殿”被打碎了,成千上万册的图书馆被揪出来示众,然后拖到操场上一把火烧毁。图书馆主任火中取栗,偷偷运回家一纸箱书籍。主任的儿子跟我小学同班,因此我沾了他的光,我们像老鼠偷鸡蛋一样,把箱子里的小说一本一本地搬运出来,在一双双黝黑的小手中辗转一圈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箱子中去。那个图书馆主任可能比较“崇洋媚外”,弄回家的小说大都是世界名著,我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便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有很多的书,传到我手中的时候已经是缺头少尾,看了半天都不知道书名和作者名。及至10年之后我上了大学,外国文学开禁,我在北大图书馆发疯一样地狂读名著时,时不时会在心里惊叫一声:这本书不是我小时候读过吗?然后我深深地埋下头去,额头紧贴着书页,嗅着那股陈年纸散发出来的潮湿的气味,心里涌出一阵老朋友失而复得的狂喜。
⑧19岁,我在农场插队。一个飘雪的冬夜,农场宣传队集中在场部排练节目时,电忽然停了,礼堂里一片漆黑。一个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农场工人对我们说:“我来讲个故事吧。”
⑨他讲的是《茶花女》。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奇迹: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乡村,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农场工人能够绘声绘色地讲述法国作家的一本小说。那个凄美的冬夜从此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我记得我落泪了,一生中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悲剧作品的魅力。几年之后,我买到了《茶花女》的小说,听过了《茶花女》的歌剧,看过了《茶花女》的电影,不止一次地聆听各种男高音领唱的华丽异常的《饮酒歌》。我从一切形式的《茶花女》中寻找那个雪夜的感觉,试图重温为玛格丽特命运流泪的幸福。然而再不可能了,人的一生不会两次趟过同一条河,所有最好的都是唯一的。
⑩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跟读者们交流一下读书的感觉。今天的时代跟过去当然大大的不同,但是我相信人类的灵魂没有改变很多,人们在优美的文字和崇高的心灵面前依然会感觉战栗,有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从前感动过我们的作品,今天还会感动更多年轻的读者。希望在你们的一生中也能留下一些有关读书的温馨记忆,将来在你们年老的时候,回味曾经读过的那些文字,承认这世上有一种美好是可以永存的。
( 1 )作者回忆了青少年时期有关书的三个小故事。阅读文章,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①7岁,读小学二年级时, ________
②“文革”开始的那一年,和同班同学一起偷看图书馆主任偷运回家的外国名著。
③19岁,在农场插队,________
( 2 )请结合具体语境,按要求完成括号中的题目①姨娘的身影遮住女孩眼前的光线的刹那,女孩迷蒙地抬起头来,竟没有丝毫的惊喜。(加点词语妙在何处)
②县中图书馆在我童年的心目中曾经是一处圣殿一样的地方。(请从修辞方法角度加以赏析)
( 3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子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一个农夫种了五亩地,这一年恰逢干旱,农夫只得一担一担地从河里挑水来灌溉。一个工匠看见农夫这样辛苦,便告诉他,愿意帮他做一个水车,比用桶挑要轻松多了,而且灌溉农田很有效。
农夫说:“我不觉得水车比我的桶更好用,再说,等你做好水车,我的禾苗也许早就干死了。”
工匠说:“你挑的那点儿水,怎么能满足禾苗的需要呢?你的地恐怕很快就要光秃秃了吧。”
农夫不再言语,继续一担一担地挑着水;工匠摇摇头,走开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