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安徽省天长市天长二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邂逅(xiè) 一丝不苟(ɡǒu)
B: 翩跹(qiān) 中流抵柱(dǐ)
C: 恬淡(tián) 鞠躬尽瘁(cuì)
D: 惬意(qiè) 溢于言表(yì)
2、

下面从文段中抽出的句子,原来的顺序被打乱了,照文意排列,句序正确的一项是( )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 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①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②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③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

④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⑤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

⑥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A: ⑥①④②③⑤
B: ①②④③⑤⑥
C: ⑥②①④⑤③
D: ⑥①②④③⑤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二则》的作者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他的诗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诗句。
B: 《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它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爱和怀念之情。
C: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采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手法,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D: 《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4、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走进这所学校,会被一种大气揪住。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向校园深处延伸进去, ,建筑后边青山隐隐。
①四季葱绿的香樟树生长在道路两旁
②道路两旁是四季葱绿的香樟树
③庄严的石头建筑位于校园深处
④校园深处是庄严的石头建筑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5、

下列语句排序最合理的一项( )

①归结起来,有两种态度是正好相反的。

②前者是错误的,注定会失败;后者是正确的,必然会胜利。

③人们对待事物运动的力量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态度。

④一种是积极疏导使之顺利发展。

⑤一种是堵塞事物运动发展的道路。

A: ③⑤④①②
B: ③①⑤④②
C: ①⑤④②③
D: ①②⑤④③
6、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以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
B: 作品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法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C: 在《格列佛游记》中,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国,格列佛把50艘最大的敌舰拖回利立浦特国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
D: 在慧骃国,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耶胡”则是马所豢养和役使的畜生。
7、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兽亡群(疾走) 仰之高(更加)
B: 而不舍(刻) 目相待(擦拭)
C: 风悲日(昏暗) 乎不同(很接近)
D: 群蚁排(衙门) 为人知(少)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抽屉 喇叭 算啩 凄厉动人
B: 卤煮 佩服 夜霄 尖声尖气
C: 汤园 蛤蟆 白薯 大嚼一通
D: 烫手 马趴 葫芦 走街串巷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教授的演讲十分精彩,在场人士听得津津有味
B: 看到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司马光毫不犹豫地搬起石头砸缸。
C: 他站在台上窃窃自语 , 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新发现。
D: 草原的气候变幻莫测 , 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大雨倾盆。
10、填入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也许做不了光芒四射的太阳,那就做一盏光线柔和的路灯,照亮行人前方的路;________;我们也许做不了鲜艳欲滴的花朵,那就做一棵翠色欲流的小草,装点无边的春色。

A: 我们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也许做不了烟波浩渺的大海,那就做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
B: 我们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也许做不了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那就做烟波浩渺的大海
C: 我们也许做不了烟波浩渺的大海,那就做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
D: 我们也许做不了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那就做烟波浩渺的大海,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文名句默写。
( 1 )微君之躬,________?(《诗经·式微》)
( 2 )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3 )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4 )曲径通幽处,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5 )________,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 6 )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7 )《卜算子·咏梅》中表现出梅花志洁高尚,虽历经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临事之智

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弭①患济事者是也。

真宗不豫②,李文定公以宰相宿内祈禳③。时太子尚幼,八大王元俨④者,颇有威名,问疾留禁中⑤,累日不出,执政患之。偶翰林司⑥以金孟⑦贮熟水过。问之,曰:“王所需也。”文定取案上墨笔搅水中,尽黑。王见之大骇,意其为毒也,即上马去。

辛幼安在长沙,欲于后圆建楼赏中秋,时已八月初的矣。吏白:“他皆可办,唯瓦难办。”幼安命于市上每家以钱一百赁檐前瓦二十片,限两日以瓦收钱,于是瓦不可胜用。

前辈如此类甚多,皆所谓智也。小而文潞公幼年之浮球,司马公幼年之击瓮,亦皆于仓卒⑧之中,有变通之术。

【注】①弭(mǐ):平息;消灭。②豫:安适。③祈禳(ráng):向鬼神祈祷消除灾殃。④元俨:宋太宗第八子,真宗之弟,世称“八大王”,下文的“王”即指“八大王”。⑤禁中:旧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⑥翰林司:宋代官署名。⑦盂:盛液体的敞口器具。⑧仓卒:亦作“仓猝”,匆忙急迫。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大凡事无大小 临:________

②执政之 患:________

黑 尽:________

上马去 即: 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偶翰林司金孟贮熟水过 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B: 意为毒也 真无马邪(《马说》)
C: 欲后圃建楼赏中秋 此所谓战胜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司马公幼年击瓮 无丝竹乱耳(《陋室铭》)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他皆可办,唯瓦难办。

②亦皆于仓卒之中,有变通之术。

( 4 )辛幼安的“智”具体表现在哪些做法上?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生命与气候》,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士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改动)

( 1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 2 )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 3 )本文最后一段中划线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
( 4 )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枯竹

梁惠娣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那一株枯竹。它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它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正值青春的其它竹子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③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④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它是苏轼,“”。它是郑板桥,“”。

⑤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⑥……

( 1 )下列诗句是从第④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序号。

它是王维,“”。它是苏轼,“”。它是郑板桥,“”。

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2 )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四、写作(分值:6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可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若需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