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涉县光华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文学常识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繁星》《春水》是冰心平时随手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主要表现了“母爱”和“童心”两大主题。
B: 郭沫若的《石榴》、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C: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D: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他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为我们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回到家乡的故事。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醉驾者如果在一起车祸面前无动于衷 , 无疑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人。
B: “光盘行动”“十面霾伏”等词语从众多网络新词中脱颖而出
C: 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D: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难民危机时,欧盟各国险些分道扬镳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夕阳的余晖洒在金色的孟加拉湾,“联合动力号”油轮连接着两支输油臂,静静地停泊在波澜不惊的码头边。
B: 第一次上讲台,他张皇失措地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一节课都在尴尬中度过。
C: 清晨,村庄静谧,炊烟袅袅,鸡犬不宁 , 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D: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4、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蒙lóng 芳xīn 归xǐng 返归真
B: 望zhǔ 璀càn 休qì 玲珑
C: 雾ǎi 叫áo 挑xìn 齐心协
D: 旗jīng 战动rú 不守舍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虽然给人的普遍印象是好吃懒做、偷奸耍滑,但在“智激美猴王”中却表现出了忠勇善良又不失机智聪明的一面。
B: 《红星照耀中国》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C: 《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傅雷常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要有国家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
D: 林冲被发配到沧州后,遇到当初在东京得到他救济的李小二,李小二不时送汤送水到营里给林冲吃,并告诉林冲陆虞候要火烧草料场。
6、下列各项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B: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 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姆孙做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就是发现电子的人)。
D: 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7、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小白花,静静地承受风吹雨打。不知那是什么花,然而在淅淅沥沥落个不停的雨中,竟发出闪亮的光彩,雨珠一滴滴从绿叶的尖梢滚落,___________________,突然给人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


A: 那引人怜爱娇弱的花姿
B: 那花姿娇弱引人怜爱
C: 那娇弱引人怜爱的花姿
D: 那花姿引人怜爱娇弱
8、下列那部作品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 )
A: 《平凡的世界》
B: 《穆斯林的葬礼》
C: 《尘埃落定》
D: 《狼图腾》
9、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diāo) 洗(tiáo) 踌(chú) 旁斜出(yì)
B: 味(xìng) 见(hǎn) 擦(sì) 无边无(yín)
C: 劲(qiú) 道(suì) 峋(línɡ) 络不绝(yì)
D: 拥(cù) 土(nián) 斟(zhuó) 长途涉(bá)
10、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出,就是一幅画。

②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③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④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小的图画。

⑥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A: ③①②④⑥⑤
B: ③②①⑤④⑥
C: ②①⑤④⑥③
D: ②③①④⑥⑤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流传的描绘雪的名句。请你从用词、修辞和感情表达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 2 )全诗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偿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嘉枯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黄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注释】①羽: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②溜:小水流。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筹交错________ ②树林阴________

③因以其水余于京师________ ④彼富贵者之能物矣________

(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 3 )(甲)、(乙)两文都在写“乐”,(甲)文主要侧重于写滁人的________与作者的________,(乙)文主要侧重于写李侯的________。
( 4 )(乙)文中作者写“富贵者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宏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 1 )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 。

( 2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够看出关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 3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角度的描写?具体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 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4 )第⑤段画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 5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萧红笔下,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大先生鲁迅也有极生活化、有人情味的时候;乐府民歌里,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也有女儿情长的时候;杨绛眼中,自身可怜凄苦的老王也有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时候;李森祥笔下,一生低眉顺眼老实巴交的父亲也有为了台阶把胸挺高的时候……人哪,都会有让人不易觉察的那些“时候”,可也正是这些“时候”,会让我们发现不一样的人。

请以“他(她)也有 的时候”为题。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