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乌鲁木齐金英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水浒传》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男性英雄外,梁山泊中三员女将也都别具风采,她们分别是:顾大嫂,绰号一丈青;扈三娘,绰号母大虫;孙二娘,绰号母夜叉。
B: 宋江为救时迁而“三打祝家庄”,这一情节展示了宋江的军事才能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他赢得了人心,并逐步奠定了他在梁山的领导地位。
C: 杨志因杀死泼皮牛二,被打入囚牢,后刺配充军到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在押送生辰纲时被吴用等人设计智取,走投无路之后到二龙山落草。
D: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分封众好汉,各司其职。其中马军五虎将分别是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双鞭将呼延灼、双枪将董平。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我市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录制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市民的爱国热情。
B: 通过观看世界女排联赛中国女排战胜了意大利这场比赛,使我受到很大鼓舞。
C: 为了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我校开展了“安全伴我行”知识讲座活动。
D: 能否更加有效地推动校园扫黑除恶工作,是实现平安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răo 留zhì 褓qiǎng 罚臧否shè
B: 落sǔn 渎xiè 进pīn 气吞牛dǒu
C: 阴huì 恣suī 拮jū 博学志dǔ
D: 桥jiàn 蛎mǔ 发jǒng 德量力duó
4、

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5月5日下午,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实现第一次首飞。(删去“第一次”)
B: 一年多来,妇女工作已经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取得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将“工作基础”和“工作经验”两处的“工作”去掉)
C: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将“挣来的钱”去掉)
D: 我要求他无论如何也要借给我一笔钱,不然,今年我的学费就交不上了。(将“要求”改为“恳求”)
6、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博物馆凝聚了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场所,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含
B: 现在有些人很无聊,总喜欢窥测别人的隐私,散布一些流言。
C: 在北京首钢队与辽宁队比赛中,首钢队在一度落后20分的情况下,顽强追平比分并将比赛拖入加时,这主要是首钢队的明星球员发挥了妙手回春的作用。
D: 《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大型纪录片全面展现了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引发了国人顶礼膜拜的自豪感。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书法比赛等活动走入校园,让越来越多的师生重视起汉字书写。
B: 随着管道制造业的发展,橡胶排污止回阀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C: 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 《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8、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电。
C: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9、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寒(jìn) 干(hé) 拐弯角(mò)
B: 形(jǔ) 字(tiè) 咄逼人(duō)
C: 怨(mái) 热(zhì) 果实累(léi)
D: 粗(guǎng) 踟(chú) 气冲牛(dǒu)
10、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 《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文章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D: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婉约,如代表作《观沧海》。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①行路:指春天的行踪。②取:问。③因风:趁着风势。

( 1 )根据词句内容推想这首词所写季节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春
B: 暮春
C: 孟夏
D: 仲夏
( 2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同时也蕴藏着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所以这是以乐写哀。
B: 这首词写得跌宕起伏,词人希望有人知春去处,唤春归来;然无人知晓,于是词人寄希望于黄鹂能知春踪迹;遗憾的是黄鹂也飞过蔷薇花丛。
C: 全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在自问自答之中饱含词人忧怨、惆怅之情。
D: 此词写于词人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老大无成,春风得意的往日一去不复返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王戎识李》,然后按要求答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 1 )解释加下划线字:

小儿游________

人问 , 答 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 3 )回答问题

①王戎根据什么推断李子是苦的?

②从“信然”一词看,其他孩子对王戎所讲的理由原来抱有怎样的态度?

③“王戎识李”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回答问题。
①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②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④“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⑤“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⑥“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父亲开始读诗。
⑦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⑧“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⑨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⑩“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⑪“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⑫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⑬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⑭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⑮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 1 )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 2 )用文中原句回答: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 3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

( 4 )从下列词语中选出能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3个词语,依次填入下面括号中。
得意 信任 醒悟 悔恨 失望
( )-----------( )----------( )

( 5 )用文中原句回答,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 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4 )第⑤段画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 5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与表达
以下两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 助我行
题二:十五六岁,正值花季。我们率真,我们自信;我们积极进取,我们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在这个年龄,我们正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要求:①若选题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③字数不少于600。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