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阎良区武屯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
B: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就是选自其中的《魏策》。
C: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是陈寿,《三国志》记载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D: 宋词主要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后者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2、

选出加在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 )
“放她(  )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  )他随便地说(  )回转头来对她一瞪,“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  )要她做到死!”

A: (!)(”。)(:)(!) 
B: (——)(”。)(,)(!) 
C: (?)(。”)(:)(,)  
D: (?)(。”)(,)(,)
3、

下面是班级倡议书的部分内容,请你找出画线部分中有语病的一项 ( )

A: 共建绿色家园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们深刻认识到,
B: 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这就需要从源头治理武汉的山水。为了保护武汉的“绿肺”,
C: 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已于去年年底提交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中学生,
D: 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绿色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4、选出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
B: 如今,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C: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之后,不妨扩大疆域,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D: 学生应该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断章取义 , 反复斟酌。
5、对阅读时句中停顿标示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B: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D: 醉/能同其乐,醒/解述以文者,太守也。
6、下列对划线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愿为鞍马(买) 非显者 , 则门钥不得出(名帖)四霞敞(门) 万里赴戎机(军机、军事,这里指战争)
B: 卧房外(栏杆) 赏赐百千(有余)遂以楼(命名) 愿千里足(奔驰)
C: 坡植牡丹、芍药(顺着、沿着) 出相扶将(外城)双兔傍地(跑) 对镜花黄(同“贴”)
D: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仅仅) 能辨我是雄雌(谁)坐中,颓然碧窈(它,指水阁) 尝驾黄鹤返憩此(在)
7、下列词语中,每对划线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免/愧/顿开茅
B: 制/拜 当/锐不可
C: 岖/形 拮/为己有
D: 教/阴 酬/随机
8、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褓(qiáng) 以谏故(shuò) 渎(xiè) 重蹈覆(ché)
B: 旁(wù) 留之际(mí) 艋(zhà) 强不舍(guā)
C: 诹(zōu) 怒不可(è) 妖(ráo) 一黄土(póu)
D: 碍(zhì) 尽职守(kè) 田 (pǔ) 气吞牛(dóu)
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古代对年龄有特殊的称谓,如“加冠”指二十岁,“不惑”和“花甲”分别指的是四十岁、五十岁。
B: 寓言是从神话中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愚公移山》这篇寓言就颇有神话的味道。
C: 农历三月含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
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10、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啜泣 喑哑 齐心协力 迥乎不同
B: 撺掇 崔巍 歇斯底里 销声匿迹
C: 悲怆 睥睨 粗制烂渣 味同嚼腊
D: 禁锢 帷幕 吹毛求疵 通宵达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小令《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 1 )解释划线的字的意思

①便还家________

②芳草鲜美 ________

无论魏晋________

④处处之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谁叹惋?为什么叹惋?
( 4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要求三个以上)。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故乡(节选)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1 )这一段文字从几个方面描写了中年闰土的形象?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 2 )二十余年后“我”见到闰土“很兴奋”,但为什么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 3 )闰土见了“我”脸上为什么会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 4 )为什么“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炖马靴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呼呼叫的北风,让雪花成了薄命人,未等落下,在半空就被风撕裂了,雪粉飞扬,常迷了人的眼睛。父亲说他们不讨厌这样的迷眼,因为雪花纤尘不染,就像老天送来的润眼膏,无比清凉。

晚饭时分,他们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那时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为切断老百姓与抗日队伍的联系,他们大规模实施归屯并户,大片农田荒芜,无数村落夷为废墟。父亲说自此之后,队伍缺粮少衣,陷入被动。

四道岭在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和五道岭。这些岭呈刀锋状,易守难攻,适宜做密营。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到了漫漫长冬,瞎眼狼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有年正月,这条狼突然消失了!三个月后,父亲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常念叨,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

太阳落山后,侦查员带来消息,三辆摩托车驶离守备队,带走了十一个日本兵,看来他们是去镇上喝酒了。父亲说支队长没有犹豫,下达了进攻令。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那三辆刚离开不久的摩托车回来了!十一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回来了!

父亲说他们受到了前后夹击,优势立刻转为劣势。

他们没有全军覆没,得益于一位战士。副支队长下达了搬退令,这位战士咬着牙,趁乱爬向弹药库,用自制的手雷引爆了弹药库。日本兵赶紧转向粮库防御。

父亲就从弹药库北侧逃了出来。

父亲停下的一刻头晕眼花,后背的锅猛地一震,父亲马上意识到后有敌手追击!父亲本能地卧倒,拔出枪来,匍匐到一处雪坎,紧盯着那个方向,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他的左肩。

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午夜时分,父亲在靠近河岸的灌木丛停下。发现干粮袋靠近后脊梁的部位,有道寸长的口子,炒米白白流失了。

父亲说他卸下锅和枪,看着敌手一步步逼近。可是敌手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

狼嚎声越来越近,父亲听出至少两条狼在叫,一种声音富有攻击性,凄厉而有穿透力:一种比较婉转、犹疑,让他有似曾相识之感。父亲发现狼发声之处的灌木丛,只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这说明另一条狼的眼睛是不发光的,它不是瞎眼狼又会是谁呢!

敌手怕自己最终会成为狼的盘中餐吧,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拼尽全力。拍一下自己,然后指指篝火。父亲明白,他想让他火葬了他。

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凌晨两三点钟死了。父亲搜敌手的身,他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两样东西,一个是一方蓝格子手帕,另一个是长方形金属外壳的镜盒。打开一看,里面竟夹着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父亲凑近簿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将镜盒放回敌手的口袋,而将蓝格子手帕揣进自己兜里了。

父亲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的。他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父亲又望了一眼敌手,他死时眼睛没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柏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

父亲划开马靴,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一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投进锅里,开始炖马靴了。火旺,锅很快就烧开了。

父亲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切下一小块,填进嘴里,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又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抬头望了望天,雪停了,但夜空还没睛朗起来,望不见北斗星,不知置身何方。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圈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前狼让步了,瞎眼狼将它生生地拖回灌木丛。父亲长呼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后来的故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熬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紅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有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

父亲说栖息在山洞的那三天,瞎眼狼守候在洞口外,也不忘了叼着小狼的尾巴,怕它万一不听话,会对父亲下口吧。

父亲去世的次年,母亲也走了。炖马靴的故事,只有我一个人给下一代讲了。

最后我要补充的是,父亲每回讲完炖马靴的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一句: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

(节选自《钟山》2019年第1期,有删改)

( 1 )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述。
( 2 )“呼呼叫的北风,让雪花成了薄命人,未等落下,在半空就被风撕裂了,雪粉飞扬,常迷了人的眼睛”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 3 )小说中的父亲具有哪些品格?请概括出两点并举出相对应的例子。
( 4 )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插叙了父亲喂养瞎眼狼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 5 )父亲讲完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这里“骨头”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谈淡你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蓉

要求:①请自拟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