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九江市永修县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与爱国精神□诗歌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历史的回溯,叙述诗人的家世□出身以及辅佐楚王的经历□后半部分书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历程,通过神游天地寻求真理而不得的陈述,表达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2、

下面复句第一重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正因为如此,②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③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④就会止步不前。

A: ①②③/④假设关系
B: ①②/③④因果关系
C: ①②/③④条件关系
D: ①②③/④转折关系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作了充分的准备,他面带笑容,从容不迫地走上了演讲台。
B: 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不断传来,令人眼花缭乱 , 头晕目眩。
C: 听了警察的解释,他如梦初醒 , 这才意识到自己上了当。
D: 在震耳欲聋的礼炮声中,我校五十周年校庆拉开了序幕。
4、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拾荒老娘”于化玲,9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
B: 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C: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正在我市形成。
D: 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5、

下面文段中划线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

A: 妻子:妻子和儿女
B: 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 无论:更不必说
D: 延:邀请
6、下面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孩子,在奔跑的过程中,我希望你的步调是 的,步伐是 的,步韵是 的,步态 的。

A: 和谐 稳健 匀速 优雅
B: 匀速 稳健 和谐 优雅
C: 和谐 匀速 优雅 稳健
D: 匀速 和谐 优雅 稳健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杆(wéi) 首(qiáo) 发(bān) 凛(liè)
B: 裁(zhòng) 熟(xín) 澎(bài) 安(wèi)
C: 胡(zi) 使(chāi) 奔(sàng) 阶(qì)
D: 延(màn) 狼(jí) 箕(bēn) 簌(shù)
8、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羁绊 高梁 彬彬有礼 沧海桑田
B: 取谛 迸溅 沁人心脾 辗转反侧
C: 竣工 板栗 斩钉截铁 眼花瞭乱
D: 霹雳 抱歉 惊涛澎湃 诲人不倦
9、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

散文集

(阿长与《山海经》)

闰土

B

《简.爱》

英国文学

罗切斯特

第一人称

C

《水浒传》

章回体

鲁智深醉打蒋门神

农民起义

D

《海底两万里》

凡尔纳

基地三部曲

诺第留斯号


A: A
B: B
C: C
D: D
10、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言行相顾 断章取义 强聒不舍 心无旁骛
B: 神情恍忽 荡然无存 花团锦簇 棱角分明
C: 铬尽职守 自之知明 恼羞成怒 重蹈覆辙
D: 一抔黄土 涕泗横流 怒不可遏 歇斯底理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 “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 “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 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意境高远。
( 2 )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1 )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人道之,之于宋君 默默无
B: 有闻而之者 不习乎
C: 得一人之使 晏子使
D: 及其家穿井,人日 无可奉
( 2 )下列选项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及家穿井 一犬坐于前
B: 求闻之屈伸呼吸
C: 有闻传之者 后狼止前狼又至
D: 不无闻也 未柳絮因风起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是秦相国吕不韦组织其门客编写的。
B: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要不得。
C: 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的人。
D: “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挖井挖到一个人,然后就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 4 )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一碗馄饨》,完成下列小题。

①那天,她跟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到肚子饿了。可是,她______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 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站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_______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 1 )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①她________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A.翻B.掏C.摸)

②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________了喜色。(A.露出B.呈现C.换成)

( 2 )加横线的两个“又”字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个“又字,________

第二个“又字,________

( 3 )第⑦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 4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对第⑨段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节选自《芦花荡》

( 1 )结合画线词语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 , 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②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 2 )选文第五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说说你的理解。

( 3 )选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找出一处并加以赏析。

( 4 )选文结尾处,目睹了这场英雄行为的二菱,她在现场会想些什么呢?把二菱的心理活动写在下面。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位哲学家说: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有些事,错了才知道;有些事,长大了才知道。这句话告诉我们:知晓一件事、成就一件事,需要行动和实践,需要经验和教训,也需要时间和经历。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据此写一篇文章,可抒发情感,也可阐述观点。

作文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⑤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